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那個盒子,不僅對孫悟空來說真是太憋氣了,就是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也不能夠盡情地玩耍和為非作歹
中國古代的章回小說有一種“從頭說.起”的習慣,像《三國演義》一開頭,是從“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一直說到“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而追溯得更遠的,則喜歡說“自從盤古開天地”如何如何。
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空間的定位。仍以《三國演義》為例,它開頭說獻帝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圖謀不軌,導致天下大亂,而后“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姓劉,名備,字玄德”,故事就正式展開了。不僅歷史小說是這樣,其他類型的小說如宋元話本,三言二拍,開頭通常也是某朝、某地、某人。這種講故事的方法,給人一種誠實可靠的感覺,好像要告訴你:俺這可不是瞎話。
在這種故事模式的背后,有一個潛在的世界觀念。對中國的古人而言,世界是怎么一回事呢?從時間上說,它是從“盤古開天地”開始,歷“三皇五帝”而下,進入一系列的朝代;從空間上說,天地、四方為“六合”,這等于說世界是一個由六個面包圍起來的盒子,而大地的中央就是“中國”,它是世界的中心,文明的源頭,也是一切故事發(fā)生的場所?!爸袊钡闹苓厼椤八囊摹?,它們賓服于中央王朝,并從中國得到文明的教化。四夷之外是不是還有些什么,人們就不太愿意深究了一弄清楚又有什么用呢?
但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它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圖式。順帶說一句,“世界”就是一個佛教語匯,中國人本來只說“天下”。在佛經(jīng)中,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圍繞須彌山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南贍部洲。中國不僅不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在南贍部洲上,它也不是唯一的中心。按照佛教徒的一種解說,中國的南面有天竺(印度),西面有大秦(羅馬),西北有月支,均各有王者,而互不相屬。佛教里還有一種更為擴大的世界觀念,就是一座須彌山在“三千大大世界”中,也不過是一粒微塵而已。這過于渺遠,不細說也罷。至于時間意識,佛教的觀念也與中國傳統(tǒng)觀念大相徑庭。它以整個天地世界的一次成、毀為一“劫”,以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前,已經(jīng)有過“無量劫”??偠灾?,佛教的世界觀,可以說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窮盡了數(shù)字與想象的可能。
那么,《西游記》的世界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它的中心線索是唐僧取經(jīng)以救世,佛教觀念在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小說主人公出現(xiàn)的時候,是以四大部洲為活動空間的。孫悟空從石頭中崩裂出來,那個地方不僅不在中國,也不在中國所處的南贍部洲。書中云猴王出世,“這部書單表東勝神(身)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日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而唐僧的出場,則是在南贍部洲。其緣起,是佛祖如來鎮(zhèn)壓了孫悟空造反之后,念及“但那南贍部洲之人,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欲以三藏真經(jīng),勸化東土之人,因而有觀音入長安之行。
佛教將幻想與宗教理念混合在一二起形成一種世界觀念,它的意圖并不在引導人認識真實世界;中國傳統(tǒng)的世界觀念在其有限范圍內(nèi)是老老實實的,但卻是自我滿足和自我閉塞的。像《西游記》這種馳騁想象、荒誕不經(jīng)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世界模式中找不到足夠的空間,“六合”那個盒子,不僅對孫悟空來說真是太憋氣了,就是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也不能夠盡情地玩耍和為非作歹。所以作者需要更大的天地,而佛經(jīng)中的悠遠荒渺之說,就給他提供了一個依據(jù)。至于小說中到底有多少佛教思想,倒是另外一回事。
但《西游記》又是一部寫給中國普通百姓讀著玩的一部小說,魯迅說它乃是“游戲”之作,原是不錯,如果離中國百姓歷來接受的文化知識太遠,又會令人覺得隔膜,不親切。所以小說開頭講到世界的時間與空間,又把佛教的模式和中國傳統(tǒng)觀念混作一氣。所謂“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就是這樣一種結(jié)果。讀起來有點滑稽是嗎?但《西游記》本是胡思亂想,又哪里怕什么滑稽!
編者按:本欄目特邀中國古代文學史專家駱玉明教授開辟“秋水雜篇”專欄,講述中國古代文史.近期推出《西游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