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刑事審前程序在整個訴訟程序,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刑事審前程序的國際發(fā)展趨勢、審前程序的功能和價值目標等方面來看,以檢察機關為核心的我國刑事審前程序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審前程序 檢察機關 改革
刑事審前程序,是指刑事案件起訴到法院之前的程序,包括立案、偵查、起訴等訴訟階段。對于由國家行使追訴權的公訴案件而言,作為國家代表者的警察和檢察人員要進行查明案件事實真相、明確犯罪嫌疑人的活動,訴訟中許多基礎性、實質性的工作需在此程序中完成,刑事審前程序在整個訴訟程序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對刑事訴訟提出了新的要求。刑事審前程序是刑事訴訟程序改革的重要內容,理應通過改革使之更加科學化、民主化。檢察機關作為公訴機關,行使追訴犯罪職能;同時,檢察機關又是我國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擔負著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職責。因此,刑事審前程序改革應以檢察機關為核心展開,對于懲罰犯罪、保護人權、實現(xiàn)訴訟目的具有重要意義。
一、檢察機關成為刑事審前程序核心的必要性
(一)世界兩大法系國家刑事審前程序的改革反映了以檢察機關為核心的發(fā)展趨勢
在英美法系國家,傳統(tǒng)上警察機關進行的偵查活動被視為行政行為,不屬于刑事審前程序的調整范圍。隨著訴訟實踐的發(fā)展,自20世紀中后期,逐漸將警察偵查活動納入刑事訴訟的范圍,并加強了對警察偵查活動的程序控制。如英國《1985年犯罪起訴法》改變了英國長期由警察負責案件起訴工作的傳統(tǒng)。根據該法規(guī)定,警察在刑事案件偵查終結后,如果認為需要起訴的,應當將該案件的全部案卷和材料移送獨立設置的檢察機關,由后者決定是否向法院起訴。
在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預審法官制度在傳統(tǒng)的刑事審前程序中占據中心地位。隨著檢察官和司法警察的職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強調裁判者應當處于中立和公正的立場的理念,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預審法官制度弱化或取消。根據現(xiàn)行法國刑訴法典的規(guī)定,只有重罪案件才進行預審,輕罪案件除法定情形外,檢察官有權決定是否進行預審。在司法實踐中,實際進行預審的案件數量只占檢察官提起追訴案件的10%。而大陸法系國家日本、德國、意大利先后廢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預審制度。與此同時,檢察官的地位得到提高。在德國,檢察官是刑事訴訟法上的偵查權主體,司法警察只不過是檢察官的輔助偵查機關。
綜上,出于保證案件偵查質量、規(guī)范和制約偵查權以保障人權以及分流急劇增長的犯罪案件的需要,兩大法系中檢察官在審前程序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xiàn),反映了以檢察機關為核心的發(fā)展趨勢
(二)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功能決定刑事審前程序改革應以檢察機關為核心
從現(xiàn)行立法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來看,刑事審前程序主要有如下訴訟功能:
1.刑事審判準備。通過立案偵查、審查起訴,發(fā)現(xiàn)、收集、固定證據,確定犯罪嫌疑人并提起公訴,為刑事審判準備對象和裁判依據。從法理上看,由于控審兩種職能的分離和不告不理原則的貫徹,沒有控訴,法官不能自行啟動刑事審判程序。檢察機關擔負控訴職能,代表國家提起公訴,從而啟動刑事審判程序,法官只能在控訴范圍進行審判。從此意義上說檢察機關是該程序的決定者。
2,保衛(wèi)社會。通過啟動刑事訴訟程序追訴犯罪,懲治和震懾犯罪分子,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增強群眾安全感。
3.查清案件事實。通過偵查、審查起訴等訴訟活動,查清案件事實,既追究有罪的人的刑事責任,也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4.保障人權。在審前程序,尤其是偵查活動中,程序的進行直接關系著普通公民的人身自由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特別是犯罪嫌疑人的憲法性權利。刑事審前程序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對人權的尊重程度,對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檢察機關通過行使偵查監(jiān)督、立案監(jiān)督等法律監(jiān)督職能使這一審前程序功能得以實現(xiàn)。
5.分流案件,減緩審判壓力。犯罪數量的激增、式樣的變化,給各國帶來沉重的壓力。為了減輕對法庭審判的壓力,各國紛紛建立審前分流機制,從而使審前程序既具有程序意義,又具有實體處理的意義。檢察機關通過行使自由裁量權,根據具體案情決定是否起訴。對于輕微犯罪,檢察機關通過不起訴使犯罪人從訴訟程序中解脫出來,有利于其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國家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
刑事審前程序通過發(fā)揮上述功能,達到控制犯罪、保障人權的目的,促進在全社會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如果離開了檢察機關,刑事審前程序的上述功能就無從發(fā)揮。從這一意義上說,刑事審前程序改革應以檢察機關為核心。
(三)刑事審前程序的價值目標要求刑事審前程序改革應以檢察機關為核心
實現(xiàn)公平、秩序、效率、自由,應當成為改革刑事審前程序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公平價值應當成為刑事審前程序設計的首要價值目標。啟動刑事訴訟程序,采取逮捕、搜查等帶有強制性的偵查手段和措施,偵查終結和審查起訴后的處理等都要體現(xiàn)出適用法律的公平性。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審前訴訟活動,落實程序公平的這兩個基本標準,保障公平價值的實現(xiàn)。要通過提高追訴犯罪的能力,提高保障人權的水平,強化訴訟監(jiān)督的力度,保證實現(xiàn)刑事審前程序的秩序價值。刑事審前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一部分,不能以效率作為最重要的價值目標,必須在保證公正性的前提下實現(xiàn)效率價值,做到依法快偵、快捕、快訴。審查起訴階段訴訟時限較短,防止出現(xiàn)久偵不結現(xiàn)象,特別是要防止濫用延長刑事拘留和偵查羈押期限的權力,同時也要防止因犯罪嫌疑人未被羈押而掛案、拖案。刑事審前程序的自由價值目標,要求做到既要限制自由,又要保障自由,特別是犯罪嫌疑人所應享有的自由權利必須受到尊重和保障。
二、當前刑事審前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偵查活動未能得到全面、及時、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
偵查活動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一些地方偵查階段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不公,侵犯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由于法律規(guī)定不完善,檢察機關對于偵查活動很難全面介入,難以有效行使訴訟監(jiān)督權。目前的提前介入偵查,僅限于為數不多的重大刑事案件,而且不夠規(guī)范。同時檢察機關自身也存在一定問題,表現(xiàn)在提前介入偵查過程中,往往是為了盡早熟悉案情,為快捕快訴做準備,有的在介入過程中提出取證意見,客觀上也是為了更好地履行之后的控訴職能,而忽略了偵查監(jiān)督職能。
(二)檢警關系不順暢,影響了訴訟經濟和效率原則的貫徹
立法上雖然將立案、偵查、提起公訴作為審前程序獨立于刑事一審程序,但在程序的設計上,強調了各個訴訟階段的獨立性,沒有把審前程序作為一個整體性程序來設計。而從訴訟規(guī)律來看,客觀上又不能割離審前程序各個訴訟階段。這種狀況,造成司法實踐中檢警關系不順,影響了刑事追訴活動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造成了有限的司法資源的浪費。雖然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研究并試行了對偵查工作的引導,但由于缺乏立法支持,效果不夠理想。對偵查機關而言,偵查活動由于沒有受到應有的指導和監(jiān)督,導致了偵查活動的盲目性,影響了訴訟效率的提高;對檢察機關而言,由于參與訴訟活動的被動性,對于全面完成審前程序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任務顯得較為無奈,難以有效履行訴訟監(jiān)督職責,難以發(fā)揮刑事審前程序中的主導作用;對訴訟參與人而言,由于檢警關系不順,增強了訴訟負擔,陷于更大的訟累,缺乏對刑事審前程序中國家機關的信任,消極應付訴訟活動。
(三)訴訟參與人權利保障機制不健全,侵犯訴訟參與人權利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
由于立法設計上的問題,刑事審前程序訴訟結構失衡,偵查機關以強大的國家權力優(yōu)勢使犯罪嫌疑人及其聘請?zhí)峁┓蓭椭穆蓭熾y以抗衡,而檢察機關雖然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客觀上對偵查權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制約作用,但還不足以為維護訴訟參與人權利提供充分、及時、有效的司法保障。實踐中,為了追求破案率,偵查人員違反法定程序、侵犯訴訟權利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對犯罪嫌疑人合法請求隨意否定,對律師提供法律服務不予配合,甚至設置障礙、無端限制等等。另外,雖然我國刑訴法賦予被害人、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并相應地為其設置了一系列的訴訟權利,由于司法實踐中對被害人參與訴訟程度、新聞宣傳尺度上把握不一,也影響了對被害人隱私權等權利的保障。由之而帶來的后果是,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在刑事審前程序中受到的保障程度明顯低于審判程序,侵犯訴訟參與人權利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
三、加強立法,建立以檢察機關為核心的刑事審前程序
立法上應立足于有利于發(fā)揮各項訴訟功能、使訴訟功能之間達到最佳結合點、順利推進訴訟程序的要求,來設計刑事審前程序。刑事審前程序應圍繞檢察機關而建立。一方面,通過訴訟主體之間的關系定位,特別是理順檢警關系等對于控制犯罪、打擊犯罪功能的全面發(fā)揮具有重要的作用,確保檢察機關控訴職能的實現(xiàn),保障訴訟高效、有序、快捷進行;另一方面通過科學配置權力,確立司法控vs0VcwgzjFyAgFjQlmAiOgvPgezuPTg21Uih8kjtnjo=制和程序制約機制,以權力制約權力,確保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正確行使權力,同時,設立對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權利保障機制,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形成科學的刑事審前程序。
(一)理順偵檢關系,明確公訴權力,保障訴訟公正、高效進行
1.建立“偵檢一體化”模式。具體設想如下:(1)將現(xiàn)有的公安機關劃分為兩個機構:一個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治安警察機構,一個是承擔刑事偵查職能的司法警察機構。治安警察機構屬于行政機關,司法警察機構屬于檢察機關的輔助機關,使司法權與行政權相分離。(2)確立檢察機關在偵查階段的主導地位,將偵查指揮權、偵查監(jiān)督權集中賦予檢察機關,并在檢察機關的統(tǒng)一領導下由司法警察機關行使偵查權,檢察官對司法警察的偵查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對于司法警察采取的違法偵查行為,檢察機關有權隨時加以制止和糾正,并可以撤換違法的偵查人員。(3)刑事追訴程序的啟動、進行和終結應服從檢察機關的統(tǒng)一領導和指揮。建立檢察機關對立案、撤案、結案統(tǒng)一審查的制度,司法警察機構不能再獨立地就立案、撤銷案件、終結案件等事項直接進行處分,只有檢察機關才享有最終的審查決定權。
2.建立中國式的“辯訴交易”制度——“辯訴協(xié)商”制度。“辯訴協(xié)商”制度只適用于“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七年以下徒刑、拘役、管制、沒收財產或者單處罰金的刑事案件”,就被告人量刑問題進行協(xié)商,實質是對“坦白從寬”等刑事政策的法律化。
3.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的起訴方式,明確公訴的效力,嚴格實行控審分離,以進一步防止法官預斷,淡化法院職權主義色彩,以確保法院的中立裁判地位。
(二)以權力(利)、程序制約和控制檢察機關行使權力
1.改革強制措施制度,使其更為科學合理。實行逮捕決定權與羈押決定權分離的“捕押分離”制度,使逮捕成為一種強制到案措施,是羈押的前提,逮捕不必然產生羈押的效力。逮捕決定權由檢察院行使,將羈押決定權賦予預審法官。同時,賦予被羈押人上訴的權利。
2.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沉默權”制度,強化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在立法技術上不明確提出“沉默權”,而是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有“陳述的自由”,對于偵查人員的訊問,犯罪嫌疑人可以回答,也可以拒絕回答。不得因為犯罪嫌疑人拒絕回答而做出對其不利的推斷或認定。但規(guī)定某些法定情形下,犯罪嫌疑人不得拒絕做出陳述,否則將遭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與此相配套,明確偵查機關在訊問犯罪嫌疑人前負有告知其有“陳述自由權”的義務。同時限制訊問時間,賦予辯護律師訊問在場權,并賦予律師在偵查階段一定的調查取證權,以進一步加強對司法權力的制約。
3.規(guī)定證據開示制度。為防止控辯雙方在審判前因不了解對方的證據情況而在庭審中造成突然襲擊,破壞對抗的平等性,有必要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其核心內容是:庭審前,控辯雙方有義務將其掌握的證據材料向對方公開。設立此制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xiàn)檢方與被告人方地位平等,增強對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控辯雙方在庭前明確案件爭議的焦點和彼此對證據的掌握,從而避免證據突襲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造成延期審理,確保庭審有序、高效、順利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