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
每次在大學飯?zhí)门龅綇埥淌冢伎鄲廊f分地向我傾訴一個他怎樣也推不動的青年人。
張教授是個天下第一好人,雖事不關(guān)己,但是他總是為親友的子弟勞心。
第一次認識張教授,是因為他有個朋友的兒子,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門,用各種理由不上學。張教授不但為他們安排心理輔導,還親自督促,讓我們及早安排會面日期。
我們約好了家人早上十時見面。
十時整,家人都來了,就是不見了青年,理由是太早了,他還沒有睡夠。
好在有張教授,我們把他從課堂內(nèi)找了出來.結(jié)果是他在電話上又哄又勸,最后還親自駕車到青年家中,把他接過來。
但是來得一次,來不了兩次。張教授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不斷為這青年打氣,為他找學校、為他找工作、為他找輔導。青年人冷眼看著這位長者為他忙得團團轉(zhuǎn),高興時也會哄他一下,答應(yīng)以后一定努力做人。不高興時,連招呼也不打,怨他好管閑事。
張教授氣得發(fā)誓從此不再理會青年人,但是才一轉(zhuǎn)身,又忍不住插手。
回不了母體
這些離不了家的青年,在香港實在不少。他們很多都是聰明萬分,而且十分完美主義,就是沒有能力適應(yīng)外面的世界,一遇上挫折,就逃回家來。
在家躲藏愈久,愈難出去,愈來愈覺得外面的陽光刺目、外面的沙塵滾滾、外面的交通擠塞、外面的人事復(fù)雜。
外面,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而家中,只要游戲機在手,大棉被在床上,晝夜顛倒,便是一個不受騷擾的靜所。
這個靜所,其實對任何人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我每次放長假,都喜歡把自己鎖在家中,六親不理,玩游戲機玩到眼睛發(fā)酸,睡覺睡到天荒地老,然后張開眼來,享受那什么地方也不去,那所有真理都包容在羽絨被內(nèi)的沉醉。
這種懶慵得毫無所求的舒服,我相信就是吸大煙的感覺。也許,我們當初在母體內(nèi)浮沉時,就是這般舒服的感覺把我們包容。
回不了母體,起碼可以把自己包裹在床中。
問題是,這種感覺一旦成為依賴,就會變成萬丈深淵,難以解脫,舒服的房間很快就變成牢獄。
遇上這種情形,一般的輔導都很難產(chǎn)生作用,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愿意見任何人。
這時候,家人的影響力最大,偏偏父母在這時候,總是應(yīng)該強硬時不能強硬,不須強硬時卻又強硬得無理。陰差陽錯,結(jié)果泥足愈陷愈深。張教授再有決心,都無濟于事。
母女的對話
有一位母親,好不容易才把孩子趕回學校上課,但是孩子一有休息時間,便趕回家來,吃午飯、喝茶,不住往家里轉(zhuǎn),母親知道再這樣下去,女兒是沒有辦法投入學校生活的。
下列是二人的對話:
女兒:我不是不想加入同學的陣線,但是自從我生病在家了這一年,同學們都升了班,我又不想讓她們知道我的問題……
母親:你這全部是借口,學校飯?zhí)檬裁礀|西都可以買到,不喜歡的話甚至可以到附近商場買,要吃什么有什么,你為什么一定要回家吃午飯?你為什么一定要纏著我?你再這樣下去,我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你知道不知道……
女兒:我不是要纏你,你不能一概而論……
母親:還說沒有纏我?我稍微外出,就電話響不停:媽媽你在哪里?怎樣不理我?不單你如此,你的老爸也是一樣,我想約幾個朋友聚聚,他就坐立不安,唉氣嘆氣。你們這些人就是想把我困死……
從這一段話可見,母親本來想處理女兒不斷回家的問題,但是二人愈扯愈遠,到最后,變成一種發(fā)泄,怨氣甚至牽涉到夫婦關(guān)系,就是沒有解決本來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有經(jīng)驗的父母都應(yīng)該知道,孩子天天長大,會給家人帶來不同的問題。要協(xié)助孩子長大,明智的父母就會思量對策,因為光是用口談是不夠的,有時愈談愈糾纏不清。
孩子的心魔
要協(xié)助這些“癡家”的孩子出門,父母二人無論有多大分歧,都要面對面坐下,冷靜地探討 “軍情”。
這孩子為什么不肯出門?這孩子在家最依賴的是誰?這孩子最怕面對的是什么?誰最有能力拉他一把?
離不開家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心魔”,父母必須合力把這心魔找出來,一同對抗。孩子愿意改變當然最好,孩子不愿意改變時,父母也要聯(lián)手捉魔,不然孩子將永遠囚在家里。
我自己處理這種個案時,第一步就是要父母聯(lián)手,了解孩子這個情況的前因后果,有多少是家外的壓力所致,有多少是家中關(guān)系的延續(xù)。
如果是單親,也要明白父母的離異,與孩子的情況可能有關(guān)連。或者其他家人的參與,影響何在?即使成了冤家、分了手的夫妻,仍然有責任做父母。
要冷靜地探討這些問題,父母必須有大將之風,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場十分難打的仗。
第二步,就是策劃兵法。
長期不出門的孩子,一般都是精力不足,愈睡愈沒有精力,因此這時候要他上學或工作,只是空談。首先要讓他有體力勞動,每天出門跑步半小時,比千言萬語更有效。
先讓孩子出門,讓孩子恢復(fù)精力,讓孩子慢慢建立外面的世界,每一步都需要有一定的策略,而且因人而異。絕對不只是單靠與孩子“溝通”這么簡單。
孩子生來就是依戀父母的,沒有足夠推動,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出家門的。
而這些落在后面的孩子,往往都會抱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