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頌庭/文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唐明皇,他和楊貴妃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唐明皇曾經聽從另一愛妃江采蘋的提議,把十二生肖由12種動物改為12種植物這一件事,卻鮮為人知。
江采蘋老家在閩中興化,父親是個飽學秀才。采蘋自幼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不僅長得花容月貌,而且多才多藝,能詩善賦,琴棋書畫件件皆能。高力士帶江采蘋進宮后,她立即得到了唐明皇的寵愛。因江采蘋性好梅花,唐明皇就將她封為梅妃,令宮中種植各色梅樹,供她觀賞。
這一天是梅妃娘娘生日,文武百官聽到消息,紛紛準備珍奇禮品,進宮朝賀。有送美酒的,有帝打江山,滅了隋朝,建立大唐,由隋變唐,這是改了朝代;再譬如開國軍師英國公徐世責力,跟隨太宗皇帝南征北討,功勛顯赫,就賜姓為李,改名叫李靖,那是改了人家的姓氏?;噬夏阆氚?既然朝代、姓氏都能改得,生肖又有什么改不得的呢煼澆裉煜麓籩,海晏河清,皇上威望日重,一旦下詔改生肖,百姓一定歡欣鼓舞,這也算是一樁盛世樂事,何樂而不為煛碧潑骰時凰纏得不能脫身,同時也不忍心掃了美人的興致,只好答應先把本章交給司天臺議議再說。
所謂司天臺,原是朝中負責觀察天象,推算歷法的官署,也就是后來的欽天監(jiān)。署里的官員并不多,大都是膽小怕事之輩。當聽說提出改生肖的就是皇帝最寵愛的梅妃,就沒有誰敢說一聲“不”字的。倒是有幾位喜歡趕順毛驢的就趁勢向皇上進言:“今年歲在甲申,是猴年,據報:洛陽上林苑中兩只金絲獼猴卻突然無病死亡。而華山上有株后漢時留下來的古松,數年來一直枯萎著,今年卻在長節(jié)子的地方冒出密密層層的松針,長得蓊蓊郁郁。這些跡象正應著舊生肖的消亡,新生肖的萌生,此乃上天之意,請陛下下詔吧牎
唐明皇聽了,明知是這些官兒拍馬屁,牽強附會,但也不好多說他們什么,只是點了點頭,一笑了之。但為了取悅梅妃,唐明皇最終還是準了梅妃的奏章,正式頒下詔書,通令天下改生肖。同時命著名宮廷畫師吳道子繪制12幅圖案,分別鐫刻在美玉上留存宮中。這是天寶三年的事情。
詔書發(fā)下后,原來屬蛇的,現在改為屬竹;原來屬狗的,現在改為屬菊。當時確有不少官員、百姓歡呼萬歲的,其中推行最為起勁的要數丞相李林甫。梅妃改生肖,他自然要出一把大力氣。巧合的是,他本人生于戊子年,本來屬鼠,如今新令下來,他改為屬梅,頗為洋洋得意。
那年京中大比。一位來自山西姓相的舉子,文才蓋世,被主考官錄為第一。晉見李林甫時,李按例詢問年庚、屬相,姓丁的回答辛酉年生人,屬雞。李林甫勃然大怒,袍袖一拂,起身入內,不再理他,弄得人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后來還是另一舉子回過神來,提醒他:“丞相竭力推行新生肖制,你辛酉年生,就該屬芰,可你彈的卻是老調,自然惹惱丞相?!毙斩〉倪@才恍然大悟,然而為時已晚,好端端的功名竟由此付諸東流,實在倒霉。
當然,也有許多人對新生肖不滿意,尤其是那些原本屬龍屬虎的,一向頗感自豪,如今變成屬什么李呀、桃呀的,心里很不服氣,其中就有一個唐明皇的弟弟寧王李憲。李憲小唐明皇5歲,生于庚寅年,屬虎,從前在酒宴上曾冒犯過梅妃,如今又是這個梅妃改了他的屬相,使他忌恨交加。
寧王與手下人再三商量,居然真給他們想出一條妙計。因為他知道唐明皇喜好女色,如今只要推薦一位與梅妃一樣美麗,甚至更勝一籌的女子,讓皇帝移情別戀,梅妃失寵,豈不萬事大吉牼駝庋,寧王他們想到了楊玉環(huán)。
引薦楊玉環(huán)進宮的確是非常靈驗的一招。楊一進宮,立即嚴重威脅梅妃的地位。楊玉環(huán)生性嫉妒,成天想法子排擠梅妃。她曾暗地里指使太監(jiān)在那株梅妃視作性命的“醉梅”上鉆洞,往洞里灌鹽鹵,讓其漸漸枯萎;又在樹下預先埋入一只特大號的死老鼠,然后叫人挖出來。她便在唐明皇面前進讒,說什么梅妃是鼠精變來迷惑君王的,梅樹枯死,鼠精暴尸,乃是上天示警等等,直言要唐明皇處死梅妃。當時的唐明皇雖然不怎么相信這些鬼話,但耳朵里風言風語灌得多了,對梅妃的寵幸便真的日趨衰落。加上梅妃性格懦弱、內向,最終被貶入上陽宮中,冷落起來。
第二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一人專寵,六宮失顏。為了徹底消除梅妃的影響,她曾幾次請求唐明皇廢除植物型的十二生肖。只是唐明皇覺得自己貴為天子,出爾反爾,害怕失去威信,才沒有當即應允楊貴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著。
數年之后,安史之亂爆發(fā),楊玉環(huán)被縊死在馬嵬坡。而江采蘋則流落民間,于肅宗至德二年才回到宮中,兩年后病死。
唐明皇和兒子肅宗在寶應元年同年去世,直到唐明皇的孫子代宗接位,經大臣郭子儀、顏真卿等奏請,才下詔廢除植物型十二生肖,恢復原來的動物型,而后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植物型十二生肖在世上僅僅流行了短短的二十來年,歷史上幾乎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據說考古學家曾發(fā)現過一些唐代瓷器殘片,殘片上彩繪有卯蘭、辰李、巳竹、戌菊等文字和圖案?,F在陜西一帶某些偏僻山村還有通行植物生肖的,某年是荷年、桃年,某人屬杏屬櫻等。這些,也許就是往事留給我們的印痕了。
選自《山海經》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