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勇
冬練還要看天氣
風不練 雨練 霧不練 雪練
進入冬季,氣溫降低,天氣多變。什么樣的天氣適合體育鍛煉呢?這里面可是大有學問。
風不練 據有關研究資料,溫度對人體有最顯著的影響,但人體對冷熱的舒適感不能從單一的氣溫來衡量,還須考慮風速等氣象條件。而且,傳統醫(yī)學把風、寒、暑、濕、燥、火合稱為“六淫”,是使人罹患疾病的六大因素,其中尤以風為“六淫之首”。所以在冬季,風力太強的天氣應該適當減少室外活動。
雨練 下雨時,空氣中含有大量的陰離子。陰離子能使人的血壓下降,刺激造血系統功能,使異常的血液成分趨于正常;可改善肺的換氣功能,使呼吸及脈搏次數減少并變得均勻;可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狀態(tài),使人精神旺盛,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可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加速組織的氧化還原過程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等。所以,有人將雨天鍛煉稱為“雨水療法”。當然,雨天鍛煉也要視各人體質而定,并且要準備好防雨、防寒的措施。
霧不練 白天工業(yè)生產釋放的一氧化碳,人群呼出的二氧化碳,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烴氧化物、硫化物等等,待到夜晚氣溫下降時,都沉降于近地面處不易散去。如果早晨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就會出現霧,上述各種有害有毒氣體,便如數為霧氣所夾雜。這時,如果在霧中鍛煉,就會大量吸入污染的氣體,極易誘發(fā)和加重氣管炎、咽喉炎、結膜炎等各種疾病,得不償失。
雪練 污染物易附著于雪花上,從而使空氣變得清新。雪天也會產生大量的陰離子。所以,一場雪后,會感到空氣格外新鮮、清爽,精神也會為之一振。此時,進行鍛煉于人體健康極其有利。當然,雪后天寒路滑,應特別注意防凍、防滑。
(摘自《中國醫(yī)藥報》文/張乾)
練習靜功心神靜
怎樣才能做到心無雜想、清靜專一呢?
最簡便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清靜的環(huán)境,坐在一個舒適的位置,兩手自然地放在膝上,兩眼半閉,用眼視鼻,使自己安靜下來,并放松全身肌肉。然后調勻呼吸,做到細微深長,在呼吸時默念“一”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字上,心神也就逐漸趨于清靜專一了。
一旦“入靜”,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好像置身于一個虛靜空曠的世界。練功之后,更感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久而久之,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防病,促進身心健康,有助延年益壽。正如少林寺主持德禪法師所說:一旦入靜,雜念盡除,從醫(yī)理上說,這時氣血調順,心平氣和,呼吸均勻,經絡疏通,自然可達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摘自《健康人生 快樂百年》主編/馬有度)
夢鄉(xiāng)的伴侶——枕頭
在人的一生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枕頭不合適,睡眠難安穩(wěn),起床以后頭昏腦脹,渾身不舒坦;長期用枕不當,還會引起頸肩疼痛的毛病。
《藥罐客話》就說過:“枕不過高,高令肝縮,過低又令肺縮。”這是說,枕頭不可過高,太高就會壓迫肝;但也不能過低,太低又會壓迫肺。這“肝縮”、“肺縮”之說,恐系前人推論,但枕頭過高過低有損于人卻是千真萬確的經驗之談。
然而,許多人往往喜用高枕,可能是受了“高枕無憂”的影響吧。其實,這既沒有科學道理,也不利于養(yǎng)生保健。因為枕頭過高,睡姿就不自然,容易引起“落枕”,也是引起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一個原因。
那么,究竟多高的枕頭才合適呢?一般說來,可用自己的拳頭作標準,大約枕高一拳到一拳半,合乎人的生理要求,使頸部肌肉放松,肺部呼吸通暢。對于喘咳病人和肺心病患者,枕頭又宜高些,有時還需采用半臥位。
(摘自《健康人生 快樂百年》主編/馬有度)
視物變形當心腦血管病
生活中,有些中老年人晨起后會突然感到雙眼視物模糊,看到東西會變形,如墻壁是歪的,方桌是圓的。有的還會產生幻覺,對于不存在眼前的人和物,卻說得栩栩如生,有聲有色。重者眼前一片漆黑,甚至出現瞬間失明,時間持續(xù)數秒鐘到數分鐘不等,休息數分鐘后視力可自然恢復。
中老年人一旦出現上述以視物變形為主的癥狀,應考慮到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
對有此類癥狀的中老年人,應盡早預防腦血管疾病的到來,注意多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和不良情緒的發(fā)生,要避免出現腹瀉失水和感染發(fā)熱,少吃高脂肪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及時到醫(y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摘自《健康時報》)
小動作也可防中風
空抓手防腦溢血 專家認為腦溢血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運動方式有關,缺少鍛煉的右腦血管壁異常脆弱,易發(fā)生破裂。因此,應多活動左手。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次。
搖頭晃腦防中風 專家從油漆工人很少發(fā)生中風的事實分析,認為這與工人勞動時搖頭晃腦的工作特點有關。頭部前后、左右和旋轉的運動,可增加血管的抗壓力,有利于預防中風。方法是:平坐,放松頸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搖頭晃腦各做30~50次,速度宜慢,每天早晚各做3次。低血壓患者平臥做。
擦頸發(fā)熱中風少 擦頸按摩可促進頸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減少膽固醇沉積,促使已硬化的頸部血管恢復彈性,并改善大腦供血。方法是:雙手摩擦發(fā)熱后,按摩頸部左右兩側,速度稍快,以皮膚發(fā)熱發(fā)紅為度,早晚各4~8分鐘。
聳聳肩膀防腦梗塞 聳肩可使肩部神經、血管和肌肉放松,活血通絡,為頸動脈血液流入大腦,提供了人工驅動力。方法是:每天早晚做雙肩上提、放下的反復運動,每次做4~8分鐘。
(摘自《現代健康報》文/王武中)
經常踮踮腳 好處可不少
有一種方便簡單的踮腳運動,對于久坐或久立者很適宜,方法是雙足并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然后放松,重復20~30下。別看此法簡單,可健身效用很大。
長時間站立和久坐的老年人會感到腳下酸脹和麻木,重者出現下肢靜脈曲張,這是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活動引起下肢血液回流不暢而造成的。而人體下肢血液回流,可以靠踮腳跟時雙側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縮擠壓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心臟搏動時血液的排出量。所以,當你下棋、打牌或久立不動時,最好1小時左右做1次踮腳運動,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順暢。
踮腳運動不僅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避免下肢麻木的感覺,也可借以活動四肢和頭腦,消除長時間用腦高度集中、突然站立而發(fā)生眼前發(fā)黑、頭腦發(fā)暈的毛病,有利于自身健康保護。
踮腳運動加上收肛,就是踮起足尖,同時肛門上提,可以預防痔瘡的發(fā)生。
踮腳走路,就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可以鍛煉屈肌,從經絡角度看,還有利于通暢足三陰經。足跟走路,就是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走路,這樣是練小腿前側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陽經。二者交替進行可以祛病強身。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季玉光)
飯前保健優(yōu)于飯后養(yǎng)生
有些人十分注意飯后保健,其實很多保健措施在飯后施行并不科學,而如果把這些保健方法從飯后移到飯前,效果會更好。
運動 飯前腹中空空,脂肪細胞內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運動能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飯前1小時快步走或慢跑,持續(xù)30至45分鐘,效果比飯后運動要好得多。
水果 飯后吃進人體的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于胃中,產生發(fā)酵反應甚至腐敗,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癥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將吃水果的時間提至飯前,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后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yǎng)生功效。
午睡 人進餐后血液涌向腸道,去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和四肢的血液減少,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yǎng)分供給,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易引起消化不良的癥狀。如果改成飯前睡覺,先吃點水果或喝杯牛奶后上床午睡半小時到1小時,然后再進午餐,這樣的午休能更有效消除疲勞。
喝湯 許多人習慣吃飽飯再喝湯,而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摘自《北京青年報》文/丁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