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新等
漢中平原,南通巴蜀、湖廣,北扼秦嶺、潼關,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還留有三國交兵的遺跡;楚漢逐鹿,劉邦、張良的飲馬池、點將臺。根據(jù)國家建設大三線的戰(zhàn)略部署,航空工業(yè)在建設貴州航空工業(yè)基地的同時,從1964年開始了漢中基地的規(guī)劃、勘探、籌建。三機部決定,漢中基地以西安飛機廠為主包建。西安飛機廠副廠長劉亞欣,這個從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走出來的老戰(zhàn)士,到航空工業(yè)戰(zhàn)線工作多年,一直南征北戰(zhàn),踏荒建廠,北京航空修理廠工地,甘肅張掖戈壁上新廠籌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969年8月,他接到指令,放下主管的基建工作,立即上路。接著,沈陽、南昌、成都、西安航空工廠的干部、職工,從四面八方匯集漢水之濱,擺開綿延幾百公里的幾十個新戰(zhàn)場。
開山鋪路,打井架橋,風餐露宿,進深山扎大營。在莽莽山野平川,紅旗招展,男女老少,人頭攢動。漢中飛機部件廠于1971年2月破土,經過軍民一萬多人一年多團結奮戰(zhàn),到1972年底已鋪開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18公里鐵路專用線已通車。但由于盲目定點,倉促上馬,廠址坐落在古老的滑坡群地帶。發(fā)生滑坡時,泥石流推倒廠墻,洪水涌向廠區(qū)。情況危急,不治滑坡,就要前功盡棄。經過一年多調查、試驗、論證,1974年5月14日,幾千名建設者奔赴治滑現(xiàn)場,戰(zhàn)晴天,搶雨天,挑燈夜戰(zhàn)。夏秋大雨季節(jié),山洪涌來,幾千人的搶險隊伍,擺開長蛇陣,沐雨櫛風,在泥水中翻滾。漢中航空工業(yè)基地、工廠各級干部吃住在工地。1974年底,治滑保廠的會戰(zhàn)告捷。
1969年11月,經毛主席批準,將原計劃漢中殲擊機基地,改建為大型運輸機基地,采用與西安飛機廠“兩家抬”的辦法,研制運八中型運輸機。
從1969年初開始,西安飛機廠就已展開運飛機的研制。工廠與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等單位的570多名設計人員,夜以繼日,用了兩年零4個月,于1972年2月,發(fā)出全套圖紙、技術條件和計算報告。隨之,展開零件制造和裝配,1974年12月10日,第一架運八飛機完成總裝;1974年12月25日,李精銳機組駕機首飛成功,歷時26分,飛行高度6000米,各系統(tǒng)工作正常。
1972年,運八飛機轉向漢中基地陜西飛機廠研制生產。此前,該基地已進行了運八起落架的試制。從1975年漢中出飛機的總目標出發(fā),漢中基地和西安飛機廠大力協(xié)同,按照漢中試制進度要求,梯次展開。從1973年12月開始到1976年3月,動用1000多人次、111節(jié)火車車皮、56輛汽車,將西安飛機廠設計的圖紙資料、生產制造的飛機部件和工藝裝備、器材,約幾千噸,安全轉運到漢中陜西飛機廠,勝利完成八轉廠生產的任務。
在西安飛機廠的全面支持下,漢中基地陜西飛機廠邊基建,邊研制。夏天頂烈日,冬天在不避風的大廠房堅持工作,終于在1975年12月20日,使運八飛機在漢中平原升空。1976年9月25日,運八飛機通過靜力試驗,1980年2月,被正式批準設計定型。
運八飛機是一種軍民兩用型的運輸機,裝有4臺渦槳六發(fā)動機,機艙總容積1233立方米,可載散裝貨物20噸,或集中貨物16噸;或空運武裝士兵96名,或運送重傷員60名、輕傷員20名、隨機醫(yī)務人員3名;或裝運兩輛解放牌卡車。
運八飛機具有空運距離長、速度快、油耗低的特點。1984年6月30日,兩架滿載的運八飛機從成都起飛,首飛拉薩成功,顯示了運八適應高原惡劣氣候的能力。1985年5月,由許國存駕駛,運八進行關閉一臺發(fā)動機起降成功,證明飛機在任何一臺發(fā)動機不工作的情況下,可正常起飛著陸,標志著我國在大噸位、多發(fā)動機飛機的單發(fā)停車試飛上,取得了突破。
運八飛機的使用開發(fā)很有潛力,先后成功改裝為海上巡邏機、“黑鷹”直升機載機和民用型多種用途飛機。海上巡邏機主要改裝了雷達導航和通訊設備,加裝了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紅外搜潛儀、聲納浮標等,可對海上或水下目標進行搜索、偵察、拍攝,并可用于海上救援。該型飛機于1985年9月通過技術鑒定并投入使用后,每次出海都完成了任務。1988年3月到6月,運八在高溫情況下,首航西沙、中沙、南沙群島5架次,累計航程17000余公里,取回了大量珍貴資料、圖片。
“黑鷹”直升機載機于1985年12月投入使用,成功地將“黑鷹”直升機快速運抵西藏,為及時搶救墨脫地區(qū)被雪災圍困的軍民做出了貢獻。以徐培麟任總設計師,陜西飛機廠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等合作,運八其他改型工作,如全氣密艙、無人機母機、運八D型等,都已研制成功。氣密型飛機已于1992年設計定型。
在漢中莽莽古戰(zhàn)場上,一架架運八飛機騰空而起,飛向祖國四面八方,銷往國外,這是航空工業(yè)的重大成就,也是祖國人民的一份光榮。不言而喻,在那個非常時期投入生產建設的漢中航空基地,必然留下很多遺憾,以致今天幾萬名職工,還在進行艱苦卓絕的苦斗,像他們前輩大三線建設者們那樣,奉獻新一代人的青春、熱血和才智。
撰文:周日新、孟赤兵、李周書、歸永嘉責任編輯:肖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