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華
作為多次參加比賽終評的評委,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獲得書法一等獎作品的水平明顯地優(yōu)于往屆。尤其是軟筆書法作品,在保持楷書作品占優(yōu)的態(tài)勢外,隸書篆書作品也在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且水平特別是楷書作品的水平有明顯的提高。書體風格有了鮮明的特征,學歐體的象歐體風格,學顏字的象顏字風格,除歐、顏、柳、褚之外,還有為數(shù)不少學習趙孟澹體風格和魏碑風格者。這是一種非??上驳默F(xiàn)象,值得充分肯定。
作為數(shù)量較楷書略少的隸書作品,比之以往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如果說以往的隸書作品臨碑風格較集中在一兩塊碑上,那么本屆大賽的作品臨學的風格除《曹全碑》《張遷碑》外,也不乏有《石門頌》、《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等風格者,也有臨習清代伊秉綬風格和今人劉炳森風格者,從這個角度講,少兒習書的水平在逐年拓展,日益提高;
數(shù)量較少的篆書類作品也比往年有改觀,學習甲骨文書風者有之;學習金文書風者有之;學習秦小篆者亦有之,甚至還有師法漢印繆篆風格者。篆書類作品數(shù)量不大,風格涵蓋面卻頗廣,而且這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水平亦相當高。這些十幾歲的少年,其功力頗具,不可小窺,真所謂‘后生可畏。
相比之下行書作品雖有一定數(shù)量,但總體水平不是很高。從進入終評的作品來看,行書之弊在于缺乏起碼的流暢與靈動。有些作品中筆畫的連寫,看得出是在照貓畫虎。有些基本連綴書寫,還屬于稚嫩階段的生澀,帶有勉強為之的做作。
本屆大賽的硬筆書法情況也有所變化。從獲獎作品來分析。行書居多,楷書較少,隸書,篆書作品更少一些。從行書作品來看,以鉛筆書寫者獲高獎居多,其次為鋼筆書寫者,其余筆種較少。
其實所謂硬筆書法,實際上僅是從書寫工具上與傳統(tǒng)毛筆不同,而對于所寫漢字本身,則無實質(zhì)區(qū)別。無論用怎樣的工具,別人看到你所寫的作品時,只是看你對整個漢字字形塑造得美觀程度如何,并不在乎你所用的筆尖是軟還是硬。
所以,我認為在大力普及書法藝術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基本的審美意識的訓練和培養(yǎng)。只有先將對漢字的基本審美教育做到位了,才有可能讓廣大的受教育者,從根本上解決漢字書法難的問題。
每年舉辦的大型比賽活動在推動漢字書法藝術教育的普及方面有其不可否認的作用。但是,真正提高漢字書法藝術水平僅僅靠比賽則遠遠不夠。我作為大賽的終評委之一,希望更多的書法教師加強自身的漢字書法修養(yǎng),加強書寫漢字過程中審美意識的訓練,提高自身的審美觀念,提高自身的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力。教師在書法藝術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先行領悟并掌握書法藝術的審美規(guī)律,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證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僅僅授之以“魚”。
目前,隨著教育部全國中小學課外文體活動工程“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的不斷擴展,隨著相應的系列輔導用書和學生用書的陸續(xù)出版,無論從項目活動普及面還是項目活動的質(zhì)量與水平,都呈現(xiàn)出良好的勢頭。今后,我們的大賽活動,將逐步納入‘體育、藝術2+1項目之中。并將在中央教科所學校體育衛(wèi)生藝術教育研究中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的指導下將比賽活動的過程,作為教育科研部門重要的調(diào)研形式之一。使活動從單一的評獎鼓勵方式進而轉(zhuǎn)向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朝著起點更高,質(zhì)量更好,效果更佳的方向努力,為大賽增加科學研究的含量,提升其作為載體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