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奢侈,比學會節(jié)儉還要考驗人的財商。奢侈與理財無關。這是常識。 因為理財追求的是金錢的使用效率,如果一分錢能掰成三瓣花,那就不要掰兩瓣。計劃開支、節(jié)制欲望,是理財生活的基本元素,只有這樣我們才福壽綿長。而奢侈要的是金錢效果的疊加,明明一塊錢能做成的事兒,那也要花兩塊錢,為的是賞心悅目、美侖美奐。因此,奢侈常常與鋪張和浪費相伴,而與理財基本無緣。 但是,有一種奢侈卻比節(jié)儉在放大金錢的效率方面更加有效。如果加入時間的因素,也就是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奢侈就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科學理財。而這種奢侈,就是在耐用消費品上適度地“揮霍”。
在耐用消費品上一昧地節(jié)儉,其實是將耐用消費品非?!吧莩薜亍辈鸪闪艘淮涡韵M。如你手中喝水的杯子,如果你用一毛錢一個的紙杯,那么在任意一個時間點上肯定比一百塊錢一個的紫砂壺便宜了九十九塊九毛錢。但是,如果你用上了一千零一次,那么紙杯就比紫砂壺還要貴。這還只是考慮到使用的費用,還沒有計算耐用消費品的殘值。在用過了一千零一次之后,你手中的紫砂壺可能還值五十元,更可能因為珍貴而更加值錢。
計算殘值,是決定你是否值得奢侈的關鍵?,F在,不少耐用消費品在快速地貶值,如家用電器。但是,也有許多耐用消費品卻是彌用彌貴,如高檔的硬木家具。
而在耐用消費品上的奢侈,還要奢侈到足夠的程度,才能足以抵御時間的侵蝕。如現在花100萬元買一輛汽車,在奢侈和理財之間就顯得有些曖昧。它達到了汽車奢侈消費的及格線,但是否理財卻值得懷疑。這輛車20年以后還值多少錢?也許500萬元才是汽車消費既奢侈又理財的標準線。但是,100萬元用在一套家具上,就能滿足既奢侈又理財的需求。
不同的物品不同的度,學會奢侈,比學會節(jié)儉還要考驗人的財商——如果奢侈不是簡單而愚蠢地多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