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華
究竟什么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種追問幾乎是一種徒勞,因為“一堂好課”所隱含的因素過于復(fù)雜,甚至不可言說。
事實上,“一堂好課”這個話題雖然復(fù)雜,但還是可以從“復(fù)雜”中找出一些“簡單”的要素。我們借用韓愈的框架,認定一堂好課至少有三個基本要素:傳道、授業(yè)和解惑。在這里,“傳道”主要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育學生的人格;“授業(yè)”主要指傳授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惑”主要指讓學生主動學習并在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師再給予解答。
“傳道”:以教師的激情與精神氣質(zhì)感染學生
“傳道”不是“講道理”,它關(guān)注的是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比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在紙筆測試中可能并不是最關(guān)鍵的要素,但是“傳道”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人格品質(zhì)卻是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要素。
與“知識”的傳授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幾乎不可教。教師的“傳道”只能顯示為感染、熏陶和引導(dǎo),只能顯示為激勵、喚醒和鼓舞。好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zhì)感染、感化他的學生,以自己的激情喚醒學生,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
教師的激情很難描述,但還是可以在教育小說或教育電影中感受到教師的激情所蘊含的教育力量。我們推薦的教育電影是《死亡詩社》(Dead Poet Society):
《死亡詩社》講述基?。↘eat-ing)老師和他的一群學生的故事。激勵、喚醒和鼓舞他的學生,幾乎成為基丁老師來到這個學校的唯一使命?;±蠋煹倪@種使命感讓他與學校傳統(tǒng)發(fā)生沖突,所有的教育道理,都隱含在這些“教育沖突”中:
1.與課堂秩序的沖突。別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都板著面孔對學生提出嚴厲的要求和懲戒規(guī)范,基丁老師卻吹著口哨走進教室。學生們慢慢覺醒過來:他們這次遇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老師。
2.與課本權(quán)威的沖突。語文課本一直被學生當作“圣經(jīng)”去閱讀、背誦,基丁老師卻突然建議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讓它見鬼去”。學生們雖然一時顯得措手不及而有些猶豫,但等到他們明白自己有權(quán)“挑戰(zhàn)”課本的時候,他們開始果敢行動,教室隨即進入“對課本說不”、“消解權(quán)威”的狂歡,盡管學校的副校長沖進教室干涉,但基丁老師站出來,阻止了副校長的干涉。
3.與標準思維的沖突?;±蠋熥寣W生轉(zhuǎn)換新的視角,說出自己對文學的不同理解。他忽然跳到講桌上,他的理由是: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與眾不同。他建議學生也跳到講臺上去看看那個世界:“多數(shù)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沖出來!”
4.與自卑情緒的沖突。安德森在基丁老師的班上是一個失語、自卑而郁郁寡歡的學生。一旦受自卑感的折磨,人的智慧與尊嚴就會受損、變形?;±蠋煹霓k法是:讓學生寫出自己的詩,特意讓安德森站到前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安德森在基丁老師的激勵下大聲咆哮,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令所有同學自發(fā)鼓掌、刮目相看。
5.與平靜絕望的沖突。基丁老師帶學生去踢足球,每個學生在踢球之前必須大聲喊出自己的誓言:“我要做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奴隸”、“我要做真正的上帝”、“生活是一首歡樂的歌”……
6.與順從奴性的沖突?;±蠋熥寣W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國詩人弗洛斯特的詩句說:“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p>
這些“教育沖突”看起來只是基丁老師一個人與整個傳統(tǒng)教育的對抗,而且沖突的結(jié)局是基丁老師被校方辭退,但是,“基丁現(xiàn)象”實際上預(yù)示了整個現(xiàn)代教育、進步教育的基本方向。
在這個方向中,知識教育將一如既往地受到重視,但是,學生的人格教育(即“傳道”)將成為知識教育的基本前提。
在這個方向中,教師講授也將得到某種延續(xù),但是,除了講授之外,教師尚需要以自己的精神氣質(zhì)激勵、喚醒和鼓舞他的學生。而且,與人格品質(zhì)相關(guān)的“傳道”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精神氣質(zhì)。
人幾乎無法改變自己的“肉體形象”,但“有修養(yǎng)”的人卻可以變化自己的精神氣質(zhì)。林肯總統(tǒng)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他推薦某人為內(nèi)閣成員,林肯卻沒用他。朋友問林肯何以不用他,林肯說:“我不喜歡他那副長相?!彼呐笥奄|(zhì)問道:“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林肯說:“一個人過了40歲就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所謂“對自己的長相負責”,主要是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那么,教師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精神氣質(zhì)呢?顧明遠先生的描述值得參考:
很難說得清,什么是人的氣質(zhì),但人們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每個人都有一種氣質(zhì),有的高雅,有的粗俗。教師應(yīng)該有特別的氣質(zhì),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心靈的陶冶者。教師育人,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使他們成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師的氣質(zhì)很重要。教師的氣質(zhì)不僅應(yīng)該是高雅的,而且應(yīng)該是睿智的,并有親和感,使學生見到老師,就愿意向老師學習,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和老師交流,得到老師的幫助①。
“授業(yè)”:玩游戲與認地圖
“授業(y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里的“授業(yè)”主要是指教師引導(dǎo)學生在學業(yè)上達到一定的水平。
教師能否有效地教學,關(guān)鍵在于教師能否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而有效的學生學習,可以歸結(jié)為兩句話:學習就是玩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
“學習”為什么就是“玩游戲”?
因為游戲里面隱含了學習的秘密。
第一,游戲讓所有參與游戲的人忘記自己在做游戲,也就是說,游戲有一種“自成目的性”,它不以外在的功利誘惑為目的。參與游戲的人,不知不覺就投入、陷入其中,它讓人忘記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讓人忘記自我。但是,這種“忘我”狀態(tài)又并非讓人無所事事或一無所獲。游戲過程充滿大量的甚至是復(fù)雜的游戲技巧,人在游戲的過程中領(lǐng)會、掌握這些技巧。奇妙的是,游戲因其具有非功利的“自成目的性”,游戲中的人在領(lǐng)會、掌握相關(guān)的技巧時,不會感覺勞頓、煩躁、郁悶。這樣看來,如果把學習設(shè)計成為游戲項目,學習就可能成為有效而愉快的活動。盡管不可能使所有的學習都成為游戲,但教育者可以借助游戲的元素來設(shè)計教學的程序。無論對于兒童還是成人,游戲式的學習永遠是重要的。理想的學習,是讓學習者忘記自己在學習,而恰恰在這種忘我的投入狀態(tài)中,人的無意識或潛意識使人記憶、領(lǐng)會或創(chuàng)造大量的知識。
第二,游戲讓人永遠生活在希望中。參與游戲的人,雖然有取勝或失敗的兩種可能(“平局”較少)。可是,無論有多少失敗的記錄,參與游戲的人永遠有成功的可能與希望。游戲的取勝率哪怕只有體育彩票的中獎率那么渺小,可它依然讓人過得有希望,讓人愿意因此而再接再厲、跌倒重來。理想的學習,是懷揣著希望上路,讓學習者因為未來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嘗試和持久地努力。
第三,游戲總是為游戲者提供及時的反饋與矯正。對游戲者來說,及時反饋是重要的,因為它直接導(dǎo)致及時的矯正。及時反饋與矯正,這正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理。理想的學習,是學習者及時知道結(jié)果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習者遲遲不知道學習的結(jié)果,他將失去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這樣看來,某些學生之所以在課堂缺乏學習的激情卻愿意把自己交付給網(wǎng)絡(luò)游戲,與這些學生是否獲得了及時的“反饋”與“矯正”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有效學習除了可以想象為“玩游戲”之外,還可以想象為“認地圖”。
“學習就是認地圖”作為一條教育隱喻,它給出的暗示是:有效學習是整體學習,無效學習是細節(jié)學習。
整體學習的第一個秘密是:有效學習總是從學習者最熟悉的地方而不是從陌生的地方開始。整體學習的第二個秘密是:學習者最好先學習“關(guān)鍵概念”或“關(guān)鍵原理”,然后再由此延伸到相關(guān)概念和相關(guān)原理的學習。
總體上看,“有效學習”及其相關(guān)的“有效教學”的重要秘密是:第一,“游戲?qū)W習”,包括無意識學習或“隱性學習”、及時反饋與矯正、讓學習者看到希望。第二,“整體學習”,包括“從熟悉的地方出發(fā)”、“由關(guān)鍵概念引出相關(guān)概念”。
實際上,這些秘密早已為教育界有識之士識破。1979年前后,中國教育界興起第二次教育實驗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國時期),其中影響較大者如中科院盧仲衡老師主持的“自學輔導(dǎo)教學”實驗、湖北黎世法老師主持的“異步教學”、上海顧泠沅老師主持的“青浦實驗”等。這些實驗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但都重視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及時反饋”等教學策略。就“及時反饋”而言,盧仲衡老師的說法是“當時知道結(jié)果”,黎世法老師的說法是“改錯”,顧泠沅老師的說法是“效果回授”。顧泠沅老師的研究小組在“青浦實驗”中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②:
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青浦縣東部某農(nóng)村中學的一個班級在全縣教學質(zhì)量調(diào)查和數(shù)學競賽中成績異常優(yōu)秀。為了探求原因,他們把它與一般班級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那個班級的任課教師采用了與眾不同的“一本練習本”的做法。學生的練習本不是兩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這樣可促使教師及時批改作業(yè),一般在當天即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個別學生存在問題,就通過面批指導(dǎo)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懂學會;如果多數(shù)學生掌握不好,那么下一次上課就先解決前面的問題。這個經(jīng)驗曾在別的學校試驗收到同樣的效果。研究者將此類經(jīng)驗提升為“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信息,隨時調(diào)節(jié)教學(簡稱‘效果回授)”。
與“效果回授”類似,目標教學給中國教育界帶來的第二條有意義的教學策略也是“及時反饋并及時矯正”:“群體教學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要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③。我們無法完全拒絕群體教學,但我們可以在群體教學之后,為部分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群體教學最大的危險是淹沒學生的錯誤。如果你不讓學生出錯,學生就不會長大。如果學生出錯之后你不提醒學生及時改正,學生就會往錯誤的方向生長。
表面看來,所謂“目標教學”,就是先確定一個目標,然后開始學習,在下課之前或結(jié)束本單元教學之前必須檢查原來制訂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但是,目標教學沒這么簡單。其核心精神在于:教師通過“測試”或“練習”及時地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的信息,如果學生沒有達到預(yù)先設(shè)定的目標,教師就應(yīng)該給予及時的輔導(dǎo)、幫助或矯正,然后提供第二次測試或練習,直到學生達到“掌握水平”。這種“目標教學”實際上是中國近代教育界曾經(jīng)流行的“莫里遜單元教學法”的一個延伸和更新。這種“單元教學法”強調(diào)先掌握前面的單元之后再學下一個單元。如果前面的單元尚未達到掌握水平,就永遠不學下一個單元。
這些探索對現(xiàn)在普遍流行的“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zhì)疑:某個學生即使今天沒有掌握教師規(guī)定的知識,他明天也要與其他同學一道學習新的內(nèi)容。于是,這個學生今天沒有掌握這個知識,也因此無法掌握明天的新知識,更無法掌握后天的新知識。這個學生會感覺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而自己越來越渺小、自卑、無望甚至絕望。
教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怎么辦?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回到原點。學生的原點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沒有掌握的那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沒有掌握,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會受影響,在學習數(shù)學時尤其如此。盧仲衡老師為什么提出“小步子教學”,就是說學習或教學的步子如果太大,學生就會恐懼,他會知難而退,他會逃學。
“解惑”:“擺脫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依附”
“解惑”表面上看是“解決困惑”,實際上意味著“先讓學生產(chǎn)生困惑之后再進行解答”。由此看來,“解惑”的潛臺詞是“先主動學習再及時解答”。
如果說“傳道”是一堂好課的第一個標志,有效地解決知識困惑是一堂好課的第二個標志,那么,教師引起學生主動地學習,這是一堂好課的最高境界或終極使命。幫助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但真正的幫助是讓學生“擺脫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依附”。
有關(guān)主動學習最好的教育隱喻是“學走路”?!皩W走路”意味著:沒有人能夠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經(jīng)過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學會了直立走路。嘗試、摸索、跌倒、摔跤之類的錯誤是成長的正常代價。
成人在某個時候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往前走,但這種“牽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時候需要“放手”。
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是學習的終極追求。只有當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后,學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為有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人。
現(xiàn)代教育有一個好處,它讓更多的學生享有更多聽課的機會。聽課是重要的,因為所聽到的內(nèi)容是經(jīng)過老師整理加工之后的知識,這些知識比較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因此而節(jié)省親自摸索的煩勞和時間。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事事都親自去摸索,用教師或他人的經(jīng)驗代替我們親自摸索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責任。
這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光輝,也是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污點。
因為“聽講”的機會也為學生帶來了潛在的隱患?!奥犞v”代替了學生親自摸索,也剝奪了學生親自體驗的過程。
教師提供的知識的確是系統(tǒng)的,這種系統(tǒng)知識類似壓縮餅干。壓縮餅干具備基本的營養(yǎng)元素,按說它不只是可以充饑,它也可以提供維護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墒牵藗冊谌粘I钪羞€是果斷地拒絕了壓縮餅干。因為這些壓縮餅干對食物做了過度的加工,過度加工的后果是儉省了人體咀嚼和消化的過程,它的另一個后果是取消了人體咀嚼和消化的樂趣與生機。
智慧的人們拒絕了物質(zhì)的壓縮餅干,但普遍接受教師的課堂講授,并將聽教師系統(tǒng)講授作為理所當然的學習方式。
吃壓縮餅干長大將導(dǎo)致孩子的身體往畸形的方向發(fā)展。
只會聽課而不會自學的孩子將成為膽小怕事的精神侏儒。
不是慫恿孩子不聽教師講課,而是教師應(yīng)該相信:孩子已經(jīng)天生具備了自學的潛能。
注釋:
①顧明遠著:《可貴的教師氣質(zhì)——我對劉可欽的印象》,載劉可欽著:《劉可欽與主體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頁。
②顧泠沅著:《教學實驗論———青浦實驗的方法學與教學原理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頁。
③〔美〕布盧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