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洪
在現代社會,康復不再單指身體康復,還包括精神康復、職業(yè)康復和社會康復。讓患者重返社會是全面康復的最終目的。而康復醫(yī)學就是通過醫(yī)學科學技術和康復工程等手段,改善因傷、病致殘者的心理和生理的整體功能,同時配合社會康復和職業(yè)康復,而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為重返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如今,康復醫(yī)學與預防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和保健醫(yī)學一起,成為現代醫(yī)學體系的四大支柱。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和醫(yī)學衛(wèi)生事業(yè)的進步,康復醫(yī)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康復醫(yī)療中心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為了讓患者對康復醫(yī)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本刊特別開辟了“康復之路”欄目,向大家介紹一些疾病或現象的康復醫(yī)療措施,希望能幫助患者輕松地走過漫長的康復之路。
在美國,經過??浦委煹闹酗L患者,都會被送到康復治療中心,進行正規(guī)的康復醫(yī)療。而在中國,不是每一個中風患者都能夠得到專業(yè)康復治療,更多的時候,我們見到的是這樣一種情況:某老人中風了,雖然經過醫(yī)院搶救,度過了危險期,但是,卻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不能說話,無法行動,癱瘓在床。從此,一個好端端的家變了樣。這時,可以說全家人最大的希望無非就是患者能夠行動,生活能夠自理。
盡早運動,有望康復
中風之后,很多患者雖然通過及時救治,能度過危險,但都會留下后遺癥,比如喪失運動能力、感覺缺失、不能說話、一側眼睛失明等等。這些中風后遺癥不僅讓患者本人不能接受,而且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生活負擔。這時,家人幫助和鼓勵患者盡早開始正確的康復治療,往往能夠重建患者的功能,使之重返正常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重獲有意義和充滿情趣的人生。
中風患者中最常見的后遺癥就是喪失運動能力,也就是肢體癱瘓,它主要是因為大腦損傷后導致支配一組肌肉的神經無法工作??祻椭委熆梢詭椭词軗p的神經肌肉功能增強,補償和代替受損神經肌肉的功能,使運動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所以,無論是年老的患者還是伴有心臟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出現肢體癱瘓后,首先應該接受這個現實,并且努力進行康復治療,盡早活動。
盡早活動不僅可以恢復運動功能,而且還可以減少再中風的危險,預防肺栓塞、胃腸腸返流、吸入性肺炎、肌肉和關節(jié)攣縮、皮膚損傷和減少對病后站立的不適應。很多動物實驗和人類的臨床經驗都告訴我們,神經功能的恢復是“用進廢退”。強迫使用肢體的功能和進行功能訓練,可以促進功能的最終恢復。并且,反復進行主動的物理治療可以促使大腦功能的重建和神經功能的恢復。
運動功能康復有道
活動在早期可能是被動的,但可逐漸向主動活動過渡。剛開始,可以布置一些具體的任務,比如:在床上轉身和變換體位、在床上嘗試坐起、轉動輪椅、站立和行走。但是要注意循序漸進和量力而行。隨后,逐漸增加一些自我料理生活的內容,比如:穿衣、洗臉、自己吃飯甚至洗澡等等。如果患者的病情穩(wěn)定,應該盡快地讓患者嘗試主動活動。
在中風后的數小時到數天內,因為肢體癱瘓和感覺缺失,肢體和關節(jié)很容易發(fā)生攣縮。所以,早期康復措施應該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把沒有知覺和喪失運動能力的肢體放置在舒適和自然的位置。臂膀應該用軟的支撐物支撐,在輪椅上和搬運患者時應該尤為注意,不要讓上肢自然下垂。
●家人可以幫助患者所有不能主動活動的關節(jié),進行全程被動運動,每天都要進行。
●在中風后數小時或數天,癱瘓肢體逐漸恢復張力,隨后逐漸出現強直。強直不僅讓患者感到不適,而且很可能發(fā)展為攣縮,經常性被動伸張和活動關節(jié)可以預防攣縮的發(fā)生。
●通過伸張和牽拉肌肉可以促使肌肉神經支配的恢復,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患者重新獲得運動的控制能力。同時可以輕輕敲打肌肉和肌腱,通過感覺的反饋,刺激肌肉的神經活動。
小知識
心臟病患者在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該停止康復鍛煉:
★ 出現新的心肺系統癥狀
★ 心率比平時降低超過20%
★ 心率比平時增加超過50%
★ 收縮壓高過240毫米汞柱
★ 收縮壓比平常降低30毫米汞柱,或者低于90毫米汞柱
★ 舒張壓增加超過12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