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嘉
喜歡張艾嘉已經(jīng)有段日子了。這個五官不夠精致、身材不夠撩人、年紀也已經(jīng)有了一大把的女人。她在銀幕上的形象多少總帶點兒毛病,頭發(fā)有些亂,衣服搭配得不甚和諧,動作言談過于隨便。
在一部電影里,她無家可歸時到一個男朋友家住客廳,臨睡前問那男朋友,你不和我睡嗎?那男朋友反過來問她,你是在交房租嗎?張艾嘉當時的表情令人難忘,有一些尷尬有一些感動還有一些自憐,活脫脫就是身邊朋友的模樣。
那種日常,是經(jīng)得起任何角度追究的一種好。當然,在電影里她也不乏風情,是那種成熟女人的什么都見識過、歷練過的風情。張艾嘉是少有的、敢于直面年齡的女人。
我們在每個時期認可、喜歡的不同形象,就像一面隱蔽的鏡子,于生活的暗處比照著自身的變化。身為女人,對于張艾嘉的全面接受,意味著終于可以狠下心來告訴自己:花季妙齡之類的形容從此與你無關,這種決裂是永遠的,無可挽回的。告別青春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時甚至稱得上是慘烈。
三十五歲似乎是女人的坐標。女人過了三十五歲,多數(shù)時間去聽蔡琴,她十幾歲時就能唱出成熟女人的心聲。就像她自己說的,當年唱《恰似你的溫柔》時才二十出頭,并不明白就里,只是唱。到了三十多歲,才明白什么是“浪花的手”。
三十五歲女人的情和愛,是從猛火爆炒改為文火慢燉的過程,滋味從外向轉(zhuǎn)到內(nèi)里。張愛玲的小說是成熟女人寫的小說,字里行間藏著把刀,對于男人女人的情與愛,刀刀都能刻骨。相形之下,亦舒是另外的路子。比如她在小說中借用女主人公之口,引用一首肉麻的情歌,女主人公的朋友罵她老土,她笑答,只要把情歌里面的“情”想像成薪水就行了。于世故中伸展出一種瀟灑豁達。這種調(diào)侃讓人忍俊不禁,也讓人肌膚生寒。
說來說去,最想說的是:三十五歲,是需要女人屏息凝神的一次面對,我們也許沒有了青春,但人生中最好的一出戲卻剛剛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