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封
一片湖——讀端硯
一方石硯一片天。硯是一個浣紗的女子,一杯泉水注入硯池,恍然池中白云飄過,泉聲叮咚,綠樹成蔭,心靈入沐如洗。
水無色,才是描繪人生畫圖的最好原料,才能調(diào)配出最美的色彩。有誰跨越這片湖,到達(dá)了水的彼岸?那是一片圣潔的水,是書畫家心里的生命之水。對岸有綠色的草叢,湖里的天空中,隱現(xiàn)著圖騰,池的對岸永遠(yuǎn)是誘人的,你癡迷于此,在愛和得不到的痛苦中煎熬。
肇慶西江羚羊峽、爛柯山周圍,開挖的坑有數(shù)十個,人們在這些石洞里采覓制造墨硯的石頭。這里的石頭其實不是石,是泥變質(zhì)巖,也叫綠輝綠凝灰?guī)r,含有硫磷成分。“端石皆可為硯,惟水巖最貴。”又有:“水巖石,其體重而輕,質(zhì)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若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那個叫水巖的老坑在哪里,被采出的水巖坑底,汪著的夜露中,刮的是哪里的風(fēng),飄的是哪里的云?
柳公權(quán)嗜硯成癖,有《論硯》一書,米芾更是硯癡,他編寫過一部《硯史》。書畫家的夢里,那個端家的女子才是自己選中的愛妾。在她的懷里研墨,發(fā)墨快,不損毫,磨出來的墨汁油潤生輝,冷極而不凍結(jié),用來寫字畫畫,墨跡不會被蟲們吃掉。你閉目靜神,然后用食指撫摸硯面,滑中仍能留手。她有一雙嫵媚動人的眼,有睛有暈,青綠黃三色相重,自外到內(nèi)有八九層,像畫出來色澤鮮美的眼,四周被浸漬,模模模糊糊的,又是一雙淚眼。她的眼睛里有一汪天空,有一彎明月,她看到了什么,又看透了什么。魚腦凍是她的雙乳,“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團(tuán)絮,解之欲起”。蕉葉白是她的柔美的頸脖,就像蕉葉初展、白嫩清凈。
我看到了女人與水的關(guān)系。硯在泉水中沐浴,她的肌膚細(xì)膩、堅實、幼嫩、滋潤、優(yōu)莢,赤裸橫陳于你的目光下,你的手不要大用力,你在搓洗一個絕色女子的肌膚。磨好墨了,墨錠要放在硯外,用完硯后還要有一次清洗。她是一個任性的女子,洗浴也講究,只用木盆,不用銅的瓦的。宣紙是她的浴巾,輕輕抹凈,然后再清洗身子。
平時硯不用,還要清水養(yǎng)硯。她是水樣的女子,透過她的身體,你看到硯池被一片柔曼輕紗般的水色籠罩,那是一種怎樣的憂郁溫暖,那不正是生命的永遠(yuǎn)?湖光水影盡在迷茫的霧靄中,湖岸線很長,你是她惟一的旅人。
你是一個殉道者,硯就是你的祭壇,你已舍棄一切,那硯上紅紫的火捺,就是你的肉體上被激情燒焦的傷痕。還有一片胭脂暈飛到你臉上,那是你內(nèi)心的燥熱。你發(fā)現(xiàn),生命的本身充滿啟示,那硯中的泉水就是你生命的形式。她已經(jīng)無形進(jìn)入了你的生命,她已經(jīng)無時不在。你的筆就是你伸出的手指,在泉水中輕點之后,另一生命流程開始了。
一次創(chuàng)作就是一次沐浴,洗滌靈魂,是讓心靈進(jìn)行一次漂泊。我理解你投入硯池也就是投入一個傾心相戀的女子懷抱的癡情。你與硯之間這樣一種契合的可能,那是一種精神氣質(zhì)的相通。你的情感和文字,已透徹如水,縷骨銘心。
彼岸還有多遠(yuǎn)?池水無邊,也許永無盡頭。夢海里翻滾著命定的船,在艱苦的搏擊中,端家女子淚眼楚楚,閃出凄切的光芒,像一束哀婉的音符,那么透徹,那么動人,她不是在永遠(yuǎn)地期盼和等待嗎?
你的心語一筆筆記下,筆莊重而有力度,語言越來越明快,可你永遠(yuǎn)有著無法駕馭的夢幻。你終于明白了,她是一塊隕石,曾在你少年時的夢里凄切地劃過。你一生的追逐,就是追逐自己燃燒自己。哪里才是你停泊的錨地?
哦,女人就是一片停泊的錨地。
硯對水的渴望——讀洮硯
不知道那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流。在翻閱洮硯的資料時,我一直很難相信,她是黃河的支流。因為她是那么冰清玉潔,是一個玉女。黃河的多少支流上,只有洮河的女兒可以在河邊浣洗長發(fā),她是黃河這棵大樹上惟一的綠枝。
在我的想像里,那是一條滿是游著翡翠魚的河。將洮河石比作一條條活的魚,是多么貼切啊。
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說:“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lán),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出水后的洮河石,被人們稱作輝綠巖。洮硯石質(zhì)堅細(xì)瑩潤,發(fā)墨細(xì)快生光。墨貯于硯中,冠蓋成珠,月余不涸,亦不變質(zhì)。它保濕利筆,紋理如絲。綠色是洮硯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相,帶黃標(biāo)者更為名貴,有“洮硯貴如何,黃標(biāo)帶綠波”之說。最上品的,是“鴨頭綠”和“鸚哥綠”。
一方洮硯就是一條活著的魚,水賦予以靈性,所以她離不開水。從水中取出,再用她盛水,這里有一個意念的轉(zhuǎn)折,人們說,玉是需要水養(yǎng)的,洮河的魚不能沒有水,這樣的轉(zhuǎn)折也許只有藝術(shù)才能完成吧,這是不是洮河石的宿命?
幾萬年前,奔騰的洮河,在流經(jīng)喇嘛崖時,碰到崖腳后掉頭拐向西北,繞過崖去,在喇嘛崖腳處正好是一個大旋窩。后來,由于水位下降,巖石出露,原來位于水面的石窩子均已上升到半崖。誰也不知道,這個旋窩里,滯留了無數(shù)的魚兒,那是玉石的魚,喇嘛魚。喇嘛魚最大的特征是膘肥肌嫩,而且越近河邊越潤朗。膚肌厚實,色澤明艷,筋骨稀少。上等的玉魚兒,她的眼睛還是睜著的,仿佛隨時會從你的于里滑落出去逃走?;铘~兒質(zhì)肌翠綠,膘色金黃,且含大量水紋、云紋、氣紋。有些石料中多種紋絡(luò)相間,天然繪成奇幻的圖案。明清時,在此處采石,要等到枯水期編筏掘坑,下層礦帶緊貼水面,洞窟要進(jìn)入水下。這就是趙希鴿所云“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的根據(jù)吧。
與喇嘛崖僅隔一二里的水泉灣里,還有一群魚,叫水泉魚,很像人們食用的黑魚。它肌膚細(xì)嫩溫潤,但色澤卻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為白色,還有奶油色,或土黃色中帶有小黑點。石膘層比崖石較薄。紋絡(luò)較清淡,有細(xì)線型水紋和淡色氣紋。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雜質(zhì)也比崖石稍多,大多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爾出現(xiàn)紅、黃細(xì)線。
在納兒村,還有一種玉魚兒,她就如海里的石斑魚了。石膚表面的膘色焦黃,大多帶有小黑點,亦稱這類膘曰“墨濺霞”。膚層較薄,色澤也較暗。石肌結(jié)構(gòu)不甚均勻,硬度分布也有差別,尤其是水紋石料,色深處硬于色淺處。石料的色澤稍淺于水泉石,翠綠中夾有青灰成分。其石理比起崖石和水泉石,就顯得“肌瘦膘薄”了。納兒石中的雜質(zhì)“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筋骨”中有黑紅斷瑕、白硬筋。石肌分紅、紫、綠三色。
還有一種很小的魚群,名字是古人起的,叫“玄璞”。原產(chǎn)于卡古直溝。石質(zhì)較細(xì)潤,帶有較多的雜質(zhì)脈絡(luò)及朱砂點,貯量極少。近年在藏巴洼鷹子咀的礦帶露頭處曾采掘出一小批色澤墨綠的洮硯石料,通體晶瑩如墨玉,黑中透綠,堪稱“玄璞”,石料表層且?guī)в邪咨椭?,石質(zhì)細(xì)密。石質(zhì)僅為洮石中的中、下品,但因其色澤晶瑩如玉,深受收
藏家們的寵愛。
洮河是一條有著多魚種的河流,她的懷里到底有多少玉石魚種在嬉戲,只有洮河知道。
最早走進(jìn)這塊土地的,只能是士兵。包舍口,原曾名“寶石口”,不知始稱于何時,據(jù)說大宋朝王陬將軍翻越露骨山,平定洮、岷、河、湟諸州之后,在各地設(shè)關(guān)立卡,分派兵丁駐扎鎮(zhèn)守。那時洮河兩岸的植被覆蓋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有一山西籍盧姓配軍,一身出類拔萃的雕刻手藝。有一天,他巡哨于洮河口,口渴異常,就用手掬水解渴,突然發(fā)現(xiàn)水中有一片翠綠晶瑩的石頭,綠質(zhì)黃章,絢麗異常,真像一條活魚啊。他雙手捉住,那尾魚在手里,柔韌隨和。遂帶回營中逐日琢磨,按其形態(tài)雕成了一幅喇嘛佛像。石面光滑如玉,當(dāng)石表被汗水津濕時,石中竟透出縷縷神奇的紋理和點點金星,真是一塊寶石。從此,“寶石口”的地名留傳至今。此村位于九甸峽南口,洮河?xùn)|岸。村中今有兩塊大平灘地(僅有此兩塊川地、余皆為山地),一塊稱“校場里”、一塊稱曰“古城”。
礦物學(xué)家的判斷印證著我的想像:洮硯石抖礦帶在地質(zhì)上稱為古生代的泥盆系,洮硯石屬泥盆系中水成巖變質(zhì)的細(xì)泥板頁巖,是一種由沉積在水盆地中的細(xì)泥型物質(zhì)形成的巖石。當(dāng)這個泥盆的地勢隨地殼變動漸漸抬高,盆里的石就變成了山,變成了巖。
洮硯礦帶瀕臨洮水,由溫潤之氣精養(yǎng),礦體中水份充足,石料拋光后手感滑膩,呵之即出水珠。洮硯的特征就是水的特征。是洮河水洗靚了卓尼女兒的秀發(fā),洗出了石頭的灰綠色、翠綠色、暗紅色,還夾有黃、白色脈絡(luò)。那四處漾開的色澤,典雅而溫情,以翠綠色為主,那赤紫與暗紅,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rèn)定,那是從石壁上倒映入水中,烙在玉魚兒身上的花。綠色使人聯(lián)想到碧綠的洮水和岸邊的蒼松翠柏,象征著和平、生命、春天,洮河石不就是大自然不絕生傘力的再現(xiàn)嗎。
有多少洮硯,就有多少只洮河魚渴望的眼睛。那是對水的渴望。她的生命力是那樣頑強(qiáng),在沒有水的日子里,她緘默著,一旦書畫家注入一汪清水,她的眼睛就睜開了,原來她有一只多么美麗的眼睛啊。在這些石魚的眼里,都是天空的色彩。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的魚眼,形如脂膏凝成,油膩光滑,豐腴若脂,呈貝殼光澤。有的金黃、淺黃,有的奶油色、純白。喇嘛魚的眼睛,色澤俏麗、紋色奇幻,那是一種富于幻想的魚嗎?有的魚眼中,有水紋、云氣紋組成的混合型紋脈,那是否是一只仙魚?是水洗出了洮硯的紋路。宋黃庭堅詩曰:“洮州綠石含風(fēng)漪,能淬筆鋒利如錐?!变幾运未Y名以來,就被冠以“綠漪石”的美稱。這里的“風(fēng)漪”、“綠漪”即指洮硯的石紋?!颁簟奔此ɡ思y,再加上“風(fēng)”,當(dāng)然就顯現(xiàn)出那漣漪十層,碧痕歷歷的天然景致。洮硯的石紋大部分呈現(xiàn)水波紋狀,有著千變?nèi)f化、奇幻無窮的自然形態(tài)。那是水的流向,水的腳印,水的媚姿。那是硯對水的深切渴望,這份渴望,貫穿每一條洮河玉石魚的一生。
洮河的水淺了,一年年地淺了?,F(xiàn)今因為洮河兩岸植被破壞嚴(yán)重,許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的自然切割,洮河水位日趨下降,洮水流量僅剩解放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下層礦坑離水面的距離越來越高,受日照過多,風(fēng)化嚴(yán)重,石質(zhì)很差,反而無人開采。
洮河源自甘肅、青海相鄰的西傾山東麓,經(jīng)岷縣而北折,入卓尼縣,去永靖縣城左流入黃河。她還能奔走多久?
藏在洮河深水處的鴨頭綠、鸚哥綠,那兩尾珍稀的魚,碧綠潤澤,身上有回曲紋的紋絲,或如波翻浪滾,或似云涌霞飛,雅麗而柔嫩得令人憐愛,然而,她們還能嬉戲多久?
縮小的湖泊——讀澄泥硯
澄泥,是大自然的肌膚。當(dāng)人的手指可以在自然的肌膚上撫摸,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河流是大自然的褶皺,那是盛水的天然巨硯,不是有張芝家門前的小河由碧綠變成了“墨池”的故事嗎?可那樣的池硯,用起來確實不太方便。于是上帝賦予人一份靈感,掬起一捧泥土,將河流縮小,就有了名揚(yáng)天下的澄泥硯。
澄泥硯與大自然的習(xí)性是相通的。一個盛水的縮小的河流,決定了它所需要的泥質(zhì)的重要性。澄泥硯最早是一種天然澄泥,由于黃河的漲水和沖刷,將河泥沖到岸邊,經(jīng)過沉淀、澄漿,泥質(zhì)不但細(xì)膩而且堅硬,再經(jīng)日曬、干裂,使淤泥形成四五厘米厚的不同形狀的干泥塊。人們將它一塊塊取出,根據(jù)泥塊的不同形狀,雕刻成各種不同造型和硯凹,再經(jīng)燒制磨光,便可制成澄泥硯了。
制硯人的兩手能分辨出最原本的沒有污染的泥土。選擇質(zhì)量較好的粘土,一次一次地剔除泥土里的雜質(zhì),日光下曬干,在清水里攪拌成泥漿。待泥漿中顆粒較大的砂石沉入底層后,撇去浮在表面的草皮、雜物,讓泥漿沉淀澄清后,割去下層粗泥,取中間一層好細(xì)泥干燥后,即為細(xì)膩的澄泥。一位黃河邊的制硯老人,他那滿是老繭的手,在吃飯穿衣時,那手笨拙而遲緩,一旦觸摸到澄泥,觸覺卻是非常細(xì)膩的,變得敏捷而輕柔。一切都在對泥土的撫摸上,黃河岸邊,那一群站立在土地上的人對泥土的撫摸,是一個孩子對母親的雙乳和肚皮的撫摸,那是沒有個夠的。
澄泥硯是撫摸出來的,那個從小在黃河的河灘上尋找泥塊的孩子,在成人后,用一方方澄泥硯討來生活,現(xiàn)成了他一生的玩具。他不知道有個叫李子彥的人在《硯譜》中說:“虢州澄泥硯,唐人品硯為第一?!彼膊魂P(guān)注乾隆皇帝親自賦詩贊其現(xiàn)“阮如石,呵生津”,視為國寶。
千百年來,在黃河岸邊,男人們手里悉心愛護(hù)的一條彩絹,不是留給自己女人的。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的說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絹盛之,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xù)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絹中的泥越來越細(xì),然后入窯燒成硯磚,再雕琢成硯。心愛的女人得不到這樣的那一份饋贈,那是屬于硯的。在歷史的煙云中,那無數(shù)條紅黃紫青的彩絹,構(gòu)成黃河岸邊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
制硯的職業(yè)注定了他永遠(yuǎn)離不開泥土,走不出家鄉(xiāng)。他的手生來就是制硯的,像和面一樣揉搓、拍打,他的手就是刀,澄泥在他的手里十分細(xì)膩。泥料越細(xì),粘性越佳,故沈括記作“膠泥”。使用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沉積的優(yōu)質(zhì)黃河澄泥,土地上的植物也可以在這縮小的河邊種植,加入名貴的草藥,日后那綠葉也會在硯池里婆娑。一個制硯人的想像全在這里了,在一方硯上雕刻出他心里的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如人物、動物、花烏魚蟲等。自然風(fēng)干后,放入柴或牛糞中燒制,再放入墨蠟和米醋中蒸,最后磨光便成了堅硬的澄泥硯。你看,澤若美玉,巧奪天工,貯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一塊新硯誕生了。舉到耳邊,去聽,在一方好的澄泥硯里,你能聽到河水的聲音,那是河流奔騰的嘯響。當(dāng)那位制硯人注入一眼黃河水,硯就活了,透著澄澈的天空。澄泥硯細(xì)膩堅實,形色俱麗,硯池就是水的源泉,一個制硯老人偏執(zhí)地相信,一方?jīng)]有水的澄泥硯,放置在夜空下的河邊,第二天它會凝聚出一滴清水。
當(dāng)一個制硯老人站到你面前,你會發(fā)現(xiàn),在千萬次的洗滌中,他的靈魂已然純凈而飄逸。洗,洗,洗出了生活,洗出了人生。一個老制硯從注入清水的硯中,一眼就看透了人生,洞穿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