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曰銑
這或許是個頗為“敏感”的話題,本不想談,卻義忍不住想說上幾 句。
張藝謀在我心目中原本是個真英雄。不管是他拍攝的《黃土地》,或是他主演的《老井》,還是他執(zhí)導的《紅高梁》、《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曾以其獨特的個性與魅力引起我對他深深的敬意。
可惜好景不長,張藝謀很快就走“下坡”了。國外頻頻獲獎,國內卻偏不賣賬。老謀子終于有些耐不住了,不得不“洗心革面”、“改弦易張”。于是,拋出了《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他向“下”邁小的第一步。“一個都不能少”,從劇名到內容,都是一部一覽無余、寡淡無味的平庸之作。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無法與他的前期優(yōu)秀作品相提并論。即使到了《我的父親母親》有所回升,不失風格與韻味,但內涵仍嫌單一,人物更顯蒼白。而這卻為他在國內第一次贏得了電影界的權威獎——導演金雞獎。在頒獎晚會上,有記者問及他獲此殊榮是不是第一次時,他苦笑著點了點頭。我不知道,這到底是電影界的悲哀還是張藝謀的悲哀?其實,無論是《紅高梁》,還是《菊豆》或《大紅燈籠高高掛》,都早就足以使他享此殊榮。
但不管怎樣,遲到的春天畢竟還是春天。從此,老謀子在本土便不再“寂寞”了,不再“孤獨”了,甚至頗有幾分“春風得意”了。各種場合頻頻亮相,各種活動頻頻擔綱,好不風光。
于是,在他身上,昔日的沉穩(wěn)越來越少了,時下的“浮躁”越來越多了。
于是,他要沖刺世界電影“最高獎”一奧斯卡了。
全國影院一片《英雄》熱時,我妻子學校發(fā)了兩張票,那晚散步順便送我妻子、女兒去影院,到了門口,工作人員免費請我進去看,我都沒進去。工作人員很奇怪:“身為編劇,這么一部要沖奧斯卡的巨片你都居然不看?”我只說了句:“中國電影還從來沒出現(xiàn)過巨片?!队⑿邸芬婺苣脢W斯卡,只能是奧斯卡的悲哀?!眱H憑媒體炒作的幾個所謂“精彩片斷”,我便斷言,它遠不是拿奧斯卡的料。沒吃過豬肉,總還見過豬跑。
《英雄》不行,再來個《十面埋伏》。而《十面埋伏》比《英雄》更糟。我女兒借來的碟片,我好不容易耐著性子才看完。一看完,我便連聲嘆息:“完了,完了,張藝謀快要玩完了!”就連我女兒,一個普通的觀眾,都嗤之以鼻:“真不知道張大師在搞什么名堂!”
《十面埋伏》還能沖奧斯卡嗎?盡管叫得震天價響,我想,就連張藝謀自己心里也都是虛的。
《臥虎藏龍》能被奧斯卡偶爾一顧,只是個特例,只是個僥幸。在過去的奧斯卡里還沒有過這類片種,出于“填補空白”,也只能讓中國“功夫”露露“崢嶸”。就其質量與品位而言,根本無法望奧斯卡之項背。只能說是奧斯卡的降格與“垂憐”。這種機會不會太多,“功夫”再好也只能玩?zhèn)€一次。何況,《十面埋伏》也玩得太拙劣,太蹩腳。又是章子怡,又是大竹林。要人物沒人物,要故事沒故事。僅有的一點“功夫”與畫面,也都似人非人,似神非神,故弄玄虛,走火人魔。
毋庸諱言,《十面埋伏》將會比《英雄》更慘。要拿它去沖奧斯卡,只會貽笑大方,讓中國電影大跌其臉。
真要想沖奧斯卡,最好還是先少些浮躁,回到‘先前的“沉穩(wěn)”去。
當然,炫耀“家丑”并不是惟一的出路;而標榜“國粹”(功夫),也不應是最佳的選擇。要搞大制作,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手段,我們也許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很難搞得過好萊塢。要想在“形式”上制勝并不是我們的強項,關鍵還得在“內容”上,在人物上下功夫。諸如《金色池塘》等片,并不是什么大題材,也沒有什么大場面,不照樣拿奧斯卡?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拿出類似高質量的劇本來。以“大”攻“大”,并非我們所長,以“小”勝“大”或許還能絕處逢生。
也許張導會說,盡管《英雄》、《十面埋伏》與奧斯卡無緣,但它們至少創(chuàng)造了不菲票房的驕人成績。但我要告訴張導的是,即便僅就票房而言,你這兩部大作都已經為你的前景布下了“十面埋伏”。《英雄》、《十面埋伏》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如此巨額票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你在電影界的聲望,尤其是有關“沖奧斯卡”之類的大肆炒作。人們大都是帶著一種既崇敬又好奇的心理,想去看看我們的張大師又拿出了什么杰作,想去看看要拿奧斯卡的中國影片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而走進影院的,說實話,中國的電影觀眾還是比較好蒙的。但“狼來了”頂多也只能喊個一兩次,一旦到了第三次,或許便再也沒人理睬了。要知道,當下的國人最恨的是假冒偽劣,最怕的是上當受騙。如此下去,等待著老謀子的也許真的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