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 張文龍
英國布倫輕機槍源于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 輕機槍,是捷克人瓦克拉夫·霍利克(Vaclav Holek)于1924年研制的,后經多次改進,被英國軍隊裝備,并將其命名為英國布倫輕機槍。
取之有道
二戰(zhàn)初期,英國人不滿足于將一戰(zhàn)淘汰下來的機槍修補一番之后再用于戰(zhàn)場的停滯局面,他們意識到:必須舍棄又笨又重的劉易斯輕機槍,找到一種更加輕型的機槍,希望它不僅可實施戰(zhàn)斗防御,還要便于士兵迅速轉移陣地和展開攻勢。
早在1930年,英國軍方就著手輕機槍的選型,隨后花費了大約6年的時間,進行了多種輕機槍的27次比試。參加比試的輕機槍包括丹麥的麥德森、英國的維克斯-伯斯爾、捷克的ZB26以及其他型號的輕機槍,但經過多次比試后,捷克的ZB26輕機槍在各方面表現(xiàn)出色,位居榜首。
比試初期,ZB26輕機槍使用的是 7.92×57mm槍彈,而不是英國的7.7×56mmR槍彈(R表示凸緣槍彈),其槍管也偏長。捷克人及時將這些問題加以改進,而且在外觀和材料上也費了不少心思,以適應英國軍方的“口味”。該槍的型號也從最初的ZB26演進為ZB27、ZB30、 ZB30J,直到最終的ZB33。英國國防部選定ZB33為英國制式裝備,并命名為 MK I 7.7mm布倫輕機槍。布倫(Bren)一名是由捷克的布爾諾(Bron)和英國的恩菲爾德(Enfield)兩地名稱的前兩個字母組成。此槍在我國也有譯作布朗、布侖、勃然、勃倫輕機槍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比試過程中,英國維克斯-伯斯爾7.7mm輕機槍是ZB26輕機槍的強大競爭對手,并且闖入了“決賽”,但終因ZB輕機槍技高一籌才敗下陣來。在埋入又熱又臟的沙地和泥地中,挖出來簡單擦拭后進行1萬發(fā)的射擊比試時, 維克斯-伯斯爾輕機槍并不遜色;在精度射擊考核和3萬發(fā)壽命試驗時,維克斯-伯斯爾輕機槍也與 ZB輕機槍不相上下,只是到了5萬發(fā)壽命比試時,維克斯-伯斯爾輕機槍終露“弊端”。
一向謹守 “尊嚴” 的大不列顛帝國在選取制式武器時表現(xiàn)得如此冷靜客觀,而這恰好也給捷克武器留下了一個揚名的機會。
家族成員
1935年1月,英國政府從捷克ZB公司購得該槍的生產權, 1937年9月首批布倫輕機槍在恩菲爾德公司加工出來,1938年8 月布倫輕機槍進入英軍制式裝備序列。
早期的布倫輕機槍口徑為7.7mm,并形成MK系列,包括 MKⅠ、MKⅠ(M)、MKⅡ、MKⅢ、MKⅣ等型號。不同型號的主要區(qū)別是:MKⅠ全槍質量10kg,全槍長1 156mm,槍管長635mm,理論射速500發(fā)/分,初速744m/s;MKⅡ主要簡化了表尺結構,并將消焰器、氣體調節(jié)器、準星分離成三大件,將全槍質量增加到10.5kg;MKⅢ縮短了槍管長度,由635mm縮短為565mm,全槍質量也有所減輕(8.8kg),并且簡化了生產工藝;MKⅣ全槍質量僅為8.7kg 。
1953年,北約國家開始統(tǒng)一使用7.62mm NATO槍彈,英國隨之也將布倫輕機槍的口徑改為7.62mm,并形成L4系列,包括 L4A1、L4A2……L4A7共7個型號。MK系列和L4系列的基本結構和原理是相同的,只是彈匣、槍管等零部件尺寸有所改動。 L4A1和L4A2均由MKⅢ改成,并且都配有備用槍管,只是L4A2 還配有輕型的兩腳架;L4A3由MKⅡ改成,只配有1根槍管;L4A4由MKⅢ改成,也只配有1根槍管;L4A5由MKⅡ改成,配有2根槍管;L4A6由L4A1改成;L4A7由MKⅠ改成,只配有1根槍管。
結構特點
布倫輕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即靠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的閉鎖槽實現(xiàn)閉鎖(詳見圖解兵器)。供彈方式為彈匣(30發(fā))供彈,也可采用彈鼓供彈,可實施連發(fā)和單發(fā)射擊。布倫輕機槍以其簡明的結構,便利的操作,可靠的動作,在二戰(zhàn)期間贏得各國軍方的普遍贊譽。下面以布倫MK Ⅰ(M)輕機槍為例進行介紹。
布倫MKⅠ(M)輕機槍槍身右側刻有銘文“BREN MKⅠM INGLIS 1942”,說明此槍是英國的合作商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于1942年生產的。
該槍的槍管前部裝有喇叭狀消焰器,可減小或消除射擊時槍口的火焰,防止暴露射擊位置,并有利于射手瞄準。消焰原理是利用氣體膨脹吸收熱能的物理現(xiàn)象來實現(xiàn)的——槍口處火藥微粒的溫度低于其著火點的溫度,槍口的火焰就會減小。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向上抬起槍管固定栓,使槍管尾端的間隔螺與槍管座內部的間隔螺脫離,即可向前取出槍管。
槍管的下方裝有氣體調節(jié)器,其作用是調節(jié)由槍管導氣孔進入活塞筒中的火藥燃氣量。氣體調節(jié)器上面有4對通孔,每對通孔的直徑不同。轉動氣體調節(jié)器上的凸筍,使其上的每對通孔分別對準槍管上的導氣孔和活塞筒上的導氣孔。當需要用小氣孔時,可把氣體調節(jié)器上的“小圓坑”對準導氣箍上的“圓坑”;需用其他氣孔時,亦然。不過,當槍管裝配在槍身上時,活塞筒前面有一凸起會卡入氣體調節(jié)器的“+”字槽中,使氣體調節(jié)器不能轉動,因此,必須卸下槍管才能調節(jié)導氣孔的大小。
該槍的彈匣在機匣上方,正因為如此,該槍帶護翼的矩形準 星和覘孔式照門都安裝在槍的左側,以方便射手瞄準。表尺上帶有蝸形手輪,轉動手輪可將照門向上或向下移動,以進行瞄準線的調整。因為彈匣從槍身上方插入,槍身下方沒有彈匣限制高度,故射手臥姿射擊時可以貼地很近,這是該槍為人稱道的特點之一。
該槍的拋殼方式為下拋式,拋殼口位于槍身下部、扳機的前方。該槍在供彈口和拋殼口處均裝有可前后推動的防塵蓋,在行軍狀態(tài)時可封閉彈膛,以避免塵土等污物進入彈膛。
拉機柄可折疊,在行軍狀態(tài)時,將其折回,避免行進中被樹枝、衣物所扯掛。拉機柄上還連著一個細長的防塵蓋,拉機柄與其防塵蓋呈 “T”形,無論拉機柄在前方或后方位置,彈膛始終處于封閉狀態(tài),使得該槍的防塵性極好。
射擊時,拉機柄并不隨槍機一起前后移動,這是該槍的又一特點。
該槍帶有兩腳架,在行軍狀態(tài)時,可將兩腳架折起,收回到活塞筒下面;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時,可迅速支起兩腳架。兩腳架長短可調,以保證在不平整的地面架槍時槍身穩(wěn)固。該槍還可加裝三腳架,以提高精度,起到重機槍的作用。
布倫MKⅠ(M)輕機槍有3根能夠減小后坐的彈簧:復進簧和緩沖簧設在緩沖器后面,坐力簧設在槍托后部與托底板之間。這3根簧吸收射擊時的后坐能量,從而減小了對槍托底板的沖擊,又由于射擊時射手的肩部直接抵在槍托底板上,因此就不會感到有較大的后坐力。這些減小后坐的設計,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 延長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射擊要領
第一步,首先要將兩腳架架設牢固,一手握住握把,另一手將供彈口部的防塵蓋向前推,并裝入彈匣。
第二步,調整蝸形手輪將覘孔式照門調至所需要的射擊距離(如:表尺2指的是瞄向200m處的目標,依此類推)。扳動快慢機(在握把左上方)。選擇發(fā)射方式。
第三步,以右肩抵緊槍托底部,右手向后拉動拉機柄到位,并向前推回原位, 此時,槍機會固定在后方,進入待擊狀態(tài)——布倫輕機槍屬于開膛待擊式武器。
第四步,將右臉腮部貼在槍托上部,進行瞄準,將準星頂部置于覘孔中央,并瞄向目標的10環(huán)位置,構成三點一線,即可扣動扳機實施射擊。
扣動扳機后,槍機向前運動,拋殼口處的防塵蓋同時被機框向前拉開,槍彈發(fā)射后,空彈殼由此向下拋出;平時應將防塵蓋關閉, 以防止沙塵進入。
美中不足
布倫輕機槍并非完善,其亦有不足之處。比如,在復進過程中,機框后部凸起頂著槍機尾端,并使之頂在上機匣的限制面上,這就加大了復進時的摩擦陰力(詳見圖解兵器)。
另外,一位參加過抗戰(zhàn)的老戰(zhàn)士,提到他使用的布倫輕機槍時說,不知是彈膛還是當時槍彈的問題,槍常常會卡殼。而他的解決辦法是在閑暇時,將槍彈一發(fā)一發(fā)地去合膛,不能完全吻合的,就淘汰給步槍使用,這樣就極大地減少了卡殼等故障的發(fā)生。
當然,從總全體上說,布倫輕機槍還是“過硬”的。繼英國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曾生產裝備此槍。中國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經大量地購買和仿造、改造此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