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
[摘要]進化心理學認為,生物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與生物機體同樣經(jīng)歷著進化的歷史過程,組織心理活動的功能模塊的成長進化受遺傳控制,揭開了研究心理組織性演化的序幕。生物學基因論的心理學類比、進化心理學的高層次提升,引導出心理學層次的自組織信息——心理基因。心理基因論主張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兩大信息系統(tǒng);心理基因以先天基因為起點,通過不斷整合外來信息和心理活動信息而形成,具有繼承性、決定性、穩(wěn)定性、變異性。計算機程序軟件是心理基因的技術模擬,腦電波的精密檢測將有希望破解心理基因的密碼。心理主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進一步實踐探索,將有可能回答心理基因論與進化心理學關于生物性與社會性分歧的困惑。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心理基因;信息;組織
[作者簡介]陳紅,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博士研究生,江蘇南京210093
[中圖分類號]B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7)11-0025-05
一、從生物進化論到心理進化
心理機制的組織性是心理學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心理組織性的形成、演化則是更加復雜的課題。20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進化心理學向著研究、解決這兩個問題并將它們納入同一系統(tǒng)理論的目標,取得了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成為當代心理學前沿之一。
1生物進化與心理進化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認為,一切生物物種都經(jīng)歷著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其進化的機制是通過生存競爭、保存優(yōu)良變異的生物,淘汰發(fā)生不利變異的生物。生物遺傳的基因論則指出基因的變異為生存競爭的選擇提供原料。社會生物學則進一步明確指出,即使生物物種內(nèi)部也存在著保留優(yōu)良的基因變異。淘汰不利的基因變異的進化,這種進化是通過生物在生物社會中的行為實現(xiàn)的:凡是采取優(yōu)良策略的生物,可以得到最大的生存、繁衍機會,從而使產(chǎn)生此種行為的基因得到最大的發(fā)展、擴張。
進化心理學認為,不僅生物機體,而且生物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也經(jīng)歷著進化的歷史過程。進化心理學認為通過基因變異選擇實現(xiàn)的生物進化和心理進化的過程是一致的。
進化心理學正是運用了社會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指出決定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的基因也是通過優(yōu)良的行為策略,使相應的優(yōu)良基因得以張揚,從而實現(xiàn)心理進化的。
2進化心理學的心理組織論
進化心理學不僅接受了認知心理學的心理機制信息加工原理,而且將其活化為非機械的生命過程。進化心理學認為,生物的行為是由具有一定功能心理組織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對一切生物,其行為與心理反應并非由外界環(huán)境所決定;同樣的環(huán)境下,具有不同心理組織能力的生物,它們所選擇的行為是不同的。進化心理學認為,組織生物行為,心理反應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和生物的其他機能一樣,是由生物的結(jié)構決定的。具體說就是由腦中“遺傳上專門化的、獨立的功能模塊所構成”,也就是說即使是動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不僅僅是一個維持生存的功能器官和外界刺激的反射器,它也同樣是自主行為的組織者。進化心理學認為,組織心理活動的模塊的成長和身體器官一樣是受遺傳控制的,因而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也是由基因的進化形成。
3進化心理學的遺傳基因決定論
進化心理學認為,心理進化的過程與身體的生物進化是一致的。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是由相應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其進化也是由基因變異的選擇決定的;基因變異之外的因素則不起重要參與作用。進化心理學雖然承認心理機制是在與環(huán)境互動的行為過程中共生演化的,然而其中組織心理活動與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相應的遺傳基因。
進化心理學的基因決定論實質(zhì)上是將心理學最終歸為生物學,正如社會生物學將生物的社會性最終歸結(jié)為生物性一樣;而文化、社會的因素卻成為生物性、基因自我表現(xiàn)、發(fā)展的附屬物。
進化心理學的各學派還有許多具體的理論見解,但本文認為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思想應當如上所述。
4進化心理學的創(chuàng)新、局限與突破
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就在于對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和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這兩種相隔甚遠的學說進行了大跨度的綜合,從而揭開了研究心理組織性演化的序幕。
盡管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建構尚不成熟,并有將心理層次還原為生理層次的傾向,但若能沿著它的心理組織性演化思想繼續(xù)開拓,將層次重新提升,就有可能催生具有重大突破的新理論。本文在進化心理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心理基因論”,正是尋求新理論的嘗試和探索。
二、從生物遺傳基因論到心理基因論
1心理學與生物性的科學史類比——從遺傳基因到心理基因
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屬于生命運動的兩個不同層次。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生命包括生長、感覺、理性等不同層次。研究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兩個不同層次運動的心理學、生理學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可以通過兩者的對比探索心理學的進展。
生理學在科學史上經(jīng)歷過思辨的哲學生物學、實證的實驗生物學、深入微觀結(jié)構研究生物生存繁衍機制的生物遺傳基因論三大階段。生物遺傳基因論的具有實證基礎的現(xiàn)代理論成果便是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證明了DNA中的基因已是決定生物結(jié)構和功能的組織因素。
而心理學也經(jīng)歷過思辨的哲學心理學、實證的實驗的心理學兩大階段,第三階段則由于腦科學的相應實驗技術手段的不足而遲遲不能開拓。然而,用科學史類比的方法去思考,心理學也將面臨著在心理活動層次尋找和研究類似生物遺傳基因那樣決定心理活動與行為的組織因素,不妨將這種心理活動的組織因素類比地稱為“心理基因”。
2進化心理學的高層次提升——從先天心理基因到后天心理基因
進化心理學的理論事實上是承認存在心理基因的,然而它卻將心理基因簡單歸結(jié)于生理遺傳基因中的相應部分,也就是將高層次的心理活動簡單用于低層次的生理活動,將心理活動的組織因素僅僅歸結(jié)為屬于生物遺傳基因一部分的先天的心理基因。
事實上,先天的心理基因也的確是心理活動的組織因素之一。然而心理素質(zhì)、心理能力卻主要的不是來自遺傳,它們是相對獨立于遺傳因素的組織因素,它們存在于高于生理層次的意識層次之中。這種存在于意識層次的心理活動的組織因素是后天形成的,本文建議稱為后天心理基因,它是進化心理學先天心理基因的高層次提升。
與生物遺傳基因表現(xiàn)為生理結(jié)構功能的信息量相等、層次不變不同;從先天心理基因演化為后天心理基因的信息量大大增長,其信息層次也是生理層次上升為高層次——心理層次。
從進化心理學高層次提升除了從先天基因提升到高層次的后天基因之外;還有一種提升就是從先天基因的變異、進化提升到高層次的后天心理基因的變異、進化。
由于與先天心理基因相比,后天心理學基因才
是組織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所以本文建議將后天心理基因稱心理基因。
“心理基因”、“心靈基因”并不是本文首次提出;但現(xiàn)有的應用大都出現(xiàn)在心理學專業(yè)研究之外,在生活中被作為描述性詞語使用。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齊善鴻先生在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使用了心理基因、心靈基因的名詞,賦予的基本意義也和本文所敘述的大致相同,即指人的意識中的一種類似生物基因的東西,它決定人的意識與行為。但心理基因論與齊善鴻先生的主張并不完全一致:心理基因論認為心理基因和心靈基因是意識中的自組織程序信息,與齊善鴻先生將心靈基因、心理基因解釋為只適用于理性控制的“價值判斷、價值邏輯”是不完全相同的。
心理基因是一個新的心理學概念,本文還建議建立專門研究心理學基因的理論——心理基因論。
3心理基因論的基本主張
(1)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獨立生命信息系統(tǒng)的兩個不同層次
生理與心理的關系歷來是心理學家爭議的重大問題,圍繞這一爭議大致可分為心理生理學二元論和一元論兩種:馮特主張心理與生理相互獨立;笛卡兒認為生理與心理相互獨立、相互影響;狄德羅認為心理是生理的屬性,意識是人腦的屬性,哈特萊強調(diào)心理對生理的依存性;進化心理學則將心理素質(zhì)能力歸結(jié)為遺傳基因,實質(zhì)上還是將心理性質(zhì)歸結(jié)為生物性。
心理基因論主張生命是生物體載體與生命信息的信息系統(tǒng)。它又分為兩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的層次。
低層次的生理系統(tǒng)以生物體為載體,信息為生理結(jié)構的功能信息,其中的組織因素即是DNA中的遺傳基因信息。
高層次的心理、意識系統(tǒng)以大腦為載體,信息為心理、意識信息。
心理系統(tǒng)與生理系統(tǒng)的關系為:后者為前者提供物質(zhì)結(jié)構支持,但前者的信息與后者的信息基本上相互獨立。
(2)心理活動存在內(nèi)在自組織因素,即心理基因
心理基因論認為,心理、意識信息決不只是外部環(huán)境與社會信息的積淀和反饋;心理、意識活動存在著無需外來指令的組織者——作為心理、意識活動自組織程序信息的心理基因。心理、意識信息都是心理基因組織的產(chǎn)物,外來信息也要經(jīng)過它的組織才能轉(zhuǎn)變?yōu)閮?nèi)部意識信息。心理基因,也就是意識信息中類似于DNA那樣起自組織作用的信息。此種自組織作用類似DNA組織生理結(jié)構,但不類似于DNA的自我復制。
(3)先天心理學基因與心理基因的相互關系
心理基因是以先天心理基因為起點的演化產(chǎn)物,但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再是先天心理基因,而是心理基因整體。心理進化不僅存在著與生物進化同步的先天心理基因進化,而且還存在著意識層次的后天心理基因進化。
(4)心理基因的特點
①繼承性:后天心理基因繼承先天心理基因,后續(xù)后天心理經(jīng)驗繼承先行后天心理基因。
②決定性:心理基因獨立決定其余心理、意識信息與心理活動、行為,是心理、意識活動中加工信息的自組織程序信息。
③穩(wěn)定性:心理基因的演化成果具有穩(wěn)定性,凡不能使心理基因變異的外來信息或心理活動信息都不具備后續(xù)組織性,即不能組織、決定后續(xù)心理活動與行為。
④變異性:引起心理基因變異的外來信息或心理活動信息具有后續(xù)決定性,即通過心理基因的變異決定后續(xù)心理活動與行為。外來信息或心理活動信息引起心理基因變異的過程,就是心理基因整合新信息不斷重新形成的過程。
(5)心理基因的超循環(huán)生成機制
心理基因通過整合、建構而生成和進化,其機制與生命發(fā)生、進化的超循環(huán)生成機制相似:
心理基因發(fā)生、進化的超循環(huán)機制的每一循環(huán)過程,都包括控制與反饋兩個子過程。初始心理基因程序所加工的信息作為控制信息,經(jīng)過與客體相互作用,變換為返回心理主體的反饋信息,并因反饋信息與心理基因的相互選擇作用,引起心理基因偶然的變異。上一個循環(huán)的反饋信息和心理基因偶然變異又作為下一個循環(huán)的程序和信息資料。若干個輸出輸入相互銜接的循環(huán)便組成一個超循環(huán)。若干個輸出輸入相互銜接的超循環(huán)又可以組成一個高級超循環(huán)……如此,就可以形成復雜的意識與行為系統(tǒng),并由比較簡單的初始心理基因組織、生成、進化為復雜的心理基因系統(tǒng);心理基因的偶然變異也就在選擇、反饋的積累中成為必然的、穩(wěn)定的變異。人的智能、優(yōu)秀品質(zhì)或惡劣本性都是在復雜的超循環(huán)過程中由無數(shù)微小的選擇、變異、反饋的積累中生成、進化的,一旦生成,就成為高度穩(wěn)定、難以輕易改變的程序系統(tǒng)——其繼續(xù)進化,仍然必須通過一定的超循環(huán)生成機制。
心理基因論的5條基本主張集中概括了這一心理學新思想的的系統(tǒng)性理論創(chuàng)新。應說明的是,其中的許多局部性思想也是來自前人的理論、學說,但是尚未有人以類比于基因的范式進行整體性的理論建構探索。
心理基因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僅有以上基本主張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統(tǒng)理論的建構。它大致應包括以下內(nèi)容:人類心理基因序列譜理論;心理基因測試方法的理論,心理基因進化規(guī)律,心理基因變異理論與方法;心理基因微觀機制、生理基礎的理論等。不過,作為一種新提出的觀念,心理基因論的系統(tǒng)理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需要更多的學者參與才能建成的,它不是本文能夠承載的。
三、心理基因論的技術模型與實證基礎
1心理基因論的技術模型
維納的控制論曾將生命與機器加以對比,此種對比有助于消除理解生命的神秘意義。
心理基因論最好的技術模型便是電子計算機這一人工技術產(chǎn)品。以人為例,就是把人這一意識系統(tǒng)看作一臺正在工作的計算機,人是載體、信息復合的信息系統(tǒng),計算機也是硬件(載體)、軟件(信息)的復合系統(tǒng)。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就是以計算機加工信息模擬心理過程,但認知心理學主張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中的“信息處理器”,沒有體現(xiàn)硬件、軟件的區(qū)分以及軟件各個層次的區(qū)分,也不能充分體現(xiàn)自組織性以及自組織性的生成機制。
在計算機模型中,人的生理層次包括腦的生理結(jié)構一功能相當于計算機的機器設置硬件;人的心理層次相當于計算機的信息系統(tǒng)(簡稱軟件系統(tǒng))。
計算機的信息系統(tǒng)中明確地包括組織因素(程序)和被組織因素(數(shù)據(jù)、信息資料)。人的心理、意識信息中的心理基因相當于計算機的程序,也就是說心理基因可以以計算機程序為一種模型。被心理基因組織的心理,意識信息則相當于計算機程序所處理的數(shù)據(jù)、資料,即被心理基因組織的心理、意識信息可以以計算機數(shù)據(jù)資料為模型。
計算機的程序必須借助于機器設備硬件才能表現(xiàn)其組織作用;而心理基因亦必須借助于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硬件”才能發(fā)揮組織作用。
心理基因的穩(wěn)定性與變異性在計算機程序上都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計算機程序一旦完成安裝,就
具有穩(wěn)定性,這種程序安裝就相當于心理基因的變異,未進行安裝的外來信息則是不會改變原有程序的,相當于未實現(xiàn)心理基因變異的外來信息都不能產(chǎn)生組織作用。
2心理基因論的科學實證基礎
摩爾根基因論勝利的標志在于其實證基礎的建立:分子生物學的實證研究成果表明基因的物質(zhì)基礎是DNA上的序列組。心理基因論的科學性的解決也必須依賴于其科學技術基礎的確立。按照類比的思路,本文推測:心理基因的物質(zhì)基礎正是腦電波中的特定諧波成分的組合。
正如生物遺傳基因的實證證據(jù)是通過DNA的序列測試、譯碼獲取一樣,心理基因的實證證據(jù)應當通過腦電波的精密測量、諧波分析與譯碼獲取。當然,這一工作有賴于相應信息測試儀器技術的進展。但無論如何,這樣一種思路是有道理的,對指導今后的研究探索是有益的。
在更精密的儀器出現(xiàn)之前,采用類似心血管醫(yī)生對心電圖的經(jīng)驗方法辨識腦電圖也有可能發(fā)現(xiàn)若干心理基因的特征波形。
3心理基因論的社會實踐證據(jù)
心理基因論的社會實踐證據(jù)既存在于以往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又可以通過新的社會實踐獲取。以往心理學的研究都注意到在大量的社會實踐中兩種對立的現(xiàn)象的矛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出污泥而不染”的矛盾,“心靈可塑”與“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矛盾。
其實,人的心理品質(zhì)的頑固性表現(xiàn)正是心理基因存在的證據(jù),而心理品質(zhì)的可塑性則是心理基因可變異的證據(jù)??伤艿挠袟l件性證明了心理基因變異的有條件性——外來信息如果不能造成心理基因變異,不能被心理基因整合,就不可能成為新的心理基因的組成內(nèi)容。
為了通過新的社會實踐尋找心理基因的證據(jù),可以采用傳統(tǒng)的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即用實驗和經(jīng)驗歸納的方法建立人的心理基因庫,再用實驗的方法辨識具體人的心理基因標志,即心理基因序列組,用實驗的方法歸納心理基因變異進化的條件、規(guī)律。當然,以上所取得的結(jié)果都是模糊的,適用于采用模糊數(shù)學處理。事實上,過去流行的智商、情商……等即是心理基因的某種表述,當然往往是不甚確切的表述。通過認真的研究、實驗,有望建立越來越準確的心理基因序列及其相應規(guī)律。
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測試心理基因,不僅適用于人,而且適用于高等動物。研究動物心理基因及其變異、進化,有利于更確切理解人的心理基因及其變異進化,以及動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