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賢
1865年,美國內(nèi)戰(zhàn)結束后,陶克將軍競選國會議員,他的對手是他當年手下的一名士兵,名叫約翰·海倫。一位是功勛卓著的將軍,一位是普普通通的士兵,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勝利一定屬于陶克將軍。
競選演講開始了。陶克將軍的演講慷慨激昂,他說:“諸位同胞,還記得17年前那個激戰(zhàn)的夜晚嗎?我率領士兵到茶座山狙擊敵人。那是多么艱苦的戰(zhàn)斗呀!但我從沒想過退卻,因為我知道,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正義和自由,我愿意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我三天三夜沒合眼,血戰(zhàn)之后,我竟躺在樹林里睡著了……”
比起陶克將軍的演講,約翰·海倫的演講要樸實得多,他說:“親愛的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zhàn)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我當時只不過是他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和他一起出生入死。那次,他在樹林里入睡時,我就站在他的身旁守護他。當時我攜帶著武器,飽嘗寒冷的滋味。還時刻準備著用我的身軀為他擋著隨時會射來的子彈。我在心中說,我是一名士兵,我要保護將軍的安全……”
約翰·海倫的演講贏得了民眾熱烈的掌聲,他出人意料地贏得了選票和最終的勝利。
約翰·海倫之所以能在競選演講中獲勝,原因在于他的演講聽起來更真實、更親切。他虛心地承認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這樣就拉近了與廣大民眾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名普通士兵,在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他仍能堅守自己的崗位,兢兢業(yè)業(yè)、盡忠職守,讓人覺得他更值得信賴。陶克將軍在競選演講中,列舉了自己的赫赫戰(zhàn)功,言辭慷慨激昂,但是他的演講始終保持著對民眾的一種高姿態(tài),不能給人以親切、真誠的感受。因此,失利也在情理之中。
文/李帆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