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軼偉
形成多樣化的電影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這正是中國政府正在實施的形象戰(zhàn)略之一
點開當當網(wǎng)或者卓越網(wǎng)——中國兩大最知名的正版音像制品銷售網(wǎng),在影視類的首選商品中,賈樟柯的《小武》、《站臺》以及《任逍遙》赫然在首,雖然,它們至今還沒有在影院里公開放映。
賈樟柯是中國第六代電影的代表人物。
這也許是一種信號,也許是一種態(tài)度,又或者是一種重要的改變。
在變化中找到位置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中國第六代導演是尷尬的一群,他們的電影在上個世紀90年代幾乎都無法公映,但同時,他們的電影又頻頻在國際各類電影節(jié)上獲獎。
通常對于類似事件,中國大眾能聯(lián)想到的就是這些電影可能具有“嚴重問題”才會遭到禁止,而由于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衍生出的某些問題,人們又不經(jīng)意地將這種聯(lián)想放大,導致一種根深的誤解。
事實上,大多數(shù)受到處罰和禁止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電影在送出國外參賽之前沒有交給國家電影局辦理審批手續(xù),因此沒有獲得“中國”——準確地說是官方——認可的合法身份就自作主張把電影送到了國際視野中。
當然,第六代導演不送審就送展有他們各種層面的考慮,比如,認為即使送去了也肯定通過不了,而即使官方接受,也要進行大篇幅地刪減。
但這種推測未必就是理性和準確的,而作為審批主管方的國家電影局,也因為多年來的被誤解,即使試圖做出一些變化也很難引起人們的信任和共鳴。
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對于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我們認為,青年電影是中國電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中國電影未來發(fā)展的生力軍。從這兩句話出發(fā),我們就要積極團結(jié)、培養(yǎng)、扶持青年導演。但由于歷史原因,有些青年導演做了一些不了解電影規(guī)程的事情,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沒有把他們拍攝的電影納入到我們管理的程序中來,比如私自拍攝電影,私自送到國外,違背電影管理條例,而這個東西有一定的影響性和傳染性,在他們中間甚至形成了一定的風尚?!?/p>
張宏森表示,從共同促進中國電影發(fā)展的目的出發(fā),第一讓青年導演們了解中國電影的現(xiàn)行制度,第二從鼓勵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引導他們健康、有秩序地拍攝他們的電影,同時體現(xiàn)他們的個性。
“總之,中國電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銜接,這一代導演是未來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生力軍,沒有理由把他們排斥在電影創(chuàng)作隊伍之外。無論是誰,能夠拍出代表中國電影文化高度的作品,都是非常光榮的事情,中國太需要這樣的作品,也太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設(shè)立了青年電影的創(chuàng)作基金,不僅要給青年導演解禁,如果他們的選題合適,我們還為他們提供資金的支持。我們不希望再出現(xiàn)像‘地下電影、‘獨立電影、‘邊緣電影等概念,這些概念可以交給學術(shù),對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隊伍來說,是沒有中心和邊緣之分的。”
漸然寬闊起來的空間
可以看到的是,自2004年以來,展現(xiàn)在大眾眼前的,的確是一個越來越寬闊的電影空間,這一切,在頻繁獲獎同時也頻繁公映的第六代導演們身上尤為明顯。
2004年10月,陸川,描寫人性界限的《可可西里》公映。
2005年2月,顧長衛(wèi),描寫‘文革”歲月中小人物命運的《孔雀》公映。2005年4月,賈樟柯,描寫社會階層矛盾分化的《世界》公映。
2005年6月,拍了12年電影,六部作品無一公映,被電影局“禁了又解”的王小帥的電影《青紅》首次公映。
12年來在各種場合老穿綠色軍大衣、給人一派頹意的王小帥,穿起了精神的T恤,雖然像極一個榮歸故里的中年民工,但他看上去卻是如此興高采烈,“我現(xiàn)在真的很高興,真的很感謝,因為現(xiàn)在至少可以在中國的影院里,讓我最希望的觀眾能夠看到我的電影?!?/p>
王小帥的話其實很能代表一群人的心性,他們開始在變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為獲得這樣的位置和認可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但這些變化不是偶然,恰恰緣于政府機構(gòu)的初衷。如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趙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的那樣,實際上在目前中國并沒有對電影內(nèi)容提出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還是希望鼓勵電影的藝術(shù)個性。
“對于電影的審查,之所以我們并沒有提出一個統(tǒng)一的內(nèi)容標準,是為了鼓勵電影內(nèi)容的多元化,推進內(nèi)容與品牌創(chuàng)新,形成多樣化的電影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這也正是中國政府正在實施的形象戰(zhàn)略之一?!壁w實說。
然而,各方都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比如,就電影創(chuàng)作來說,面對觀眾們不斷提高的娛樂需求,中國電影導演們的藝術(shù)追求似乎因為—種不自然的壓抑而太過強烈,他們的目標并非是國內(nèi)觀眾,而是遠在他鄉(xiāng)的某個獎項。而在另一個極端,一些受到高度重視并被部分人認為會對廣大人民群眾產(chǎn)生極大影響的“宣傳片”,占據(jù)著電影院包場,當然,同時被滌空的還有電影行業(yè)的市場力量。
“這個社會主要是由需求決定的,不是由生產(chǎn)決定的。均衡是在一個需求比較流暢地表達的前提下取得的,但法規(guī)依然會排斥一些有限的需求?!北本╇娪皩W院教授張獻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