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康
潛艇水下失事原因分析
潛艇海上失事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潛艇發(fā)生事故——艇體損傷、破裂;二是艇體完好,僅是在水下喪失機動能力。對于潛艇失事的危險,前者比后者更嚴重,因為,若僅是機動能力喪失,但艇體完好,潛艇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向外界發(fā)出求救信號,等待外援救助,救生潛艇或其他救生手段的正常運用都能使艇員脫離危險。而艇體損傷,甚至破裂、變形,就使?jié)撏幍那闆r十分危急、復雜,比如可能造成艇內(nèi)充水、毒氣泄漏、救生出口變形無法啟用,以及空氣再生和凈化裝置不能正常工作等。這次“庫爾斯克”號潛艇的失事就屬于這種情況,其艇體顯然碰撞后已嚴重變形,使英國LR-5微型潛艇和挪威的潛水鐘都無法與救生艙對接,以致無法及時救援。
艇員生存的關(guān)鍵是空氣
潛艇在水下賴以生存的是空氣。潛艇一旦下潛,要通過啟動艇內(nèi)的空調(diào)裝置、空氣再生裝置和空氣凈化裝置向艇內(nèi)提供新鮮空氣。其中空調(diào)裝置使艇內(nèi)空氣的溫度、濕度維持在艇員能舒適生活以及達到儀器儀表正常工作所需的要求??諝庠偕b置和凈化裝置一般由再生風機、制氧裝置、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等設備組成,潛艇制氧的方式很多,有再生藥板制氧、液態(tài)氧制氧、電解水制氧等,這些方式中只有電解水制氧可維持長時間制氧,所以核潛艇通常使用這種方式制氧,“庫爾斯克”號潛艇應是使用這種方式為主,但其整個艇體已嚴重變形,其供氧功能能否正常工作就難說了,它很可能成為“庫爾斯克”號核潛艇118名艇員致死的重要原因。
當今援潛的主要裝備
潛艇出事后,事故嚴重則艇員必須撤離潛艇,艇員離艇可以利用艇上的逃生設備自救脫險,也可由援潛救生力量營救脫險。目前世界上較先進的援潛救生裝備主要是專用的深潛救生艇(微型潛艇)和救生鐘。
救生艇是一種總重量僅30余噸的微型潛艇,但其耐壓固殼可承受數(shù)百米甚至千余米深度海水的壓力,艇體下部設有裙罩,救生艇下口蓋與失事艇升降口上蓋對接后,每次約可營救25人左右。救生鐘是個耐壓圓筒體,分上下兩艙室,底部開口與失事艇對接,每次可營救6~7人,它本身無動力設備,由起吊設備進行吊放和回收。
失事潛艇救援是一項復雜的課題
援救失事潛艇是海上救援中一項最為艱巨、復雜的工程,這是因為水下的環(huán)境條件復雜,對潛艇失事不易及時判明事故原因和損傷部位,對失事艇的艇內(nèi)情況不易把握清楚等,加上艇內(nèi)人員在水下的承受能力有限,因而救援時限十分緊迫,這些都給海上援救帶來很大的難度。一般說來,失事潛艇在水下越深,救援的難度越大。這次“庫爾斯克”號潛艇的位置在水下100余米,已屬高難度的援潛水深。世界上第一艘失事潛艇艇員成功脫險是在1851年,德國“火焰”號潛艇試航失事,沉沒水深僅水下18米,艇員打開海水閥往艇內(nèi)注水,在艇內(nèi)外壓力平衡時,打開艙蓋,逃出艇外獲救,被歐洲各國海軍認為是成功之舉,該艇1887年被打撈上來,陳列在柏林海事博物館內(nèi)?!?/p>
(原載《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