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 雅
在德國,生活著為數(shù)不少的華人,有上世紀初的打工移民后代,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新生代,有來自臺灣、香港的,開公司的,當學者的,也有從荷蘭、英國等處輾轉(zhuǎn)而來的原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僑民,或在原東德留下的原越南華僑。他們有著各不相同的遭遇。有些還頗有成就,或頗有前途。德國國際廣播電臺選取了各行各業(yè)的華人代表做了采訪,以此向大家展現(xiàn)在德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風得意的乒乓球運動員
“運動對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和心理有積極的作用。打球,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經(jīng)歷好幾次的人生,所以我覺得很幸運,自己能當上運動員。如果我有小孩,我會讓他去運動,因為這當中,不只是鍛煉身體,還鍛煉各個方面,比如智力、體力、毅力等,對人生非常有意義?!?/p>
這是乒乓球選手施捷女士對運動的看法。施捷不是一個普通球員,而是個超級乒乓球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她的排名在全球前10名之內(nèi)。在這16年間,她替德國國家隊打過5次世界錦標賽,得到一次團體賽第3名,那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另外她也打了4次歐洲錦標賽,得到2次團體冠軍,2次第二名。單打得到3次第三名。施捷的成績到目前為止在德國沒人可以超越。
但是她謙虛地說,自己可能比別人多一點天分,但天分不一定真的很高,她的成功主要是以自己的努力和勤勞換來的,她算不得是天才運動員。
施捷已經(jīng)來德國16年了,非常熟悉這里的環(huán)境,打球、日常生活都很自在,如魚得水。1989年她21歲時來德國,當時是以教練兼球員的身份來的。不到3年的時間,她就獲得德國國籍,并且加入了德國國家隊,從此過著東征兩討的日子。但是她表示很滿意德國的生活,因為她原先的愿望都實現(xiàn)了,而且在德國擁有許多的朋友。她認為,來德國是她人生中一個比較正確的選擇。
問她原先的愿望是什么,她說:“最初的想法只是單純的想來德國打打球,因為沒出過國,所以很想認識歐洲的生活,來增長見識,也想學德語。當初完全沒想到后來可以替德國國家隊打球,加入德國國家隊,是一個驚喜,意外。后來甚至打得很成功,這些都是當時沒想到的,是額外的收獲。”
她說她很開心她沒覺得因為自己是中國來的,所以在這個社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她舉例說:一個人到別人家里去做客,剛開始大家比較客氣,因為你畢竟是陌生人,大家都不太了解你。等你和大家熟識之后,大家都了解你而且喜歡你的個性后,就不再有隔閡。
施捷12歲時開始在河北隊打?qū)I(yè)隊,打了9年的球后才來德國。在中國沒能進人中國國家隊,來德國后反而獲選進入德國國家隊,中間代表德國參加了3次奧運會。
其實施捷小時候的志愿并不是當球員。她說:“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動物和小孩,我一直想當幼兒園阿姨,但是不好意思說,怕別人說我胸無大志。我的母親曾經(jīng)想成為中國第一個女飛行員,雖然她的愿望沒實現(xiàn),我卻想繼承她的大志,做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或者當科學家或者當作家。”后來她成為乒乓球員,沒有符合自己原先的愿望和父母對她的期待,但是她非常滿足,自認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都得到回報。
她說:她輸球時候心里會覺得不開心,最開心的時候便是贏球的時候。這一季,她沒輸過一場球,所以一直很開心。
一心想著落葉好根的餐館業(yè)主
劉得增夫婦幾乎是法蘭克福碩果僅存的來自臺灣的中餐館老板了。劉老板所經(jīng)營的中餐館在法蘭克福地區(qū)是屬于比較高級的,店內(nèi)擺設典雅,菜色多而且色香味俱全。劉老板自己是廚師出身,原先在一家臺灣的北方餐館內(nèi)當廚師。
來德國后,他什么菜都做,不管是江浙菜、川菜、北方菜、廣東菜,只要客人想吃,而且有足夠材料可以做,他都做得出來。1972年他應聘到德國來擔任廚師的工作。當初想到德國的動機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想出國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當年臺灣的社會一來還不是很富裕,二來那一年又遇到美國和臺灣斷交,許多人擔心臺灣的局勢會動蕩不安,而急著移民出國。既然劉老板有這個機會等著,便欣然應邀來德國發(fā)展。只是沒料到這條路走得并不是特別輕松。
劉得增30歲出國,工作了三四年后,回到臺灣結(jié)婚,并把太太帶到德國,夫妻倆胼手胝足,努力工作,1982年才出來創(chuàng)業(yè)自己開餐館。開業(yè)當初并不很順利,因為語言不通,而且因為是合伙生意,經(jīng)營上有些問題。后來對方退出飯店,劉老板夫妻雖然資金不足,卻硬著頭皮將店面頂下來。
剛開始時,大大小小的工作都得自己做,兩個小孩子又先后報到,家庭事業(yè)兩頭忙碌,夫妻倆真的辛苦了好多年。有好多年的時間他們每天只睡3、4小時。工作雖然辛苦,生意卻非常興旺。主要是20年前,德國經(jīng)濟好,常常有人上中國餐館吃飯,所以,經(jīng)常天一亮就開始工作,一直要忙到下班,下班時大約已經(jīng)是半夜11點或11點半。
按劉老板的說法,他目前的營業(yè)額只有當年的三分之一。多年來德國經(jīng)濟下滑,餐館的榮景不再。再加上,中國大陸來的移民中,許多都開起餐館來,中餐館越開越多,同行競爭越來越大。而且自從計算機和各式的自動化機器被廣泛的使用后,許多的辦公室因此搬到近郊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去,在飯館附近上班的人數(shù)銳減,連帶著也使得劉老板的生意一落千丈。
眼見臺灣人開的餐館一間接著一問的關門大吉,劉老板的店幾乎成了碩果僅存的臺灣餐館。但是這局面也不會維持太久了,等兩三年后退休了,他們將回臺灣養(yǎng)老,只偶爾會回到德國看小孩。劉老板說:“我們是臺灣來的,我們的根在臺灣,在德國的生活畢竟和臺灣不一樣,特別因為我們在臺灣住了那么多年才出國,心里還是想念臺灣。”
再看看劉太太,她也傾向回臺養(yǎng)老,她說:“我們喜歡德國的氣候,但是德國的人情味確實比較淡。在臺灣人情味比較濃,而且吃東西也比較方便。在德國想吃什么東西都要自己做,自己不動手就沒得吃?!?/p>
另外,回臺灣后可以說母語,還是讓劉老板夫婦感覺自在些。夫妻倆都沒有正式學過德文,德語日常會話雖然說得通,但是要和德國人深入一點談論問題,卻是心有未迨,自然也就打不進德國的主流社會。
回顧這30多年的辛苦奮斗,夫妻倒是不覺得后悔,因為一家人健康平安,家庭和樂,一雙兒女又很爭氣,都進了大學,而且讀得不錯?,F(xiàn)在就等退休后返回臺灣,輕松自在的過日子。
如魚得水的大學生
李謝恭,23歲,活潑聰明、反應靈敏,大家都喜歡她。她原先念的是北京外語學院,德語專業(yè),讀了一半就轉(zhuǎn)到德國來上學。
她當初在高考時選擇學德語,多少是受到她父親的影響。原來她父親有一次出差到德國,看到德國特別干凈漂亮,又有好車好啤酒,印象極佳。父親這么說,李謝恭就決定學德語。
李謝恭來德國已經(jīng)快4年了。她非常認同父親的看法:德國確實是一個干凈美
麗的地方。不僅如此,她還有其它的觀察。她認為:德國比中國富有,而且德國的物價比中國高很多。因為這個社會一切都規(guī)定得很嚴格,所以想要在這里投機實在很難。德國人大致上雖然很嚴謹,卻不見得死板,也不如大家說的那么冷淡,而且一般人都非常有禮貌。這許多的特質(zhì)可能要歸功于德國的教育水平比較高,人民的素質(zhì)比較整齊。
她自稱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困難。她有許多朋友,除了德國人還有美國人、西班牙人、希臘人。她好交往,所以朋友多。李謝恭沒碰到太大困難,也沒有感受到歧視??赡芫鸵驗樗龘碛幸粡埻鈬?,許多人因此喜歡和她交往。
李謝恭是中國經(jīng)濟騰飛時代的一個幸運兒。她是家中唯一的小孩,父母的經(jīng)濟情況不錯,足以供應她在德國求學的全部費用,所以她不用辛苦打工,掙生活費。偶爾去打打工,也只為賺點零用錢,并且增加社會經(jīng)驗。
她衣食無缺、語言又通、加上性格豪爽、人又上進、聰明伶俐,在德國生活自然得心應手。而且拜科技之賜,和在中國的家人朋友的聯(lián)系也非常容易,閱讀來自全世界的信息更是方便。因此她說:“我沒有覺得離中國有多遠,我也不覺得對德國有多生疏,兩邊都融合得很好?!?/p>
李謝恭目前在美茵茨讀翻譯學系,她形容她的學生生涯其實很單調(diào)。每天下課后就直接回家,偶爾參加大學生舉辦的派對,所能接觸到的人有限,而且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僅有2萬居民,地方很小,沒有太多的活動。
她的家鄉(xiāng)是北京,那兒有1700萬人,相較起來,她現(xiàn)居的德國小鎮(zhèn)自然是太小太小了。但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處,剛好可以讓她專心讀書。李謝恭希望一年后可以結(jié)束學業(yè),拿到學位。至于回不回中國,以后再說。她說:“畢業(yè)后讓我回中國,我一點問題都沒有,我不一定要留在德國,我很喜歡中國,所以我可以回去,北京上海香港都沒問題?!?/p>
和10年前從中國出來的留學生不一樣,李謝恭在經(jīng)濟、語言、知識、溝通各方面,更具優(yōu)勢,所以她的德國經(jīng)驗以及她對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于她的前輩。
為華人利益代言的中文報人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曾經(jīng)說過,要創(chuàng)造一個社會空間。我們這里的華人在政治上比較冷漠,彼此不知道對方在想什么,做什么,《華商報》愿意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空間,讓有言論想發(fā)表的人,可以在《華商報》上抒發(fā)他的看法?!爸灰怯幸馑嫉?,講道理的,都可以發(fā)表。比如最近我們報道了連戰(zhàn)、宋楚瑜到中國大陸訪問的消息,新納粹和老納粹的問題,德國經(jīng)濟政治改革的工程,兩岸關系,中國新領導人上臺后的胡溫新政等等,我們這些報道的立場不一定和中國的看法一樣,我們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有自己的意見?!?/p>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修海濤在1997年開辦了《華商報》。這份報紙至今是德國第一大華文報,影響力最大,發(fā)行量最大,篇幅也最大?!度A商報》是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每期56頁,每次出版2萬份,讀者可以在150個以上的發(fā)行點,如中國食品店、餐館、旅行社、中文學校免費索取,或在火車站、機場、大城市的書店內(nèi)購買。《華商報》報道的主軸是華人在德國社會中發(fā)生的事情,中國和德國之間的交流,德國和港中臺的關系,德國主流社會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
修海濤原為中央黨校的講師,1986年到德國進修。1989年發(fā)生天安門事件后他便和其他約3000多名當時滯留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一起留在德國,這期間這些人幾乎都得到德國的長期居留權,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包括修海濤在內(nèi)獲得了德國國籍。
修海濤把自己在德國將近20年的人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術時代”,他在德國的一所大學內(nèi)作了4年的研究,研究的課題是中國大陸在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中的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他寫了本名為《新權威主義》的專著。第二個階段是從事所謂的“社會活動”,他參加了許多運動,主要的目的在促進中國的民主化。第三個階段他自稱是“商業(yè)活動”,其實就是他辦報的階段。
修海濤說,他之所以辦報,是因為注意到:華人當時在德國已有10萬多人,卻沒有一份被華人認同的商業(yè)性報紙,當時許多報紙都是社團辦的,或是有臺灣背景或是大陸背景,是由僑團辦的。他感覺到華人需要有一份報紙來傳遞信息,互相溝通。
而且當時在德國發(fā)生了所謂的“狗肉事件”,德國的《圖片報》報道德國的中國餐館販賣狗肉,這則報道其實是荒謬而且錯誤的,但是卻引起德國人普遍的不滿,也使得中國餐館的生意一落千丈。因此修海濤便和一些朋友共同向《圖片報》抗議并要求道歉、更正。
經(jīng)歷過這個事件,他更加感覺到華人需要一份報紙來維護華人整體的形象,它可以跨越黨派、地域,來溝通在這里的華人和他們家鄉(xiāng)的華人,中國人和德國人,華人和德國主流社會。
辦報生涯中,修海濤深刻地體會了前人的說法:“如果你要一個人破產(chǎn),就勸他辦份報紙?!彼@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很多,首先當然是經(jīng)費問題。修海濤的報紙是不收費的,經(jīng)費只好全來自廣告收入。爭取廣告量變成了重要任務,這也是為什么修海濤自稱他的出版事業(yè)為“商業(yè)活動”。
修海濤所面臨的困難當然還包括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給《華商報》的不同評價,但他堅守“事件為導向”的媒體原則,也對稿件質(zhì)量嚴加控制。他希望他的報紙?zhí)峁┛焖?、正確、客觀的新聞報道和信息,而且有絕對的“實用性”,使得人人愿意而且非看他的報紙不可。
作為學者和文化人,修海濤對兩岸的政治發(fā)展有自己的見解,他希望兩岸可以化解敵意,增加交流。他希望中國未來民主、自由、富強和統(tǒng)一。但是作為一個媒體人,他強調(diào)他個人的立場不需要成為報紙的主流思想,他辦報沒有既定立場,主要是想提供一個自由客觀公正的論述空間。
修海濤的《華商報》要在德國生存,除了得克服上述困難之外,還得面臨網(wǎng)路上信息流竄的挑戰(zhàn)。德國政府對外國報紙在德國發(fā)行的態(tài)度如何呢?他提到:這份報紙沒有受到任何官方的限制。他肯定,德國確實是一個新聞自由的國家?!度A商報》實際上對德國政府有非常嚴厲的指責,比如批判德國經(jīng)濟政策的失誤,或是批判德國總理的言論,但是《華商報》的編輯群從沒有得到負面的反應,當然,德國政府也沒有給《華商報》特別的支持。但是《華商報》如果要采訪某個政治人物或某個政府機構(gòu),需要什么資料,對方一定會提供。德國政府對待媒體的確是一視同仁。
《華商報》在2002年已經(jīng)發(fā)行了英國版,2003年發(fā)行了法國版,未來還將陸續(xù)推出荷蘭版以及東歐版。
開旅社的儒商
巴爾特的旅館座落在萊茵河畔,距離科隆大教堂僅數(shù)百米遠。那里游客如織,特別是當天氣好的時候,室外的餐桌和咖啡座座無虛席,萊茵河畔散步、慢跑、溜狗、欣賞風景的人潮絡繹不斷。這里的確
是經(jīng)營旅社的好地方,難怪巴爾特的賓館生意蒸蒸日上。
巴爾特的賓館是距離科隆大教堂最近的三個賓館之一,也是少數(shù)由外國人經(jīng)營的賓館。既然是外國人在德國境內(nèi)做賓館生意,會不會比本地人遭遇更多的困難。他說有些客人推進了門一看,是中國人在經(jīng)營,嚇了一跳,便開始擔心住進去后,東西會不會弄丟。西方人總是對此有些偏見。但是巴爾特以他誠信和負責的態(tài)度獲得了顧客的信賴。如今這種偏見已經(jīng)比較少見。
巴爾特來自內(nèi)蒙,1989年首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德國講學,研究重點是游牧民族的文化與傳統(tǒng)?;谶@樣的接觸,他1992年進入科隆大學讀書。其實在他來德國讀書之前已經(jīng)在中國當了8年的大學講師,并且長期在一份學術刊物擔任編輯。他1996年拿到科隆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1999年在蒂賓根大學獲得比較宗教學系的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是有關成吉思汗的祭祀祭典,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唯一的一本有關這個題目的博士論文,這本論文后來在日本出版。由于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去了許多地方如英、法、德、日、韓等講學、做研究和開會。
如此一個有學術地位的人,為什么會棄學從商呢?他解釋說:“我們蒙古人自古以來便是過游牧生活,我在現(xiàn)代社會中,也是過著游牧生活,我到不同的國家去講學,想想,也不是個辦法,因此在和家人商量后便下海從商了?!?/p>
巴爾特目前在德國擁有兩家賓館、一家旅行社、還有一家貿(mào)易公司,主要從事旅游以及文化事業(yè)。有了哲學思考的訓練和學術研究的基礎,是不是對他從商有幫助?他經(jīng)商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他認為:第一,他的商業(yè)判斷準確。第二,他知道賓館生意是服務行業(yè),必須和人和整個社會打交道,所以態(tài)度要友善,肯負責,要做到“顧客至上”的原則。第三,他奉行“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規(guī)則。他該當經(jīng)理時他就當經(jīng)理,該站柜臺時就站柜臺,該做早餐時就做早餐,能伸能縮,在每個職務上都能謹守本分。
他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有一部分來自于他讀書時打工所累積的。當他攻讀博士期間,因為沒有獎學金,只好靠著自己的雙手想辦法謀生。他開玩笑的說:“除了沒下過礦坑、沒生過小孩,什么樣的工作我都做過。”比如當出租車司機,幫人打掃衛(wèi)生,替官員、部長或是法院做翻譯、洗盤子、開車送飯,巴爾特的打工生涯其實是多彩多姿的。
在事業(yè)成功之余,巴爾特不忘記回饋社會。從1995年開始他為內(nèi)蒙好幾個中小學提供了許多獎學金,資助有心上學卻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他認為中國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國民素質(zhì)、教育程度低落。有些是觀念跟不上,雖然有法律但是法律不夠健全。如今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國民教育水平。因此他也愿意就他的能力所及來完成這個使命。
雖然經(jīng)商成功,事業(yè)有成,但是他內(nèi)心最喜歡的工作卻是學術研究,因此打算退休后再回去做學術研究。
隨遇而安的超市小老板
金龍商店內(nèi)人潮不斷,店內(nèi)販賣各式新鮮蔬果、米面、罐頭、調(diào)味料、干貨、冷凍海鮮、小禮品、雜貨等等。小小的店面擠滿了人,生意極好。黃老板年紀才不過27歲,卻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其實平日管理店面的并不是黃老板本人,而是他的夫人。
黃老板1994年來德國,當時他才16歲,來德國主要是投靠父母,因為他的父母早就在德國開中餐館。來了之后,并沒進學校讀書,而是幫父母照料餐館的生意。結(jié)婚后,1999年自己也出來開餐館。因為餐館生意不好做,所以才改行。他提到改行的原因,主要是中國人來德國開餐館的越來越多。而且因為經(jīng)濟不景氣,上餐館吃飯的人越來越少,偏偏中餐館又越開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相對的利潤也越來越薄,再加上德國人對中餐館的管理越來越嚴格,所以他只好關掉他的中餐館。
結(jié)束餐館生意后,黃老板在波恩開了這家金龍中國超市。如今這家超市已經(jīng)開了2年,生意還不錯。但是黃老板承認,其實在這過程中,他碰到一些困難。最主要的問題是和德國人的溝通。除了語言的隔閡,文化、生活、思想上彼此都有差距。其實并不是黃老板不想和德國人溝通,德國人對中國人也很陌生。所以他希望隨著更頻繁的交流,許多隔閡可以逐漸消失。
黃老板期待他的下一代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他有3個兒子,都在德國出生,和德國人一起成長。所以他這一代面臨的問題,可能到下一代就不存在。雖然生活上有些隔閡,但是總的來說,他對目前的生活還是滿意的。
太太也贊同這種說法。問她在德國生活過得好不好,她直說還可以。反正這里的生活和中國不一樣。但是他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黃太太形容德國生活是比較單調(diào)和孤單,但是這里也有這里的好處。
黃老板補充說,如果有人只想要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一輩子,打打工過日子,在德國是比較舒服的。但是他卻打算趁年輕的時候,多闖闖,不讓自己老了后悔。原來,黃老板將管理超市的任務交給太太,他自己則想找些其它的出路,特別是和中國做生意。他想再努力試試看有沒有其它門路。這幾年他也回中國好多次,去考察那里的市場。
工作之余,黃老板有他自己的休閑方式:他喜歡收藏古董和打打麻將。黃老板笑著說,在波恩很容易找牌搭子,因為大家都覺得無聊。
黃老板從開始收藏古董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三年的光陰,交了不少學費,其中包括不少冤枉錢。原先黃老板在跳蚤市場尋寶,如今則多半在拍賣行找寶物,因為拍賣行的東西質(zhì)量好,但是價錢也相對地昂貴。他主要收藏中國的古董。黃老板表示,沒有給自己定目標,看到有好的東西就收藏,部分收藏的東西也拿去賣。其中他最喜歡的是中國的文房四寶,而且也因為文房四寶好收藏,不像字畫等價格高而且保存困難。
除了收集古董、打麻將,黃老板還喜歡釣魚。他對他的德國生活下了注解:“生活嘛,畢竟都是一樣,不過這里的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實在一點。每天干活后回家吃飯,吃飯后休息,沒有中國那么喧嘩,這里社會比較安定,環(huán)境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