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星移秋復春,地球上生活的人類進入了二十一世紀。2001年,依黃帝紀年即道歷,當四六九八年。人類已經(jīng)有了至少幾百萬年的歷史,進入個尋常的年份,并沒有特別的意義可以討論。然而,按照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共同設定,今年是進入新千年中第一個世紀的開端。在這一時刻,人們都要想一想,進入新的世紀,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自己應當如何應對新的情況,在當下已經(jīng)邁入的百年中,自己,以及自己所奉獻的事業(yè),能有哪些作為。還在上一世紀末,實際上人們已經(jīng)在討論如何進入新千年和新世紀的問題。本刊也曾就此發(fā)表過自己的意見。我們當時以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道教文化在新千年中的地位的作用,認為它在新千年中會大有用武之地。當已經(jīng)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們仍然認為,新的千年,新的世紀,是道教與道教文化發(fā)展的新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深深地感受,作為向道之士和有志于在新的歷史時代繼續(xù)研究和弘揚道教文化的人士,身上責任重大。
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期,也因此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十分迅猛、成效極其顯著的百年。二十世紀中,科學技術已經(jīng)有了過去的幾百萬年從未出現(xiàn)過的成就。本世紀一開始,挾上世紀的余勢,科學技術會有更加蓬勃的進步,肯定會出現(xiàn)許多現(xiàn)在的人們無法預料的成就。然而,正像有識之士所憂心忡忡地展望的那樣,二十一世紀不可能是一個沒有問題的世紀。在新的百年中,目前世界上的許多矛盾和沖突都將繼續(xù)存在,像環(huán)境污染、貧富分化、性病蔓延、毒品害群等都有無法迅速消除。更突出的是,隨著物質財富的日益豐富,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和占有欲極大地膨脹起來。整個世界似乎已成了完全物化的空間,人們素來視作最高價值的精神追求被壓縮到了最低的限度,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也純然物化或物欲化。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本意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發(fā)展,其中包括精神和人格的增長,卻不想成了壓抑自己的自由發(fā)展尤其是精神自由發(fā)展的桎梏。這種情況在上一世紀已十分突出,在新的百年中恐怕會愈演愈烈。由此,新世紀的人們會有更多的思想困惑,會有更迫切的精神渴求。古老的道教文化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匯聚著中華民族先輩們文化和精神創(chuàng)造中的精粹。她可以為新世紀中人們的精神饑渴提供資糧和瓊漿。而隨著新世紀人們的文化自覺,對道教和道教文化的追尋會更加廣泛,更加有緊迫感。因此,對道教文化在新世紀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用不著加以懷疑。面臨新世紀的曙光,倒有必要想一想,如何應對變化了的條件,將弘揚道教文化的工作做得更好,收到切實的成效。
我們認為,應當將“向上提升、向下扎根”作為道教文化發(fā)展應對新世紀的重要方針。
向上提升,就是要在新世紀中提高道教文化本身的素質,回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體現(xiàn)時代的新精神。道教認為大道永恒存在,但是,對道的學習、體悟和實踐卻不可固步自封,永遠停滯在一個水平上。當年老子寫五千言時感慨“知我者稀”,但在今天,道教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獨特的一支,流傳海內外,澤被億萬人。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在于其中包含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存智慧,對人生和宇宙奧秘的深刻揭示,同時,也因為歷代祖師和高道根據(jù)自己的體悟,加入了在不同時期學道、修道和弘道的經(jīng)驗結晶,使得深妙的哲理化為切合時代要求具體可捉摸可踐 行的生動道理。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追求,不斷提高境界,是道教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然而,在二十世紀中,由于歷史的原因,道教卻曾受到種種挫折,由是在教理教義的闡發(fā)上,在文化素質的提高發(fā)展上,都顯得滯后。直到世紀之末,才重現(xiàn)發(fā)展的黃金時代。這樣,上一世紀道教文化發(fā)展滯后的課要在本世紀補上;上一世紀教理教義發(fā)展中提出或沒有來得及提出的一系列課題,要本世紀的道教來回答。新的世紀,會有新的問題。古老的道教文化要在新世紀中出新,必須主動地去研究去回答這些問題,貢獻新的理論結論,升到新的境界。這樣才能在新世紀中開出更為美麗的精神花朵?!兑状髠鳌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痹谘杏懞吞岣叩澜涛幕刭|上,我們尤其要有這種強健不息的精神。對于信道、修道的人士來說,向上提升,也意味著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進入一個又一個更高的境界,并且以自己切身的體悟來豐富道教文化。
向下扎根,就是要讓道教文化切于百姓的日用,讓它走進民眾的生活,向他們提供生活的智慧,奉獻上他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這就要將深奧而古老的道教文化的精髓化為民眾都能理解、都能享用、都能踐行的成分。這里,當然要求對道教經(jīng)典和文化成就作現(xiàn)代詮釋。但還不僅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將傳統(tǒng)與當代完美地結合起來,用傳統(tǒng)的文化和生活智慧來解決當代生活中的問題,并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互動中,豐富道教文化。提出這樣的任務,并不意味著站在民眾之上生活之外將某種精神產品強行灌輸給民眾?!兜赖陆?jīng)》上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贝蟮罒o所不在,本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不過百姓日用而不知,許多人因此白白地浪費了身邊的文化資源。我們要求道教文化向下扎根,在某種意義上說,只不過提醒大家去發(fā)現(xiàn)、去踐行固有的生活法則,用前人積累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的產品,去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工作,比起向上提升來,恐怕更加大量,也更加艱巨。做好這一件事,是道內外一切有志于弘揚道教文化的人們的共同職責。
向上提升,向下扎根,是我們對道教文化在新世紀中發(fā)展的期望,而自先,是對本刊的自勉。本刊愿意為此竭盡綿力,為道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通俗化、當代化、生活化,提供討論和交流的園地。我們真誠地希望作者諸君和讀者諸君與我們一起,在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精心澆灌,使道教文化之花開得更加繁榮茂盛。
(轉載自臺灣《三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