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這將是一場新的戰(zhàn)爭。沒有戰(zhàn)場,力量不對等,看不到敵人而敵人又無所不在,甚至,讓人看不到盡頭。
這場戰(zhàn)爭同時也將徹底改變人們對傳統(tǒng)戰(zhàn)爭的定義,它不再是基于領土爭端,民族糾紛,政見或權力之爭,為信仰而奮斗,利益爭奪等等傳統(tǒng)戰(zhàn)爭的基本要義;同時,在對這場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和立場上,人類從來沒有如此一致。
新世紀,新戰(zhàn)爭。
我們不能斷言,甚至不能按傳統(tǒng)的思路來估算戰(zhàn)爭可能的結局。用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主義理解這場戰(zhàn)爭,到頭來可能會證明我們的想像力不夠,就如事件當初發(fā)生時的那樣。
現(xiàn)在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是戰(zhàn)爭會以怎樣的方式開始,目前一切的估算都是基于拉登藏身阿富汗某地的假設,美軍的大規(guī)模調動同樣基于這樣的假設。問題是,如果拉登亡命天涯,或從此消失,這仗怎么打?或者,假定美國認定拉登藏身阿富汗并發(fā)動突然襲擊,然后發(fā)現(xiàn)人去樓空,美軍拔劍四顧最終茫然又怎么辦?
有一則未經(jīng)證實的消息說,在美軍大肆調動部署的同時,有一批美英的突擊隊員特種兵已經(jīng)前期潛入阿富汗。如果此消息屬真,那么,之后的形勢走向很大程度上會同前線反饋的信息緊密相關。在沒有明確的關于拉登的準確方位之前,在沒有明確的把握能夠拿下的時候,美軍的積極部署都可以理解成是在等待動手的時機。對于美國軍方或將領來說,國內民眾的期待容不得哪怕是一次失敗。
對于軍事家來說,美國人采取何種方式進攻或突襲是他們關注的焦點,美國人10年前在海灣戰(zhàn)爭的演練讓軍事界大開眼界,人們有足夠的理由充滿期待——畢竟這是新世紀的新戰(zhàn)爭。但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進攻路線在一個幾乎已經(jīng)喪失防空能力,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軍事目標的國度已經(jīng)沒有多少軍事上的意義。軍事家們也大可不必對此場戰(zhàn)爭的精彩程度寄予太高的期望。
普京說,發(fā)生大戰(zhàn)不可能——這才是政治家的判斷。美軍無需也不必囤積如此眾多的兵力,甚至,大肆集結更多是政治上或者之后戰(zhàn)略層面的考慮。畢竟,中亞的戰(zhàn)略地位以及美國希望在此施加更多的政治影響不能忽略。這才是我們理應更加關注的問題。
盡管我們無法估計這場戰(zhàn)爭的開始和結局,我們也不敢妄斷怎樣的力量會成長或涌現(xiàn),但是,我們真心希望——
讓道義之光導引復仇之火。讓所有擁有信仰的人都能得到根本的尊重。
[美國之聲]
紐約三日
宋明煒 發(fā)自紐約
9月12日
我所住的曼哈頓上城今天已經(jīng)較為平靜,走到大街上感到和平時沒有太大不同。哥倫比亞大學可能是紐約和鄰近地區(qū)今天唯一重新開課的學校,雖然市長昨晚發(fā)布公告,要求曼哈頓所有學校暫時關閉,但哥大在這點上很讓人佩服,學校不想因這種突發(fā)事件而中斷教育,支持每一個學生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我從中文網(wǎng)站上看到的消息把這里說得很嚴重,事實上除了曼哈頓最南端,所有地區(qū)的商店和服務機構、地鐵,都在正常運行,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感覺上這里的人態(tài)度很克制,無論是我周圍的美國朋友,還是新聞采訪的市民、幸存者,很少看到感情用事的表現(xiàn),也沒有過于悲痛或仇恨的發(fā)泄行為,即便是遇難者的親人也是如此。有報道說在加州和南方出現(xiàn)了對中東人的恐嚇事件,但紐約市長下午發(fā)表講話,告知市民現(xiàn)在有許多穆斯林和中東移民也正在參加救援工作以及獻血,希望市民不會因為此事產(chǎn)生仇恨心理?!都~約時報》評說今天的紐約人是lost in thoughts(思緒迷茫),但這至少比lost in sentiments(感情失控)要好得多。
但從華盛頓的情況來看,還是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我這兩天一直看新聞,看了好幾個參議員的講話,國防部的記者招待會,對聯(lián)邦調查局和司法部長的采訪。他們反復強調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安全性和團結性,強調美國在過去200年中一直在與境外敵人作戰(zhàn),保守派的力量無疑會因此更強大起來。這個事件在政治上的影響比一切其它方面都會更根本。
CNN,ABC,NBC等主要電視臺報道了在巴勒斯坦、埃及等國家人民群眾自發(fā)的慶?;顒樱?jié)目中對此沒有直接評說,主持人的態(tài)度相當謹慎,不過可以想像對大多數(shù)美國人的刺激。
9月13日
昨天深夜,ABC,NBC,CNN,CBS等電視臺都播放了一個長達半小時的特別節(jié)目,關于美國在過去十幾年中對中東地區(qū)的轟炸給當?shù)厝嗣裨斐傻臑碾y。也揭露了這中間美國所使用的武器對平民的殺傷力。電視節(jié)目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主持人除了介紹情況之外,也未多加評說。但我想,這個節(jié)目的播出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這個國家有反省自己的能力。
今天我還聽別人說,就在世貿被撞的當天下午,前國務卿克里斯托弗接受電視采訪。最后他說到,他聽到許多人把這個事件和珍珠港聯(lián)系在一起,但他希望不要這樣,因為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的許多行為都不理智,他希望今天能接受過去的教訓,首先不要因此而仇視阿拉伯人民。目前美國的媒體上有關于建立彈道防御體系的討論,參與討論的前任政府官員和專家在這個時候更多地談到這個體系的負面意義。
哥倫比亞大學所在的紐約上西區(qū)(upper west side)是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地區(qū),這里的氣氛很沉靜。從情感看上去,是一種沉痛,而不是憤怒和無理智的仇恨。當然,也許因為我是身在紐約,而紐約和鄰近的幾個州是美國教育水準最高的地區(qū),而中西部、南方和加州的情況也許會有很大不同。去年大選中,這里反對布什的呼聲一直最高,哥倫比亞大學直到布什當選后,仍在校園里張貼標語,指責布什是竊國者,不承認布什是合法總統(tǒng)。這或許能說明為什么戈爾會在哥大暫時棲身。但廣闊的南方和中西部的支持還是使布什獲選。那些地區(qū)的保守勢力肯定非常大,而這在多大程度上會左右美國政府今后的決策,還難以想像。紐約的自由程度可能反而會削弱它在政治上的參與。
不過從個人角度,我比以前更加喜歡紐約這個城市,它完全沒有被這個打擊變成一個瘋狂的城市,相反它只是以冷靜務實的心態(tài)處理各個方面的問題。在我眼里,它現(xiàn)在還是一個自由和理性的城市。
9月14日
昨天晚上電視采訪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她在事件中失去了一個兄弟,記者問她是否感到憤怒,她說我不感到憤怒,因為憤怒只會導致更壞的結果。我的表妹在中部堪薩斯州的一個中學讀書,昨天我收到她的信,她的成長接受的都是美國的價值觀念,現(xiàn)在感到完全迷惘,但她說了這樣的話:“我們美國人只是更富有,但這不表明我們就更有正義?!蔽腋械竭@是多么好的想法,有這樣的人民,美國不會沒有希望。但是令我現(xiàn)在困惑的是,這樣的民意似乎并不能根本影響到政府的決策,而且真的,我所遇到的一些學生和教授,對政府完全失望,以至于他們不打算對這個政府做什么努力。有個教授對我說,現(xiàn)在只有歐洲才能拯救美國。也許這太局限于我的視野了,在其它的地方和大學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
今天早上打開電視,看到的也是令人非常憂慮的結果:國會已經(jīng)通過議案,授權政府可以打擊恐怖分子和佑護恐怖分子的任何政府與國家。以美國的軍事實力,一場戰(zhàn)爭可以隨時展開。今天在華盛頓大教堂舉行的追悼活動中,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三大教領袖的宣講中,希望布什和政府不要以暴抗暴。但布什接下來的演說,依然煽動性很大。
我所見到的紐約人,事發(fā)以來一直的反應除了悲痛,是一種理智的自制和反省。這種結果或者會使他們對政治的參與力削弱,而狂熱的民族主義(或者其它什么主義)當然容易導致戰(zhàn)爭后果。這兩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和周圍一些中國同學都因為這個事件改變了對美國人的看法,這并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民族,它的寬容和自省力都比想像中的強,但為什么現(xiàn)在看起來非常理性的一個民族,會由這樣一個逞強好勝的霸權政府領導,而這個政府當然是民選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這個社會的開放和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以它對政治的不介入心理為基礎的,這樣的話,這種開放和自由又能有多大程度上的保障?
血與火中的理性聲音
樊弓/發(fā)自美國
孤獨的一票
9月11日,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遭到人類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恐怖主義襲擊。
波音767大型客機在全世界的注目之下撞入世界貿易中心,數(shù)千平民喪生于火海瓦礫之中……
驕傲的美國人被震驚,被激怒了。一兩天內,星條旗被搶購一空。全國是一片紅、白、藍的海洋。舉國上下飄蕩著復仇的火焰,90%民眾要求總統(tǒng)立即向恐怖分子和窩藏他們的“流氓國家”開戰(zhàn)??偨y(tǒng)宣布國家事實上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參眾兩院在事件發(fā)生后僅三天,迅速通過戰(zhàn)爭法案,授權總統(tǒng)“使用一切必要和適當?shù)氖侄?,打擊那些?jīng)他確認參與了計劃、下令、執(zhí)行或協(xié)助9·11恐怖襲擊的國家、機構和個人”。
法案的投票結果:參院 98:0,眾院 420∶1。
就在這一片憤怒的呼聲中,眾議員芭芭拉·利(Barbara Lee)投下了唯一的反對票。這孤獨的一票代表了她并不孤獨的理性聲音:
“我今天懷著一顆極其沉重的心起來發(fā)言。我的心充滿了對本周的死難者和親屬的悲哀。只有最愚蠢最無情的人才會不懂得我們人民心中的深痛。
“但是,這種對合眾國犯下的無以言喻的暴行迫使我倚向我的道義,良心和上帝尋求指引。9月11日改變了世界,深深的恐怖纏繞著我們。然而我深信,軍事行動并不能防止將來的恐怖主義襲擊。這是一個極其錯綜復雜的難題。
“這個(戰(zhàn)爭授權)決議將被通過。而且我們都知道總統(tǒng)有沒有授權都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無論投下這一(反對)票多么艱難,我們中間必須有人站出來呼吁克制。我們的國家正處于悲慟之中。我們中間必須有人站出來說,讓我們暫歇一步,讓我們屏息一刻想一想,我們今天的行動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樣我們才不會把事情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為這一票付出了極其痛苦的思考。但我終于把握住了我的決定。在今天的一個哀痛而壯麗的紀念儀式中我做出了反對這一(戰(zhàn)爭授權)議案的決定。正如一位牧師令人如此信服地告誡:‘當我們反擊的時候,讓我們不要成為我們所憎惡的魔鬼?!?/p>
芭芭拉是國會為數(shù)不多的黑人女議員,現(xiàn)年62歲,代表著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加州柏克利大學周圍的40萬選民。她本人也擁有該大學的社會福利碩士學位。在這種時刻站出來反戰(zhàn)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也正因為這樣,她的理性聲音顯得更可貴,更令人肅然起敬。
光靠槍炮不能打贏戰(zhàn)爭
事實上,美國的知識界始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只要拿起名流報刊就能看到冷靜和克制的呼吁。比如說,芝加哥論壇報當天的號外第三個標題就是:《在憤怒和譴責之前,請先深深地嘆口氣》。到周末版,三位專欄評論員的文章全都是在倡導理性。這種“反潮流”精神的確值得稱道。不僅如此,知識界輿論界對理性的倡導包含著十分具體的內容,包括保護美國境內阿拉伯人不受騷擾;在反擊恐怖分子時必須保持高度克制,避免傷害無辜;一旦開戰(zhàn),必須同時不惜工本援助戰(zhàn)區(qū)平民重建家園;等等。
美國在二戰(zhàn)期間拘禁日裔,是美國歷史上的污點和教訓。這一次美國政府官員和警方也是一再告誡民眾,反對騷擾數(shù)以百萬計的阿拉伯移民,使得騷擾現(xiàn)象微乎其微。
反擊恐怖分子時必須竭力避免傷害無辜,不能把泱泱大國降低到恐怖分子的水平。這幾乎是知識界的共識。就像專欄作家佩吉所說:“我也很憤怒。戰(zhàn)爭的鼓點在敲響……我們正在戰(zhàn)爭之中……但是我們必須保持冷靜,當我們的憤怒淹沒了我們的是非判斷,那就是敵人的勝利。”
有識之士指出,光靠槍炮不能打贏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法逼德國太甚,導致希特勒上臺。二戰(zhàn)后美國人聰明地實施馬歇爾計劃,幫助德日及整個西歐重建家園,使得前法西斯國家納入國際社會。因此學者一再提醒,如果戰(zhàn)爭非打不可,那么一旦戰(zhàn)火平息,必須開創(chuàng)第二套馬歇爾計劃,以每年至少200億美元去援助遭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國家地區(qū),為期至少五六年。只有鏟除貧困,才能根除恐怖主義。也就是說,要行王道而非霸道。
毫無疑問,這些執(zhí)著的理性聲音將對美國即將開始的反恐怖戰(zhàn)略起到正面的影響?!?·11事件”固然使得美國朝野空前團結,然而美國的力量不在于跟總統(tǒng)保持一致,而是在于她的自由、多元,在于博采眾議。
西方社會對異議的寬容不僅僅是在法律保護的層面,同時也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不僅僅是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捍衛(wèi),也不僅僅是通過給大學教授終身職位以保護“異端邪說”,更重要的是,容忍不同意見,反對壓制言論已經(jīng)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生活方式。西方人爭論問題最常見的開場白是:“I respectfully disagree with you……”(我向你尊敬地提出異議……)。
需要有人出來潑冷水
芭芭拉議員的演講還體現(xiàn)了一個道理:即使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她也要投反對票。她知道法案肯定通過。而且總統(tǒng)作為陸、海、空及海軍陸戰(zhàn)隊四軍統(tǒng)帥,發(fā)動戰(zhàn)爭無需國會授權??稍绞侨f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時候,越需要有人出來潑冷水。輿論一律是危險的。法令政策必須接受反面意見的挑戰(zhàn),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不可收拾”的災難性后果。芭芭拉就是要用她的反對票提醒她的國會同僚,不能放棄權力制衡和對總統(tǒng)的監(jiān)督??梢灶A見,芭芭拉所代表的理性頭腦一定會影響民意,在這一觸即發(fā)的反恐怖戰(zhàn)爭中約束小布什的出格行為。
事實上,到星期一(9月17日),81%的民眾認識到,在查清肇事者之前,不能貿然動武。理性漸漸占了上風。
筆者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多年,深感美國憑著她的文化和人民,必將從姊妹塔的廢墟上站起來。因為美國的強盛本不在于高樓大廈,而在于建造這些高樓大廈的人,更在于這些人頭腦中已經(jīng)深深扎根的自由理念。要想擊敗美國,靠十幾個亡命徒打“超限戰(zhàn)”是沒有意義的。
走進教堂祈禱的美國人
丁林/發(fā)自美國
2001年9月14日,星期五,美國全國祈禱日。
在遭受比二戰(zhàn)珍珠港事件更為慘烈的攻擊之后,從最初的震驚中醒來,美國人沒有走上街頭游行,沒有去襲擊那些與襲擊者相關國家的大使館。他們走進教堂祈禱。
那么,美國人不憤怒嗎?顯然不是。在事件發(fā)生3天之后,美國CNN新聞網(wǎng)的民意調查中,讓民眾在“震驚、悲哀、憤怒”這三種情感反應中,選擇對自己占上風的那種情感的判斷,大多數(shù)人的答案是:憤怒。那么,憤怒的美國人為什么不去叫喊口號、扔磚頭瓦塊發(fā)泄憤怒,而是走進教堂默默祈禱,點上一支小小的蠟燭?
充滿悖論的世界
有著宗教傳統(tǒng)的文化是一種享有深度精神生活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習慣于思索一些超然的、對解決現(xiàn)實的生活政治困境似乎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問題。例如,生與死的問題,如何處理內心世界的問題,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問題,等等。淫浸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人們習慣于對自己提出一些深層問題。他們面前的世界是復雜的、矛盾的、需要信仰才能夠維持的。
現(xiàn)代生活的節(jié)奏變快了,今天的許多美國年輕人并不像他們的父母那樣有規(guī)律地去教堂,甚至根本不去教堂。但是,假如你問他是否信仰宗教,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shù)人會回答說:是的,我是信神的。他們會說他們是基督徒,或者佛教徒。許多人簡化了教義,但是,他們至少會說:上帝就是愛,上帝就是和平。
可是,眼前的世界卻是矛盾的,充滿悖論。無論從人的歷史,還是從今天的國際社會中,都是如此。人的世界走到今天,充滿了僥幸和偶然,對于在西方文化中生活的人來說,還充滿了讓他們痛苦的心靈掙扎。他們需要信仰的力量,在人的世界面臨困境的時候,支撐起自己這樣一個渺小的個體。
在他們的眼中,從來就沒有單純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看上去似乎是非清楚。但是,在美國人的反省中,仍然在宗教精神的層面有著許多善惡問題,無法解決。例如太平洋戰(zhàn)爭,最后是由兩顆美國原子彈結束的。這是德國和美國核競賽的結果,它們是世界上最早參與核競賽的兩個國家。假若是由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盟軍的一切依靠常規(guī)戰(zhàn)爭取得的結果,都會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無法想像這個世界將會陷入怎樣的黑暗時期。在這樣的黑暗前景威脅之下,沒有人會譴責美國參與核競賽,當時慘遭日本法西斯戰(zhàn)爭蹂躪的中國,不可能不為原子彈的爆炸而歡呼。
50年過去之后,有許多國家,包括日本這樣的核爆受害者,以及當年核爆導致太平洋戰(zhàn)爭勝利的得益者,都發(fā)出譴責美國當年使用核武器的聲音。美國確實不能再理直氣壯地宣布:我們決不率先使用核武器。因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已經(jīng)逼迫美國率先參與了核競賽,率先使用了核武器。
對于美國人,這就是他們面臨的世界和現(xiàn)實。他們在意的并不是外部世界隨意發(fā)生的、對他們的贊揚與譴責之間的簡單切換。他們自己在宗教層面面臨的問題,從來沒有隨著外部世界的變化而時過境遷。不論處在他們具有最充足理由的激戰(zhàn)時刻,還是50年后的今天,他們內心的問題都是相同的。在原子彈還處于絕密狀態(tài)的時候,這樣的心靈掙扎就發(fā)生在參與試制的科學家們中間;在核爆發(fā)生之后,參與投放的美國士兵在同樣的掙扎中尋找不到出路,導致精神崩潰;在此后的50年中,美國人沒有把他們參與并且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二戰(zhàn)結果,看作是一種簡單的光榮。他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個世界的悲劇性和無奈。
二戰(zhàn)中日本下決心遠越太平洋襲擊珍珠港,是由于處于和平中的美國,當時不僅在言論道義,并且在行動上,都譴責和制裁了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對美國人來說,二戰(zhàn)是他們被迫以戰(zhàn)爭尋求和平。珍珠港襲擊只是短暫的幾小時,他們作戰(zhàn)的戰(zhàn)場始終在別國——在歐洲、甚至遠在中國。戰(zhàn)場上1600萬個美國士兵,是他們的親人,其中有50多萬人,大多是還沒來得及開始生活的年輕人,倒在陌生的國家,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土。這是一種生命喪失。同樣,戰(zhàn)爭是非常狀態(tài),必然大量傷及平民和無辜。即使不提核爆炸,二戰(zhàn)后期的德累斯頓大轟炸,東京大轟炸,已經(jīng)是史無前例的毀滅,這也是巨大的生命損失。從戰(zhàn)爭結束到現(xiàn)在,美國人一次次檢討:二戰(zhàn)中盟軍的某次轟炸是否完全必要。檢討的原因,正是戰(zhàn)爭與和平的悖論,在二戰(zhàn)后幾乎一刻也沒有停止地、在宗教層面折磨著美國人。由于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特殊地位,他們有著必須承擔的責任,這些責任在時時迫使他們做出類似的艱難選擇。
無法走出的兩難境地
今天遭受的攻擊,使美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面臨悖論的逼迫和選擇的痛苦。假如有證據(jù)確認本·拉登是攻擊的幕后策劃者,假如本·拉登的匿藏國拒絕罪犯引渡,也就是說,在可以用的法律程序用完以后,美國是否應該以戰(zhàn)爭尋求解決。任何一個和平國家在遭受這樣不宣而戰(zhàn)的類戰(zhàn)爭攻擊之后,都自然會考慮:找出50名罪犯后,是否還有500名、5000名正在潛伏?是否還有第二輪、第三輪的攻擊?因此,假如優(yōu)柔寡斷、不迅速將攻擊的幕后組織者繩之以法,可能很快導致新的災難。可是,假如訴諸戰(zhàn)爭,無疑要傷害無辜平民,這樣的傷及無辜是道德的嗎?這才是他們眼前壓倒一切的苦惱。他們承認:人的世界有自己無法走出的兩難境地。他們感到無助。他們只能走向神的面前。
美國人生活在宗教精神之中,因此,他們心中的敵人只有一個。這敵人不是某個國家,不是某個民族,不是某種宗教,不是某群人,而是聽起來似乎非常抽象的概念,美國的敵人是邪惡。只是邪惡可能在某一刻占據(jù)了一個人、或是一個群體的心靈,使他們完全喪失人性和對別人的同情心。這種基本概念導致美國人常常同情對他們攻擊者的家屬:同情他們的親人不幸被邪惡所俘獲。這是他們在災難中聽到譏嘲的時候,能夠不抱怨的原因。相反,他們會在上帝面前為譏嘲者祈禱:祈求上帝幫助他們驅走邪惡,成為一個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在美國人的眼里,整個世界和歷史,就是向往著和平自由的良善與邪惡的競爭??墒撬麄兛吹?,僅以二戰(zhàn)為例,結果就充滿了偶然性,例如美國人在核競賽中先走了一步。因此,二戰(zhàn)的勝利結果并不使美國人就感到有理由樂觀。今天和平的美國平民遭受攻擊,讓他們又一次看到了邪惡取勝的可能。技術的發(fā)展,無限擴展了邪惡的破壞力,使得類似二戰(zhàn)中首次出現(xiàn)的核競賽問題,再次變得嚴峻而緊迫。邪惡可以無視規(guī)則、藐視生命、踐踏文明、無顧忌地摧毀一切,善卻必須在還擊的時候,仍然遵循規(guī)則,并且在可能發(fā)生的傷害面前顧慮重重。因為拋棄規(guī)則和顧慮,就是在拋棄向善的自由理念本身。因此,他們感到邪惡的強大和自己的軟弱。善必勝惡,對美國人不是科學理論推導的結論,而是信仰的結果。在他們感到軟弱的時候,他們走向神。
對于美國人來說,邪惡并不只發(fā)生在外在的世界,邪惡也一樣發(fā)生在自己的內心。因此,當憤怒發(fā)生的時候,他們的文化使他們能夠反省自己的憤怒。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這種情感反應與他們追求的平和的精神世界是沖突的,因此他們需要神的幫助,祈求上帝理解他們產(chǎn)生憤怒的原因,他們憤怒是因為突然失去了免于恐懼的自由。他們尋求信仰堅持的力量,這種力量,能使他們不將憤怒轉化為仇恨,因為仇恨是邪惡的載體。
他們向上帝禱告,表達自己的憤怒,告訴失去親人和同胞的哀傷,以及自己在震驚后難以恢復心的寧靜。在信仰中,美國人渴望醫(yī)治心靈的創(chuàng)傷,把憤怒轉化為對理念的堅持。在事件的第一天,所有的人還處于無法相信這是事實的震驚之中,我就從電子郵件里收到了這樣的叮囑:We have to control our anger(我們要控制憤怒)。
從信仰中獲取力量
于是,他們能夠堅持在電視中提醒撫慰孩子們的家長,面對頻頻出現(xiàn)的嫌疑犯照片,一定要記得對孩子們說:不要看到的都是深膚色的面孔,就形成錯誤的偏見,以為壞人都是深膚色的人,壞人什么樣的膚色都有。不要因為遭受攻擊,就放棄自己平等的理念。
于是,這個國家的法治根基不會變化,他們不會在調查和今后的司法審判中損害現(xiàn)有的程序,正是這種法治基礎保障了美國人以及生活在這里的每個人的權利。美國人不愿意因為遭受攻擊,就放棄自己的自由理念。
于是,在華盛頓的巍峨的主教堂,在由美國幾乎所有前任和現(xiàn)任正副總統(tǒng)參加的彌撒的講臺上,布道的有黑人和白人的基督教牧師,有猶太教的拉比,有穆斯林的阿訇。面對下面和電視機前所有已經(jīng)了解攻擊者身份的美國人,這位阿訇穿著自己的傳統(tǒng)服裝,一開始,就唱誦了一段臺下沒有人能夠聽懂的阿拉伯語的《古蘭經(jīng)》。他說,伊斯蘭的神也是要求人們向善的,屠殺的人是被邪惡控制,是違反教義的。
我們住在偏遠的鄉(xiāng)村,這里沒有都市里宏偉的主教堂,但是宗教氣氛是一樣的。附近小城在攻擊事件之后,拉出的唯一一條巨大橫幅是:現(xiàn)在是祈禱的時候了。
因此,美國人說,邪惡摧毀了我們的樓房、殺害了我們的美國同胞,但是,他們無法摧毀我們的自由。自由是美國人的信念,是他們從神那里獲得力量之后,堅持的一個信仰。
走出教堂,這個世界對于他們仍然是困惑的,是充滿矛盾的,但是,這是習慣于和神對話、習慣于思考自省的民眾。他們普遍而日常的深度精神生活,塑造了一種獨特的文明。他們仍然會犯錯誤,他們仍然會有無助感,但是他們的心靈掙扎是文明向前的腳步。
向往自由的良善,與無情襲擊文明的邪惡相比,有時顯得那么軟弱,似乎沒有希望取勝??墒牵诿绹馐芄糁?,我們在電視里,第一次聽到美國國歌被全世界那么多國家的人民一起歌唱,美國國旗被全世界那么多人高舉在手里,看到全世界有那么多地區(qū)在同一個時刻以不同的宗教和語言為美國祈禱和流淚,有那么多人,用不同的語言說:Today, we are all American。
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國家放棄了自己與美國的爭執(zhí),這并不意味著這些不同的文化放棄了自己的主張,這并不意味這些個人熱愛美國勝于自己的國家。這只是在邪惡和善良的較量面前,他們選擇支持善良。
我們又一次領悟,什么是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什么是善的力量。
“珍珠港心態(tài)”再次爆發(fā)
連清川
紐約的象征再也不存在了,五角大樓永遠有了缺口。這就是9月11日的恐怖主義襲擊給美國社會造成的永遠的物質與精神上的傷疤。
要設想這樣的傷疤并不是太難。說是“珍珠港心態(tài)”,其實比珍珠港事態(tài)更加嚴重,或許從此以后“世貿心態(tài)”就會代替它。從南北戰(zhàn)爭以來,美國的本土就再也沒有受到過大規(guī)模的襲擊。珍珠港事件的發(fā)生,首先,時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大多數(shù)美國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了戰(zhàn)爭無法避免,兩國交戰(zhàn),難免損失;其次,畢竟珍珠港遠離美國本土,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是一個軍事城市,而不是一個平民城市;最后,發(fā)動襲擊的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軍事行動,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紐約不同,它只是一個商業(yè)城市、金融中心,世貿大廈成為襲擊對象,紐約成為珍珠港,那么美國的任何一個城市,任何一座大廈,都可能成為襲擊的對象。美國人歷來所最受重視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全面的挑戰(zhàn)。
這個事件對于美國人的心理、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是一個公眾決策型的國家,也就是說,民眾意見在國家政策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可以通過影響自己選區(qū)的議員來決定國家政策的變更與制定。在這樣一場涉及華盛頓、紐約、弗吉尼亞州等多個地點的范圍廣大的恐怖主義襲擊之后,原本就有些傾向于保守的美國人可能會更加地傾向于保守,也就是說,他們將會更多地傾向于迫使美國政府進行本土防御工作,而對國際上的事件減少干涉。
另外,美國是一個在政策上相當自我主義的國家。目前美國暫時鎖定的兇手是本·拉登、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和伊拉克。無論兇手是誰,美國的報復手段無疑將是大規(guī)模的和驚人的。
從襲擊的規(guī)模、程度、策劃的精心程度來觀察,這樣大規(guī)模的自殺性行動必須有一種精神力量的指引,通常是兩種——宗教精神和國家主義精神。因此,即使是本·拉登參與了這個行動,他必然也是同某一種政治力量相勾結的。可以想像,無論是哪一方力量策劃了這次行動,美國政府都將遷怒于阿拉伯世界,尤其是中東地區(qū)的阿拉伯國家。因此,在中東地區(qū),美國大規(guī)模軍事的干預是顯見的后果。素來以美國政策“預言家”著稱的《華盛頓郵報》接連發(fā)表了一系列以“戰(zhàn)爭”為標題的文章,另外一家報紙則聲稱“在灰塵之中將樹立起正義”。美國民眾的報復心態(tài)已經(jīng)暴露無遺。從外交上面來說,美國的整體外交策略還有待于觀察,但是與阿拉伯世界的交惡看來難以避免。
美國民眾的心態(tài)在此前還是相對寬容的,這取決于他們的基督教信仰?!靶艕弁钡幕浇逃栄允敲绹闹髁餍膽B(tài)。在以往美國參與的多次軍事行動中,無論外界如何評論,但在美國普通民眾的思想中,這仍然是“幫助受壓迫者”的一種正義行為。但是,死傷成千上萬人,對美國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變化是對美國人原先所秉持心態(tài)的一種嚴重打擊。在珍珠港之后,美國人全民投入了戰(zhàn)爭之中,那么這樣一次事件之后呢?
從生活方式上來說,美國在這場災難中的損失幾乎是無法估計的。最保守的估計,在物質上的損失也會以百億美元來計算。世界貿易大廈和五角大樓都是美國人心里的驕傲,能在其中工作也是一種驕傲。現(xiàn)在驕傲變成了殘缺,留在心里的傷疤是整整一代人都無法釋懷的。
在這樣一種廢墟上生存的心態(tài)當然完全不同于在現(xiàn)在驕傲之中生存的狀態(tài)。美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安全已經(jīng)不存在了,在公共機關中工作的人有理由擔心成為襲擊的對象,在大商場中購物的人也有理由擔心如此,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這完全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觀念,因為廢墟就在自己的面前。
美國的年輕一代是很難理解這樣一個針對他們的襲擊的。在他們的心里首先浮現(xiàn)的詞語可能是“悲慘”,接著就會是報復。美國成年人對這件事情的震驚和憤怒會在教育之中向下一代流傳。俄克拉荷馬的爆炸事件給他們造成的反思是:“我們應該如何告訴孩子們怎樣表達自己”,而世貿大廈的倒塌給了他們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想法:“我們應該如何告訴孩子們提防別人的傷害”。而后者給美國教育所造成的影響自然會更加深遠。人類的自衛(wèi)本能被激發(fā)出來之后的反應是可怕的、無法預測的。
無論怎樣,這樣一種劫持民航客機、打擊民用目標的恐怖主義行為,都是一種懦夫的、反人類的行為。然而,就是這樣一種非理智的瘋狂行為,將給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它的格局,投下一道巨大的、長久的陰影。美國人“珍珠港心態(tài)”的復活和再次爆發(fā),是一種災難。我們在向美國人表達我們的同情和哀悼時,期望他們能夠以一種平和與理性的心態(tài)渡過難關。
想起了一個人
——寫在“9·11”事件第7日
趙曉/(北京)
紐約“9·11”的巨響,震撼了我。過去7天,我一直處于驚愕之中。已有的文明準則在我心中已經(jīng)隨那巨響而轟然坍塌。
我不知道美國人是否會進行報復,如何進行報復??措娨暽闲〔际驳臉幼?,他決不會咽下這口氣,一定會率領美國報復的。所謂血債要用血來還,“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強大的美國豈能向恐怖分子低頭!
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可以說是再簡單不過,再熟悉不過。即使換了我們,也一定會這樣想的。
但是,我極其悲觀:這樣做是沒有出路的,或者說通向的是死亡之途。
本·拉登并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代表著另外一種生存方式。你可以批判它,但問題在于,它的確是一種存在,任何人均無法否定這一點;而且它是一種堅強的存在。
按照海德格爾等開創(chuàng)的存在主義哲學,上帝并不存在,存在才是一切,存在先于人類,先于文明,高于人類和文明,也高于一切。
不同存在之間的競爭如果是良性的、合作的,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拉登所代表的存在,其最大的危險就在于,它與地球上的主流存在之間如果無法建立起一種合作與良性的競爭關系的話,那么相互毀滅的威脅就會成為現(xiàn)實。
從現(xiàn)在的情況看,美國的報復必然招致更大的報復,人類的災難將因此連綿不絕,并隨著恐怖分子的技術手段變得越來越先進而日益損失慘重。而等到某一天恐怖分子手握核彈之際,也就是人類文明終結之時。
在這十字路口,我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當然就是圣雄·甘地,著名的“非暴力運動之父(The father of nonviolence)。
這個世界是個奇妙的世界。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都很相似、很平庸,但一些人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和行為,他們是真正的“地上的鹽”、“歷史的引擎”以及人中之杰,引領著人類文明前行。甘地就是這樣。當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都通過暴力革命、奮勇抗戰(zhàn),爭取民族獨立的時候,甘地卻高舉“非暴力”旗幟,并發(fā)起了一場奇怪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終居然取得了成功。當英國軍隊離開印度時,他們和印度人一起歡呼,那是不同于“叢林原則”的新興文明準則取得了歷史上第一個勝利(多年以后,中國有了鄧小平倡導的香港和平回歸的勝利)。
甘地讓我刻骨銘心的正是他的不同尋常的思想和行為。常人或以為很蠢,棄之如敝屣,實在是大智若愚。甘地反對暴力,在他看來,“暴力看似有益,但益處是暫時的,它的罪惡卻是永久的?!备实貞岩梢磺斜┝λ鶐淼乃^成功,他這樣告誡人們:“我不相信以暴力為捷徑取得的成功。我可以贊同和尊敬好的動機,但一旦用了暴力方法,哪怕是為了最崇高的事業(yè),我都堅決反對。經(jīng)驗告訴我,永久的幸??糠钦胬砗捅┝κ堑貌坏降??!?/p>
甘地的思想令我折服。譬如,甘地有這么一句話:“真理停駐在每個人心里。我們得在心里尋找它且受它指引。但無人有權強迫別人照他對真理的看法行事?!边@顯然比我們這樣認為美國可以用暴力讓他國接受其“真理”的人們走得更遠。
說了半天,到底什么是“非暴力”呢?在甘地看來,“非暴力”并非逆來順受,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與強權的斗爭,是以仁愛同情對待敵人,這樣無論什么樣的對手都將被打敗。非暴力的力量有多大,能夠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有一席之地嗎,會不會是羊入虎口?甘地打過這樣一個比方,非暴力像活動中的鐳,無論量多少,一旦介入社會的腫瘤就會不停息地發(fā)揮功效,直到使整個社會日新月異。
甘地曾經(jīng)有這樣一段話,對于我們今天的事情是那樣的富于啟發(fā),以致我無法不把它筆錄在此:“東西方的暴力往往是東西方文明的差異造成的,其實,非暴力不是要消滅對手而是要把對手變成朋友,因為人類從本質上是相似的,于己可行則人人可行?!?/p>
一代偉人,已謝世久矣。但是,人類將重新發(fā)現(xiàn)他。伊克納斯·伊斯沃蘭說:“我相信,未來的歷史學家會將本世紀看作甘地時代,而非原子時代?!备实刈约簞t表示,只要當非暴力成為億萬人生活的準則時,一個全新的時代就開始了。而渺小如我,亦執(zhí)著地相信,“戰(zhàn)爭在人類的心中萌生,那和平的抗爭也應在人類的心中構建(《聯(lián)合國教科文憲章》)?!?/p>
“9·11”第7日,讓我點起燭光,并吟誦前人感人肺腑的詩句:――
讓我用愛去消除仇恨
以理解回敬傷害
以忠誠解除懷疑
以光明照亮黑暗
以歡樂融解哀愁……
復仇之火抑或道義之劍?
韋弦/(北京)
十多天過去了,瓦礫堆中依舊埋葬著許多搐動的生靈,人們依然在噩夢的邊緣徘徊;十多天過去了,華盛頓已是運籌帷幄,箭在弦上;戰(zhàn)機已經(jīng)出發(fā),先遣部隊已經(jīng)進入,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
悲情之海與理性之光
此時的美國已是悲情之海。
但當我們重新檢索這十多天來的林林總總,不難看到,新生的布什政府并沒有被襲擊沖亂了陣腳,理智的美國人民也沒有被怒焰熏昏了頭腦。救災、防變、緝兇、備戰(zhàn),一項一項依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一片悲憤的氛圍下。
救災。生靈是最寶貴的。當災難發(fā)生時,如何將災情減輕到最低程度是最為緊要的。無數(shù)的消防人員義無返顧地沖進烈焰,無數(shù)的志愿者無怨無悔地伸出仁愛之手。事件發(fā)生幾小時后,美國政府就啟動了全國醫(yī)療緊急系統(tǒng),動員7000名志愿醫(yī)生、護士、藥劑師和其他醫(yī)療從業(yè)人員加入救災活動。18日,布什總統(tǒng)簽署法案,緊急撥款400億美元,用于國家恢復重建、救濟在襲擊事件中的遇難者家屬和初期事件調查的開支。當一個個生命從瓦礫中被救出時,歡呼聲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會響起。
防變。突降的災難容易引發(fā)局勢的混亂,局勢的混亂更易加重災情,并誘發(fā)新的災變。美國政府多管齊下,防止新一輪的變故。第一,安撫民心。美國總統(tǒng)布什多次發(fā)表電視講話,告之以政府的緊急措施,安定浮躁的民情,并親臨救災現(xiàn)場,鼓舞民氣。第二,加強保護措施,防止恐怖分子再次襲擊。布什下令動員5000多名空軍預備役部隊官兵和空軍國民警衛(wèi)部隊參與保護美國的領空、海港,協(xié)助當?shù)卣謴椭刃?。美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研究航空安全措施,其中包括加強機場的安全檢查、增加航班上的武裝值勤人員和防止乘客進入駕駛艙。第三,防止經(jīng)濟沖擊。美聯(lián)儲在事件當日決定撥出巨款,預防銀行擠提。17日,美聯(lián)儲又宣布今年以來第8次降息。1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批準財政部發(fā)行戰(zhàn)爭債券,以幫助紐約與華盛頓災后重建。第四,防止國內民族矛盾激化。事件發(fā)生后,美國阿拉伯裔人多次受到攻擊,布什總統(tǒng)就此多次表態(tài),希望不要破壞國內民族和解。
緝兇。誰是兇手,誰是幕后操縱者?這是面對慘烈的災難,人們的第一個問題。事件發(fā)生后,美國政府立即動用聯(lián)邦調查局(FBI)、司法部、海關、財政部和中央情報局(CIA)及其它間諜部門的一切資源,展開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調查行動。FBI很快投入相當于其人力1/4的7000多名偵探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與此同時,在國際范圍內,CIA也與各國情報部門緊密聯(lián)系,與各海外分部緊密配合,分析幾周前所截獲的所有情報,海外情報員也開始與當?shù)氐木€人頻繁接觸。CIA還開動了所有偵察衛(wèi)星,希望能找出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
備戰(zhàn)。面對洶涌的民情,面對慘烈的災難,美國政府迅速啟動戰(zhàn)爭機器。在戰(zhàn)爭輿論方面,美國政府很快就宣布襲擊行動是對美國的宣戰(zhàn),美國要以戰(zhàn)爭報復,并告誡美國人民要有忍耐力,要做好長期戰(zhàn)爭的準備。同時,將戰(zhàn)爭矛頭直指拉登國際恐怖集團。在軍事準備方面,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很快以98票對0票和420票對1票通過議案授權美國總統(tǒng)布什動用一切武力,放手對付策劃襲擊事件的恐怖分子。17日,布什召集國家最高安全官員開會,宣布組建一個“戰(zhàn)爭內閣”。在國際合作方面,美國政府積極尋求國際支持,特別是盟國的支持。18日開始,布什密集接待了來訪的法國總統(tǒng)、英國首相、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俄羅斯外長等大批外國政要。同時,布什派副國務卿向北約盟國通報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向恐怖主義開戰(zhàn)的計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還與一些被其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黑名單的國家進行接觸并尋求幫助。在兵力部署方面,15日,布什授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征召100萬后備軍人保家衛(wèi)國。19日,拉姆斯菲爾德簽署了開始軍事部署的命令,美國空軍將派遣包括B-52轟炸機、F-16戰(zhàn)斗機、預警飛機和加油機在內的100~130架飛機前往海灣地區(qū),羅斯福號航母已經(jīng)駛離弗吉尼亞州的港口前往海灣地區(qū),一度停泊在日本橫須賀的小鷹號航母特混艦隊也已啟程向印度洋進發(fā),美國在波斯灣和印度洋水域已有的兩個航母艦隊——企業(yè)號與文森號已經(jīng)整裝待命。同時,美國陸軍也將出兵海外。
高處之寒與邊緣之痛
災難從何而來,又將引向何處?
毫無疑問,恐怖分子是災難的元兇,但當美國政府把戰(zhàn)爭的矛頭對準恐怖分子的時候,連美國總統(tǒng)布什都說:“這場戰(zhàn)爭不像以前打擊伊拉克的戰(zhàn)爭,有明確的目標、快速的戰(zhàn)爭。這次我們的目標不一樣,沒有那么明確?!笨植乐髁x沒有祖國,四處流竄,四處為業(yè)。戰(zhàn)爭的目標不再是國家,新世紀的第一場戰(zhàn)爭將是一場沒有明確目標的戰(zhàn)爭。即使美國當前將目標暫時鎖定在阿富汗,但阿富汗這個數(shù)十年備受戰(zhàn)爭摧殘的國家,已是一貧如洗,重要的地面設施和重要的軍事目標也許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少。布什自己都說:“向空無一人、價值僅10美元的帳篷發(fā)射價值200萬美元的導彈有何意義?”為此,美國的戰(zhàn)略家們都在思考,美國如何能夠徹底消滅恐怖主義,如何能打贏這新世紀的第一場戰(zhàn)爭。
戰(zhàn)爭能最終消滅恐怖主義嗎?戰(zhàn)爭能起到什么作用?
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有其深刻的心理背景,當前恐怖主義所依托的社會心理圖景更為復雜和綿延??植乐髁x有其反人類、反人性、反文明、反文化的一面,具有不可饒恕性、不可姑息性。但恐怖主義的成因是十分錯綜的。有的植根于民族、宗教的狂熱情緒,痛恨現(xiàn)代文明、強烈排斥世俗文化。有的則根源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失衡性。冷戰(zhàn)后的世界,是個失衡的世界。戰(zhàn)略態(tài)勢的失衡導致社會心理的失衡。特別是美國挾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動輒武力解決國際問題的老大做派,在世界范圍內激起了廣泛的不滿。美國人恐怕想不到,麥當勞和美國大片所到之處,播撒的不僅僅是美國文化的種子,而破土更快的可能是仇恨的種子。
美國即將發(fā)動報復戰(zhàn)爭,此次襲擊事件的主謀者或許會束手就擒,兇殘如拉登者或許也會慘遭厄運,但或許會有更多比拉登還要殘忍的恐怖者旋踵間又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植乐髁x賴以依托的社會心理圖景不能根除,消滅恐怖主義恐怕也是一相情愿。
美國或許想趁這次報復戰(zhàn)爭的機會,泄一時之憤,揚大國之威。但一個國家要成為大國的條件,不僅僅是軍事、經(jīng)濟實力的強大,更重要的是要有道義的支撐和道德的形象。美國人也強調國家軟力量的重要性,而道義的力量恐怕是最具有終結意義的軟力量了。一位日本學者說:“美國只跟著華爾街股價的升降而忽喜忽憂。人們可能還記得,紐約道-瓊斯30種工業(yè)股票平均價格指數(shù)超過1萬美元的那一天,也正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軍隊開始空襲科索沃的那一天。美國的股市中有一半以上的資金都是個人金融資產(chǎn),在這個國家?guī)缀跛腥硕荚跒橘Y產(chǎn)的膨脹而興高采烈,好像在看西部劇似的,人們一邊喝著啤酒,一邊看電視中播放的空襲科索沃的情景。”世貿中心的雙子樓坍塌了,美國的道義形象能在這片廢墟上建立起來嗎?
沒有任何戰(zhàn)爭是美麗的,即將爆發(fā)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地將造成新的災難,洶涌的難民、破碎的家園將樹起人類新的災難之碑。基辛格警告美國人:“美國必須謹慎行事,不要把這項新政策表現(xiàn)成是西方同伊斯蘭兩種文明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p>
大國之變與世情之局
毫無疑問,美國自建國以來本土遭受的最大的一次襲擊事件將給美國帶來全方位的沖擊。等局勢平穩(wěn)、民心稍定后,美國國內必然會出現(xiàn)對冷戰(zhàn)后,特別是小布什上臺后實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大面積反省。美國是從此走向孤立主義還是走向更加強硬的現(xiàn)實主義,都將給未來的世界帶來深遠而深刻的影響。
冷戰(zhàn)后的世界是新的世界秩序建立的進程,也是大國關系裂變的過程。襲擊事件的發(fā)生必然給國際格局的轉型期帶來新的變數(shù),也將給大國關系帶來新的利益組合與分化調整。當年美國利用科索沃戰(zhàn)爭提出并推行了新干涉主義,已經(jīng)對冷戰(zhàn)后的國際格局產(chǎn)生了強烈沖擊。如今的襲擊事件同樣可能成為美國推行新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的口實。如果美國利用自身國家利益受到嚴重沖擊為理由,單方面實施大規(guī)模報復戰(zhàn)爭,其對現(xiàn)存國際關系準則與國際法理基礎的沖擊程度將較新干涉主義更大,影響也將更為深遠。當前,美國為報復戰(zhàn)爭已經(jīng)開始了全球的兵力部署和軍事連橫,舊的軍事同盟因此被激活、被強化,新的軍事同盟有可能隨時建立起來,因報復而戰(zhàn)爭、因戰(zhàn)爭而啟動的軍事部署將在很大范圍和很大程度上改變現(xiàn)有的國際和地區(qū)地緣政治、地緣經(jīng)濟格局,也將深刻改變著冷戰(zhàn)后的國際地緣戰(zhàn)略態(tài)勢。
另外,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冷戰(zhàn)以后日益呈現(xiàn)狂飆式前進的態(tài)勢,但今年以來反全球化風潮此起彼伏,對全球化進程的速度與方向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目前,世界經(jīng)濟依然悲情下滑,貿易保護主義也難免借勢而起,襲擊事件以及今后的報復戰(zhàn)爭是否將導致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中斷或者減速?多極化進程是否將會出現(xiàn)新的反復?
最后想提到的是,在當前變幻莫測的時局中,世人尤其應該睜大眼睛防止混水摸魚、順手牽羊的行為。據(jù)悉,19日,日本首相小泉宣布了支持美國行動的7項措施,其中至少3項涉及日本自衛(wèi)隊將在海外采取的軍事行動。20日,日本防衛(wèi)廳宣布,日本政府將派出一支大型“支援艦隊”參與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行動,其中包括一艘裝備有“宙斯盾”戰(zhàn)區(qū)雷達系統(tǒng)的驅逐艦。如果該項計劃得以實現(xiàn),這將是二戰(zhàn)以來日本政府“第一次”向海外戰(zhàn)區(qū)派出軍隊。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盡管遭到了國內在野黨的批評和抵制,小泉仍然提出了修改日本現(xiàn)行法律的問題。和平憲法一直是日本走向軍事大國的最后防線,不能向海外派兵也一直是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有力瓶頸,如果日本想趁亂局而掙脫束縛,那將是未來世界和平的又一隱患。
世事如棋,執(zhí)子者卻是人類自己。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是讓復仇之火熔斷道義之劍,還是讓道義之劍導引復仇之火,端賴人類自己的選擇。
阿富汗:災難的山國
如同許多山國一樣,這個國度里不乏勇士和軍刀,不乏抗擊的傳奇或神秘的力量。因為高山,也因為封閉且遼闊。
20年的歷史,直至向上追述200年的歷史,都在這個神秘山國講述一樣的主題:災難,讓人窒息的災難。時光在流逝,但災難的痕跡并不因此而消失,當外來的災難逐漸遠去,阿富汗這個山國的內傷才慢慢剝開,慢慢發(fā)作——直至今天。
英軍三度飲恨
1839年春,已控制了大半個印度的英殖民者出兵3萬,兵臨喀布爾城下,扶植起阿富汗傀儡政權。然而,在各地游擊隊襲擊下,殖民者惶惶不可終日。1841年冬,喀布爾爆發(fā)起義,英軍全軍覆沒。英國不甘失敗,增調援軍,重占喀布爾后燒殺搶掠,瘋狂報復,引發(fā)更加高漲的抗英斗爭。英軍唯恐再遭慘敗,在救出人質后,慌忙撤回印度,以后30多年未再北窺。
但1878年阿富汗與俄結盟,招致3.5萬英軍再度入侵。阿統(tǒng)治者在沙俄拒絕援助的情況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甘達馬克條約》。這時,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Σ紶柕娜嗣衿鹆x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1880年,英軍在邁萬德會戰(zhàn)中慘敗,被迫同意阿內政自主,次年全部撤出阿富汗。
一戰(zhàn)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俄國發(fā)生十月革命,阿改革派趁機宣布獨立,預備聯(lián)蘇抗英。1919年5月,英國侵略軍3.4萬人三路入侵,阿軍4萬人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并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shù)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直插塔爾城下,打亂了英軍部署。6月3日,雙方?;稹赡旰笥姓J阿富汗獨立。
蘇聯(lián)八年血洗
50年代,蘇聯(lián)支持阿富汗對巴基斯坦邊境領土的要求,一下子把阿富汗攬入懷中。勃列日涅夫上臺后,更加強了對阿富汗的滲透和控制:1973年扶植阿富汗前首相達烏德發(fā)動政變,推翻不甘受蘇聯(lián)擺布的查希爾國王;1978年讓克格勃策動親蘇軍人發(fā)動政變,把酣睡中的達烏德打得像個馬蜂窩。
拼湊出來的阿富汗革命委員會,匆忙同蘇聯(lián)簽訂了40多項經(jīng)濟協(xié)定。阿富汗的一切重要部門和軍隊連以上單位都置于蘇聯(lián)顧問和專家的嚴密控制之中,連國旗也改成與蘇聯(lián)相似的單一紅色??Σ紶柦值纼膳缘姆课蓍T窗都涂成了紅色,整個首都變成了一片“紅海洋”。這些做法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反感和憤怒,反政府武裝斗爭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全國許多省份。
1979年底,在幫助總統(tǒng)塔拉基誘捕總理阿明失算后,蘇共中央看到美國正困于伊朗人質危機而無暇他顧,決定出兵阿富汗,企圖由此直下印度洋,威脅中東產(chǎn)油區(qū)。于是在特種部隊將阿明滿門抄斬后的一周內,12.5萬蘇軍攜2000輛坦克、1000輛步兵戰(zhàn)車、3000輛裝甲輸送車、幾千門炮、數(shù)百架飛機攻陷阿富汗全境,同時扶植起卡爾邁勒政權。
早先被蘇聯(lián)顧問解除了武裝的阿富汗士兵,甚至赤手空拳的平民,紛紛組建游擊隊奮起抗爭。蘇軍大開殺戒,用機槍向2000多名請愿的喀布爾市民掃射,用凝固汽油彈轟炸大片的村莊,用推土機挖坑活埋游擊隊員,還施放毒氣和化學制劑。許多婦女兒童拒絕透露游擊隊的下落,也慘遭殺害。
阿富汗3000多個部族之間原本互不統(tǒng)屬,游擊隊開始時也只有3萬多人,許多人手里拿著短刀和石塊。但他們在斗爭中聯(lián)合起來,學會了化整為零、小股出擊等戰(zhàn)術,后來還擁有了反坦克火箭、高射炮和大口徑火炮,特別是美國提供的上千枚“毒刺”式導彈,從而使蘇軍無法發(fā)揮大兵團和機械化部隊的作用,處處被動挨打。
蘇聯(lián)在阿富汗這個泥潭里越陷越深:在聯(lián)合國,第三世界不結盟國家與之直接對立,耗費3.7億美元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被各國抵制;在國內,每天要擠出1500萬美元支持卡爾邁勒和后來的納吉布拉政府,每年的戰(zhàn)爭費用估計約為25到30億美元,直接經(jīng)濟損失約240到300億美元;在阿富汗,蘇軍士氣渙散,5萬官兵拋尸荒野,傷殘者也苦不堪言。
1988年春,蘇聯(lián)、阿富汗、美國、巴基斯坦四方簽署和平協(xié)議。此后,蘇聯(lián)開始撤軍,其間曾動用“逆火”式轟炸機,以抵制穆斯林游擊隊的廣泛出擊,直至1989年2月15日蘇聯(lián)最后一批裝甲車隊撤出。在此前后,它還給喀布爾政權留下了價值達10億美元的武器彈藥和軍用設施,試圖讓抵抗力量接受它的善后安排。當然,最后未果,反倒為之后阿富汗國內反抗勢力的演化提供了“彈藥基礎”。
今天,阿富汗再次陷入災難。它將受到多大災難,它還能承受多大災難?群山無言,但舉世關注。
一位美籍阿富汗人的公開信
親愛的蓋瑞和任何愿意讀到這封信的朋友們:
昨天,我已經(jīng)在電臺的廣播節(jié)目中聽到了很多談話,例如讓·歐文說:“‘把阿富汗炸回石器時代就意味著傷害無辜的平民,那些對這次暴行沒有任何責任的平民。但是,我們處在戰(zhàn)爭之中,我們必須面對這種并非出自本意的傷害?!彼麊?“我們還能怎么做?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嗎?”后來,我又在電視臺的專家論壇中聽到關于“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膽量做我們必須做的事”的討論。
我認真思考了這個事件,因為我來自阿富汗,雖然我在這里(美國)生活了35年,但我一直都在關注著那里發(fā)生著的一切。所以,我想和愿意傾聽的朋友們分享我的一點想法。
我是作為一個對塔利班和本·拉登感到憤恨的人來說這番話的。無疑,在我的心里,這些人要為發(fā)生在紐約的殘暴行徑負責,我熱切地期望這些惡魔得到懲罰。但是,塔利班和本·拉登不是阿富汗,他們更不是阿富汗政府。塔利班是一群瘋狂無知的精神病患者,從1997年起,他們奪取了阿富汗,把這個國家置于他們的蹂躪之中。而本·拉登,則是一個有著高明謀略的政治罪犯。當你想到塔利班時,想想納粹;當你想到本·拉登時,想想希特勒;當你想到阿富汗人民的時候,想想納粹集中營里的猶太人。
阿富汗人民不僅與暴行無關,他們本身是這些犯罪者的第一犧牲品。他們更愿意有人趕走塔利班,清除那些深藏在他們國家里的國際罪犯的巢穴。對此我可以保證。有些人說,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么阿富汗人不自己站起來推翻塔利班?這是因為,連年饑餓,長期戰(zhàn)亂的疲憊,家園的毀壞,他們已經(jīng)處在完全無能為力的境地之中。幾年前,聯(lián)合國估計,在沒有經(jīng)濟來源、沒有食品的阿富汗大約有50萬殘疾孤兒。在和前蘇聯(lián)的戰(zhàn)爭中,幾乎200萬阿富汗男人喪失了生命,留下了上百萬的寡婦。塔利班還一直在濫殺這些無辜的女人,把他們的一些反對者活埋在“萬人坑”中。阿富汗的河山仍遍布地雷,幾乎所有的農田都已被損毀殆盡。阿富汗人民曾試圖推翻塔利班,但他們至今沒能成功。
現(xiàn)在,我們回到“把阿富汗炸回到石器時代”這個提議,問題在于,它已經(jīng)被實施了,前蘇聯(lián)早就做到了這個。讓阿富汗痛苦?他們已經(jīng)在痛苦之中;夷平他們的房屋?已經(jīng)做了;讓他們的學校變成斷瓦碎礫?已經(jīng)做了;摧毀他們的醫(yī)院?已經(jīng)做了;毀壞他們的基礎組織?他們已經(jīng)沒有什么基礎組織了;斷絕他們的醫(yī)藥和健康設施……
太晚了,有人已經(jīng)把所有這些事都做了。新的轟炸只能在過去的碎片上再加一層。就算轟炸再一次實施,美國有可能制服塔利班嗎?不太可能。在今天的阿富汗,只有塔利班能吃上飯,只有他們能有辦法遷徙,能夠隱匿或躲藏(他們已經(jīng)這樣做了,我聽說)?;蛟S,炸彈將落在那些殘疾的孤兒身上,因為他們不可能逃避得太快,他們甚至沒有輪椅。飛機飛臨喀布爾,投下炸彈,不會是對做了可惡之事的罪犯的真正打擊,事實上,這只能是和塔利班一樣,對歷盡劫掠的人們實施再一次的劫掠。
那么,還有什么別的措施可以采???讓我現(xiàn)在來談談我真正的恐懼和擔心。
能夠接近本·拉登的唯一辦法是派出地面部隊進入那里,我相信當人們說有足夠的膽量去做需要做的一切的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在想著只要需要,就有膽量去殺足夠多的人。他們想著克服殺害無辜平民的道德障礙。但是,問題不在于你是否有膽量去殺人,而在于你是否有膽量去犧牲。
美國一定會在地面戰(zhàn)斗中遭遇犧牲,不僅僅因為一些美國人將在找到本·拉登的藏匿地的戰(zhàn)斗過程中喪生,比這個要大得多。任何地面部隊要進入阿富汗,必須通過巴基斯坦,他們會讓我們過去嗎?其它阿拉伯國家會袖手旁觀嗎?
你看得出來,我將把問題引向哪個方向——入侵將會挑起一場伊斯蘭和西方世界之間的全球性戰(zhàn)爭,這就是本·拉登的計劃,這實際上就是他想要的和他之所以要制造這個恐怖事件的目的。讀一讀他的講話和聲明,說的正是這些。當然,現(xiàn)在這個時候,“伊斯蘭”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有穆斯林人,有穆斯林國家,但沒有像“伊斯蘭”這樣的政治實體。本·拉登相信,如果他能夠啟動這場戰(zhàn)爭,他就能夠創(chuàng)建這個實體,并主導它的運轉。他真的相信伊斯蘭能夠打擊西方,這看起來也許荒謬可笑,但他認為,只要他能將世界引入伊斯蘭和西方的兩極對立,當西方在穆斯林的土地上開始復仇的屠殺,10億本來就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穆斯林就成了他的士兵,從本·拉登的角度來說這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他或許不會贏得勝利,最終西方或許能夠戰(zhàn)勝他——然而,無論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將如何被解釋,戰(zhàn)爭都將延續(xù)幾年,成百萬的人將死亡,不僅有他們的人,也有我們的人。誰有足夠的膽量做這事?本·拉登!別的還有誰?
我沒有什么解決辦法,但我相信苦難和貧窮是恐怖主義孳生的溫床。本·拉登和他的同伙想把我們誘入戰(zhàn)爭,以造就更多這樣的溫床,他們和他們的同類就可以繁茂地生長。我們不能夠讓他這么做!這就是我的淺見。
“9·11”新聞大戰(zhàn)
熊波/(北京)
9月11日清晨,一位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居民向一家電臺的節(jié)目打進熱線:一架低空飛行的飛機撞上了世貿中心!就在主持人還以為聽眾是在開玩笑的同時,他不知道,他的節(jié)目無意中成為了最早公開報道這次大爆炸的媒體,從而拉開美國歷史上一場最大災難的新聞大戰(zhàn)的序幕。
這個震撼人心的一幕,發(fā)生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全球傳媒最發(fā)達的地方,其后果可想而知!在人群密集的曼哈頓,許許多多受害人中就有記者,許許多多在家目擊的居民就是記者,更何況林立的全球著名的報館、電視臺、雜志社、電臺以及網(wǎng)絡媒體。在恐怖襲擊爆發(fā)的一瞬,仿佛是天職的召喚,無數(shù)的記者、媒體自覺地投入了一場規(guī)??涨暗男侣劥髴?zhàn),使“世紀大悲劇”的每一個細節(jié)在全世界的面前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幾乎就在當天,美國至少有160份報紙出版了號外;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對這場災難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不知有多少網(wǎng)站被十倍、幾十倍的流量所擁堵。
電視:競爭與合作
正如CNN的王牌主持人阿倫·布朗在9月11日所說:“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值得用一生來等候的時刻!”在當天十多個小時的直播中,阿倫·布朗迅速成為全球政要都非常熟悉的面孔,他不知疲倦地播報著一個又一個讓人震撼的新聞,理性而沉穩(wěn)地分析著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作為一個主持人,這一天他看了幾百遍的撞擊鏡頭、幾百遍的坍塌鏡頭,他回憶,當他閉上眼睛的時候,撞擊的慘烈總是在眼前揮之不去,以致難以入睡,從而不得不回到演播室工作。他不知疲倦地解說,似乎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美國人民:這個世界并沒有垮!
當阿倫·布朗14歲時目睹了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的鏡頭,他就開始等待這一天?,F(xiàn)在,這一刻終于來了。對于CNN來說,這更是特納離職之后面臨的第一次重大考驗。特納是CNN的靈魂,正是他第一次用電視直播的方式轉播海灣戰(zhàn)爭,從而使CNN名揚天下。隨后,CNN歸于媒體巨人時代華納門下,在前不久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并以后,特納就任更高的職務,離開了CNN。人們期待著CNN更為出色的表現(xiàn)。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默多克旗下的Fox News異軍突起,搶去了不少CNN的風頭,在這次事件直播中,F(xiàn)ox News更是一馬當先,對事件的反應快于CNN。同屬默多克旗下的香港鳳凰衛(wèi)視,此次轉播的是Fox News的報道,更在大陸地區(qū)贏得聲譽。
盡管電視競爭激烈,但是在當天中午,也就是撞擊發(fā)生3小時后,所有的電視媒體達成協(xié)議,在民族的悲劇面前,放棄門戶之爭,達成罕見的圖像共享協(xié)議。到下午3時,幾大電視網(wǎng),包括以娛樂為主的公司,全部開始直播,這些電視網(wǎng)除CNN、Fox News,還有維亞康姆旗下的CBS,詹寧斯的ABC News,迪斯尼旗下的ESPN等等。
雖說是聯(lián)合,但是競爭仍然存在。
比如一個讓很多人終生難忘的直播鏡頭:一個人從世貿中心的大樓上活生生地墜落下來——這是電視媒體之間爆發(fā)的最大的新聞倫理的爭論:“墜樓的鏡頭”該不該活生生地報道出來?CBS、Fox News 、CNN認為這是悲劇的一部分,新聞就是要將真實的情況報道出來;ABC等反對派認為,這種殘酷的鏡頭只會加重人們的心理負擔,負面作用太大,不宜報道。當然,爭論還在繼續(xù)。
周日,CNN的報道中獨家出現(xiàn)航拍鏡頭,我們央視周一的新聞聯(lián)播也采用了這個鏡頭,但是很快,CNN的反對者在《紐約時報》上揭發(fā),在紐約還不允許私人飛機飛行的管制時刻,CNN的記者上了海岸警衛(wèi)隊的飛機,來達到“一己之私利”,此做法不妥。 海岸警衛(wèi)隊的官員說,他以為CNN會將片子提供給所有的媒體,而CNN說,他們完全是在協(xié)議范圍之內行事。
或許是“大禮不辭小讓”,CNN以其“野心勃勃的新聞沖動”,在觀眾中創(chuàng)下了較平時收視率6~7倍的輝煌業(yè)績!
和收視率成反比的是廣告急劇下挫。從周二到周五,所有的電視都取消了預播的廣告,直到周六,一家電視網(wǎng)才試探性地播出了一點商業(yè)化的軟廣告。據(jù)估計,美國電視行業(yè)在事件之后,每天的廣告損失大約在4000萬~1億美元之間。在事件發(fā)生之后、可口可樂立刻通知其代理,迅速停下其所有廣告,因為,在這樣的氣氛下,任何張揚的商業(yè)活動都是不識時務的。
報紙:為美國人贏得了尊嚴
報紙同樣毫不遜色。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開篇就寫道,周二,他對十來歲的女兒說,他準備去以色列。“為什么你要去那?”女兒不樂意地問。因為紐約讓他痛苦。“我的國家是否明白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如果這次襲擊是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珍珠港事件,那么,這意味著后面的戰(zhàn)爭還將很長很長?!?/p>
在撞擊事件的第一時間8:45,《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編輯、攝影記者以及正在休假的員工都自覺地迅速趕到了編輯部。5個小時以后,中午1點過一點,20個版的最新新聞,包括16篇通訊、1篇社論、3篇專欄文章以及大量圖片的5萬份特刊運出印廠,迅速銷售一空。
當天晚上10:45,該報周三報紙的大樣出來,總共有74篇報道、2篇社論、10篇專欄文章以及大量的圖解和照片。同時,當天晚上還趕印了15萬份號外,和100萬份第二天的報紙一起送到了報攤和訂戶家中。一時洛陽紙貴,華盛頓的早晨,報亭里的報紙居然售罄。
《芝加哥論壇報》當天更是創(chuàng)記錄地印刷了45萬份號外免費發(fā)放。
《紐約時報》到周四的時候,它的零售發(fā)行從平日的45萬份猛增到130萬份,而平時每天的發(fā)行總量大約在120萬份左右。
離紐約“新聞源”最近的報刊是《華爾街日報》,這家報社位于世貿中心對面的國際金融中心,平時就處在世貿中心的陰影中。當天早晨,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時,一些早來的編輯記者還不知道怎么回事,成千上萬的文件從天上灑下來,從他們辦公的9層向上看,甚至還看不出是飛機撞進去了。接下來的是緊急疏散,編輯部主任鮑爾斯德格決定明天的報紙照出,臨時編輯部設在50公里以外的道瓊斯公司一處辦公地。
道瓊斯的這處辦公地,可以容納1500名雇員。這里的技術主管立刻預定了100臺計算機,建立起一個微型的出版平臺。報紙?zhí)幵诩~約的印刷廠已經(jīng)指望不上,好在《華爾街日報》在全國有17個印點,正常出報應該能夠基本保證。
在《華爾街日報》“逃難”的過程中,《紐約時報》還捕捉到了其中的一段曲折故事:最后幾個離開的員工跑到哈德遜河渡口的時候,他們的主編鮑爾斯德格先生已經(jīng)不見蹤影,而昔日熟悉的世貿中心,已經(jīng)化作籠罩紐約的灰燼,身處其中的鮑爾斯德格,一定兇多吉少。幾個人以為從此他們將失去他們的主編,頓時淚下。此時的鮑爾斯德格的確身處險境,他在離開編輯部以后,向河邊疏散,就在此時,第一座大樓開始坍塌,作為歷史性的一刻,任何一個新聞人都會停下來觀察,鮑爾斯德格也不例外。他事后說,他仿佛處在維蘇威火山噴發(fā)時的龐貝城。而此時,通往新編輯部的道路已經(jīng)不通,沒辦法,鮑爾斯德格只好先回到家中,再做安排。
當他在家向另外一個同事打電話時,電話中傳來的都是驚訝以及劫后余生的感慨。幾個同事都在這位同事的公寓中,鮑爾斯德格也迅速趕過去。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普通民宅里,幾個編輯一致決定:明天的報紙采用通欄大標題——在這份享譽世界的報紙的歷史上,這還只是第三次,第一次是珍珠港事件,第二次是波斯灣戰(zhàn)爭。
在第二天的社論中,《華爾街日報》盛贊美國人特別是紐約人經(jīng)受了考驗,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沒有恐慌,而是顯示了冷靜和勇氣,顯示了民主的文明行為和堅韌,“被視為無可管制的紐約在最為嚴重的壓力下自己管制自己”。
這天,《華爾街日報》的發(fā)行量達到了170萬份!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也指出,《華爾街日報》為美國人贏得了尊嚴。文章原文引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一個小時的恐怖活動改變了所有的一切?!?/p>
“雖然和世貿中心、五角大樓相隔千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在周二開始停課了, 舊金山關閉了金門大橋以及所有中小學,全美棒球比賽被取消; 拉斯維加斯最北端的高樓被關閉,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也關閉了,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康奈爾停下了他的演講,因為,恐怖與暴力向校園襲來的時候,他的學生要出去將暴力抵御于門外!”
網(wǎng)絡:發(fā)揮重要作用
此外,《時代》雜志宣布發(fā)行800萬份專輯;《新聞周刊》雜志也宣布發(fā)行200萬份。甚至一些家庭類的月刊,已經(jīng)將提前付印的11月份的刊物撤回,重新編排新的內容。
作為新興媒體的互聯(lián)網(wǎng),在這次新聞報道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許多網(wǎng)站的訪問量都十倍、幾十倍地增長。在撞樓發(fā)生后不久,遠在舊金山的一家討論技術的網(wǎng)站,頓時充滿了各種新聞照片和報道,有人在這家網(wǎng)站中率先貼出尋人啟事,他的父親當時正在世貿中心附近。到了下午,他又發(fā)了個帖子,他已經(jīng)和父親聯(lián)系上了,一切都OK!眾網(wǎng)友釋然。
一位網(wǎng)絡媒體專家說,在這樣重大的事件面前,受眾不僅需要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更需要相互之間的交流。在民族大悲劇中,網(wǎng)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幅幅個人史。
“我像一個球一樣蜷伏在床上,大聲罵著那些喪心病狂的人,我不斷地懷疑:這個世上還有好人嗎?”這是加州一名30歲的人的帖子,他最后說:“也許在某處這個世界還是有好人的?!?/p>
“今天是我40歲的生日,”一個網(wǎng)友寫道,“每到這天的5點,我在紐約最好的朋友都會打電話將我叫醒,祝福我生日快樂。今天的此時,電話仍然響起,我微笑地拿起電話,是他的妹妹從倫敦打來,哭著說,他的哥哥已經(jīng)不在了……”
網(wǎng)絡在紐約的電話最困難的時候,也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便利的交流方式。一位34歲的網(wǎng)絡工程師創(chuàng)立了一個網(wǎng)站,可以供紐約人在上面發(fā)帖子,報平安;以免他們外地的親人因打不通電話而掛念。
廣播電臺在事發(fā)當天,成為很多駕車在外的人的新聞來源,許許多多旅游者紛紛圍在一臺小小的收音機旁,關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特別是在紐約,大多數(shù)電視臺在世貿中心上面架設了轉播天線,當大樓倒塌以后,就再也收不到信號; 帝國大廈上的電視轉播天線只能滿足少數(shù)人的收看,所以,在當時身處其中的紐約人對事態(tài)的細節(jié),可能還不如遠在千里之外的亞洲了解得多; 好在帝國大廈上面的廣播天線,卻可以將最新消息傳到每一個家庭。
在當天,很多新聞研究者抱著冷靜的心態(tài),做了很多珍貴的記錄,一位叫格絲勒的女士,從開始撞擊一直堅持到上午11時,以每分鐘為單位,記錄下各個電視網(wǎng)對事態(tài)報道的進展。
一位邁阿密的學者,收集了69份周三的報紙進行研究,其中美國報紙53份,加拿大的報紙2份,1份英國報紙,13份世界其它報紙。他統(tǒng)計,各報標題使用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恐怖” (Terror),僅頭版標題中就不少于200次,國外的報紙從瑞典到巴西,莫不如此。接下來是:“襲擊”(Attacked)、“難以想像”(Unthinkable)、“暴行”(Outrage)。
這位學者對各大報還進行了點評:比如不少大報,也是國內很多報紙用的一幅照片:一群人慌張地迎著攝影記者跑過來,背景是冒著煙的世貿中心,他說這張片子似乎模仿了好萊塢的大片《哥斯拉》。
他還介紹:《今日美國報》當天大樣的標題用了《美國遭到圍攻》(U.S. under siege),但編輯感覺這個標題中的字母“g”比別的字母多出來一條腿,似乎對標題之下的大幅圖片造成擠壓,于是重擬標題《美國遭到襲擊》(U.S. under attack),8個版面編輯研究到付印截止時間10:05,最后敲定為Acts of War,果然再沒有往下伸腿的字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