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中
人體內雖然找不到現(xiàn)成的幾何學上那樣嚴格意義的角,但通過一些假想的線段和近似法觀察,便可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角。醫(yī)學上常利用這些角來幫助診斷疾病。
將兩上肢放下伸直,掌心向前,上臂縱軸的延長線與前臂縱軸線相交,形成—:個5°~15°的角,醫(yī)學上稱提攜角。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先天遺傳、后天疾病,尤其是兒童少年期肘部骨折,可引起提攜角的改變。小于正常角度的稱肘內翻,大于正常角度的稱肘外翻。這兩種畸形,不但影響外形美觀,還會導致肘關節(jié)上下的肌肉不能正常用力,活動不便,容易疲勞。時間久了,會引起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造成肘關節(jié)疼痛、腫脹、伸屈不靈活。因肘內側有很重要的尺神經通過,嚴重肘外翻會受到牽拉、壓迫和摩擦,導致遲發(fā)性神經炎,造成手部活動障礙、皮膚感覺遲鈍等癥狀。與肘關節(jié)相似,下肢伸直時,大腿、小腿的縱軸線也形成約10°的外翻角。如果兩膝外翻超過正常范圍,站立時兩腿呈“X”形,稱X形腿;如果兩膝內翻,站立時雙膝無法靠攏,呈“O”形,稱O形腿。這兩種畸形常是嬰幼兒時期缺乏維生素D和鈣質所造成的佝僂病的后遺癥。
正常人仰面平臥床上,下肢伸直抬高,與床面可呈80°~90°的角。坐骨神經痛的病人,這個角度便大大減小,抬高一定程度會疼痛加劇,無法再抬高。醫(yī)生可據(jù)此來協(xié)助診斷坐骨神經痛。
中老年人由于韌帶、肌腱退化,可出現(xiàn)“疼痛弧”,兩手下垂站立,患肢慢慢伸直外展,在60°—120°時會產生疼痛,小于60°或大于120°時癥狀消失。借助此點可以和其他肩周疾病相鑒別。
骨折病人的X線片上,斷端除了發(fā)生重疊、分離、錯位等變化外,常常形成各種角度。測量角度可幫助制定治療方案,判定預后。
另外,病人關節(jié)活動度大小,可用角度來衡量;手術的效果,需要角度來確定;血管移植吻合,要計算好角度,否則會引起血流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