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潔
作為天定宿命的鄰國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日本到底是一個什么分量的國家,它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我們和日本相比,具體的差距在哪里,究竟有多大?由日本評論家唐津一著、日本問題專家徐朝龍引介翻譯出版的《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一書,深入闡釋了日本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讀罷此書使人不禁感嘆:對于日本,我們不是了解足夠多了,而是知之甚少。
今天,日本機床占據(jù)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工業(yè)用機器人控制著全球70%的份額;世界上的民生用品,尤其是家電產(chǎn)品,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幾乎一直是日本獨領(lǐng)風騷,到今天依舊沒有改變;而日本造船業(yè)在1956年就已占據(jù)世界頂峰,并將記錄一直保持到1998年,次年,這一霸主地位讓韓國人奪走,但日本人奮起直追,最終在2001年奪回了失去的地位,重返造船業(yè)的世界第一。不僅如此,日本還掌握著全世界壓倒性份額的戰(zhàn)略產(chǎn)品,諸如半導(dǎo)體用的多晶硅、IC外殼及鋰離子電池,一旦日本停止對外供貨,整個世界的高科技都會陷入癱瘓。即便如此,這樣一個沒有資源的島國,其對出口貿(mào)易的依賴僅僅是9.6%,而英國為18.6%,我國香港地區(qū)為109.4%。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則是另一番景象:近幾年來,中國雖然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世界制造業(yè)的基地,但卻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其核心技術(shù)和關(guān)鍵零部件大都來自日本。中國摩托車年產(chǎn)量1700萬臺,雄踞世界第一,但幾乎都是從日本買來零部件組裝而成。中國雖已加入WTO,但侵權(quán)、偽造產(chǎn)品的狀況仍舊非常嚴重。大到各種家用電器,小到服裝玩具都存在著偽造問題。這樣的行為,對于中國企業(yè),既不合法也不能學到有價值的先進技術(shù)。
通讀本書,我深深地感到,作者事實上并沒有刻意貶低中國來抬高日本,而是從日本民族的特性和一些具體經(jīng)濟指標出發(fā),來與中國進行比較,指出中日間真實的差距。在本書的字里行間,作者努力呈現(xiàn)給讀者一份中日國力對比的分析報告以及一個日本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這讓我們看到了平時站在以自己為中心的角度上也許永遠也看不到的對手的形象。正如本書譯者徐朝龍在譯者序中寫道的那樣:讀了這本書以后,我們將更加明白國家實力的重要性,更清楚地知道必須實實在在地讓祖國真正強大起來,依靠不折不扣的實力在世界上贏得尊敬,那樣我們才能在任何不測風云中有備無患,才能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日]唐津著,徐朝龍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