蘇俊輝
不論法國外交部長貝爾納·庫什內如何澄清,也不論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如何表態(tài),不能否認的是,法國外交政策已出現巨大轉變。
庫什內早前因為針對伊朗核問題發(fā)表“戰(zhàn)爭威脅”言論,在國際間引起軒然大波,雖然他后來不斷澄清是媒體“曲解”他的講話,并表示愿意訪問德黑蘭,共商核問題,但是,薩科齊政府隨著庫什內言論而展現有別于以往的外交,卻已是鐵一般的事實。
自從法國在2003年連同德國和其它歐盟國家,極力反對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入侵伊拉克以來,這是法國第一次高調展現外交政策,顯示新政府主政下的外交將經歷顯著演變。
自從二戰(zhàn)結束后,法帝國雖然抵擋不住非殖民化過程而瓦解,但是,法國在外交方面卻從來不曾放棄作為世界大國的野心。法國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約軍事指揮架構,雖然叉在1993年重新加入,卻驗證了法國不甘心屈膝于美國主導下的堅定立場。
最近幾年,從公然反對美軍入侵伊拉克,到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去年初揚言“不排除以核武打擊那些對法國發(fā)動恐襲的國家”,再到最新的“戰(zhàn)爭威脅”言論,都證明了法國極力維護“強權地位”的決心。
隨著“戰(zhàn)爭威脅”言論,法國外交演變方向已經成形,在薩科齊政府執(zhí)政后,巴黎靠向華盛頓,已是可以肯定的趨勢。
不論如何,對美國而言,法國外交轉型始終都是件好事,畢竟,這意味著如果美國最終決定向伊朗采取軍事行動,法國已不再是美國動武的障礙。
更何況,在歐洲三大強權中,英國已是美國的穩(wěn)固盟友,德國總理默克爾已修補了因伊戰(zhàn)而破裂的德美關系,法國現在又靠攏美國,可以預見,跨越大西洋的歐美關系將邁入緊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