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隆
激昂少年
鄭成功,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河內浦。
鄭成功七歲時由母親田川氏帶領回到福建泉州安平鎮(zhèn)。其父鄭芝龍原為福建一帶的富商,后來又成為當地的最高軍事長官。鄭芝龍對鄭成功喜愛備至,專門請來私塾先生教授鄭成功。
鄭成功天資聰慧,詩文禮法過目不忘。鄭成功的叔叔鄭芝虎文武雙全,十分看中鄭成功,便開始傳授鄭成功武藝。
于是,鄭成功一面讀書,一面刻苦習武。他讀過許多史書,非常崇拜歷史上聞雞起舞、北伐復國的祖逖,并視為榜樣,勤奮習武。一天拂曉,突然刮起強勁的東北風,團團烏云,仿佛千軍萬馬疾馳而來。傾刻間,星光掩沒,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而少年鄭成功,依然準時起床奔向臥牛山頂,在無尾塔下,舞動利劍。雨中,劍光忽明忽暗。鄭藝虎急忙從家里帶著雨具,跑到山頂心疼地說:“今天就別練了吧!”“不!”鄭成功堅定地說,“您不是說,寶劍鋒從磨礪來,雛鷹翱翔經風雨嘛!我不怕?!闭f完,繼續(xù)冒雨練習,直到按計劃練完全套基本功才下山回家。
由于鄭成功既刻苦讀書,又勤奮練武。鎮(zhèn)里的百姓都贊他是個文武兼?zhèn)涞纳倌?。他在十五歲時,去泉州府考試,考中了“稟生”。
鄭成功二十一歲那年,隨父親入太學學習,成為國子監(jiān)生員。
當時,清兵大舉南侵,崇禎政權滅亡,弘光小朝廷龜縮在南京茍延殘喘。鄭成功眼見朝廷腐敗無能,荒淫無恥;也聽到了許多忠義之士,如史可法為國捐軀的可歌可泣的事跡。這一切都極大地激發(fā)了他苦練武功,為國獻身的熱情。他回到安平鎮(zhèn)后,為了增加力量,先練舉石鎖,后來竟舉起了石獅。石獅重三百斤,他天天早晨練舉石獅三次,每次舉七下。他認為,增強力氣是練武術的基礎,他一直堅持舉石獅,練成了一個聞名的大力士。當時安平鎮(zhèn)有許多練武的青年,都慕名同他比試。一次,幾個彪形大漢來找鄭成功,人們聚集在比武場上圍觀,熱鬧非凡。雙方協(xié)議,先比舉石獅,然后比技擊。幾個彪形大漢很勉強地將石獅子搬了起來,放下時早已滿臉通紅。輪到鄭成功時,只見他從容地伸了伸腰,然后屈身抓起石獅,敏捷地向上一甩,輕松舉過頭頂,然后繞場三圈,回到原位輕輕放下。周圍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幾個彪形大漢自慚不如,灰溜溜地走掉了。
公元1645年,清兵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厚王朱聿鍵在福州被擁立成帝,年號隆武。鄭芝龍隨之成為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重要人物。隆武帝對鄭成功更是喜愛備至,通過幾次會面,他看出,鄭成功是個武藝高強,胸懷大志的青年。于是,賜他以國姓“朱”,改名“成功”(鄭成功原名鄭森),封忠孝伯,職任御營中軍都督。也就是由那時起,鄭成功在民間有了“國姓爺”的親切稱呼。但鄭成功卻“揮塵談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
舉兵抗清
公元1646年,清軍大舉進攻福州,關鍵時刻,鄭芝龍降清。鄭芝龍寫信給鄭成功,勸他投降。鄭成功憤然回信:“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后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p>
南安豐州孔廟里,刀槍林立,人們表情沉痛肅穆。鄭成功當著自己部屬的面,將自己讀書時穿過的青衣儒巾統(tǒng)統(tǒng)付諸一炬。隨著青煙裊裊上升,鄭成功高舉寶劍起誓:“愿率三軍將士力挽狂瀾,爭江南半壁河山?!睆拇耍闳豢钙稹氨掣妇葒钡拇笃?,開始了艱難的抗清征程。當時,他身邊只有部屬百余人,力量單薄。于是,鄭成功便開始招募有識之士、鐵血男兒,組建軍隊。
鄭成功有一套獨特的招募人材的方法。
在南安泉州西門外潘山村的北面,有一座石橋,過往行人很多。鄭成功便在橋頭擺了一張方桌,上面放著一把光閃閃的寶劍,一只盛滿清水的碗,一支蠟燭和一副火刀火石。
鄭成功身穿勁裝走上前來,對大家一抱拳,說道:“值此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我希望有識之士前來從軍,共圖大業(yè)。今天獻丑,演練一趟功夫,看諸位能知其意否。”
鄭成功“嗖”地一聲抽出寶劍,凌空躍起,落下來時,一劍將那盛滿清水的碗劈個粉碎,然后用腳將火刀火石踢起用手接住,“咔嚓”幾下,點燃了蠟燭。
這時有一個壯漢走上前來,說道:“將軍,我雖學問不深,也明白其中意思:寶劍擊碎清水碗,好比‘反清;打火器點燃蠟燭,好比‘復明?!?/p>
鄭成功大喜,收下了這個青年人。
還有一次,他招收一名壯士時,壯士要和他比武。鄭成功微微一笑,命小軍抬來一支重80多斤的鐵槍。只見他身不運,膀不搖,輕輕一下抓起鐵槍,隨即揮舞起來。幾十斤重的鐵器轉動時,猶如山呼海嘯,而在鄭成功手中宛如柳枝,眾人看得眼花繚亂。那壯士無比敬佩,當即參加了鄭成功的隊伍。就這樣,鄭成功的軍隊迅速擴展到數萬人,成為福建沿海一帶抗清的生力軍。
公元1653年(明永歷七年),鄭成功固守海澄。清將金礪調集水陸精銳部隊數萬人撲向海澄。鄭成功率部沉著迎戰(zhàn),最終大獲全勝。
公元1656年(明永歷十年),清廷為消滅鄭成功部,清除隱患,派貝勒世子濟度率八旗勁旅三萬人,浩浩蕩蕩赴閩。鄭成功臨危不懼,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擊破,大敗清軍。
公元1659年,鄭成功率數萬大軍北伐,直逼南京,令清廷聞風喪膽。
鄭成功是一代名將,更是杰出的軍事家。從舉起抗清復明的大旗開始,他就注重創(chuàng)建一支新型的隊伍。他用很大的精力強軍練兵,所以鄭成功的軍隊里個個英勇善戰(zhàn),深得民心。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鄭成功不僅以卓越的指揮才能聞名于世,更以高超的武藝勇冠三軍。他為了提高士兵的練武積極性,總是親自示范,悉心傳授,三軍受益匪淺。
有一次,鄭成功在水師都督張魁陪同下檢閱水師。談笑時,忽地見兩只白鳶從天空俯沖而下,爭搶一條浮出水面的魚,各叼著魚的一端,又飛到空中爭奪起來。鄭成功見狀,對身邊的張魁說:“拿弓箭來!”
眾將士都知曉,“國姓爺”是百發(fā)百中的神射手,如今見其要展絕技,不禁一片歡呼。
鄭成功走到箭樓上,抽弓搭箭,一個滿刀圓弦,“嗖”的一聲,箭飛了出去,兩只鳥應聲同時落到海面上。
“好箭法!”眾人再次雀躍。這時已有人將鳥兒由海中撈出,眾人仔細觀看,更加贊嘆不已。原來那箭竟橫穿一鳥之胸,又透另一只鳥前脯,名副其實的“一箭雙雕”。
練兵習武的同時,鄭成功也注重選擇有獨特技藝的人材領兵。如,戰(zhàn)將陳豹,雖然個頭矮小,但力大無比,可使動幾十斤重的鐵錘;張煌言,因幾入長江,熟悉水道,便擔任水軍將領;王起風,精通騎射,便擔任騎兵部隊的主官。
鄭成功不僅自己武藝高強,同時也選拔了一批武藝高強的將領在身邊。這樣,便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戰(zhàn)將集團。
功深技絕
為應付清軍的鐵騎和水師,鄭成功親自訓練了一支勁旅——“虎衛(wèi)親軍”。首先,進行武術基本功和膽量訓練。他從自己所掌握的多種拳術中挑選出兩套拳術,讓士兵們對練。一套是很猛的對打拳術,另一套是“柔拳”。鄭成功練武多年體會到,練習狠猛的拳術是增力、練膽識的重要手段,他要求士兵在相互對打,互攻互防中培養(yǎng)勇猛精神。練習柔拳,他認為除了可以健身外,還是學好游泳的基礎。
鄭成功在訓練士兵時,總是以身作則,親自示范。新招募來的士兵,剛開始練習對打拳術時,往往斯斯文文,不狠不猛,于是他就為士兵陪練。鄭成功在練兵中,十分強調練膽。后來在鼓浪嶼演武亭石壁上,還刻寫上“練膽”兩個大字。鄭成功訓練的“鐵軍”,不但掌握了“五梅花操法、“各陣合操法”、“水師水操法”,每個士兵還能在水里手中握槍、胸部露在水面上戰(zhàn)斗。
這支“鐵軍”在后來收復臺灣的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非凡。
鄭成功善使一桿大槍,系鄭家祖?zhèn)鳂尫?。鄭家槍技法、理論很多,如:動靜變動解明法、隨勁使勁法、持槍站法八勢,騎槍七十二地位穴說、拖拖槍三十六分說、纏槍起手九槍分論、纏槍摘要、練八卦纏槍論八卦練法、纏槍源流等。這些都與五行、八卦有關。鄭家槍交戰(zhàn)時多為大開門式,并不主動進攻,憑對方先下手,然后窺其破綻、出奇制勝。一般上邊來著用“挑槍”,中間來著用“提槍”,下邊來著用“托槍”。其基本功須練臂勁、槍法。主要槍法又有:預備式、送槍式、擰腕式、背槍式、擰槍式、扎槍式。還有五門攻法、五門破法、四門游槍以及所謂絕命三槍、救命三槍等。鄭家槍為長柄武器,形如蟒蛇,上下翻挑、左右戳刺、迅猛難放。只因槍法特殊,技巧繁復,所以至今無人得其真?zhèn)鳌?/p>
鄭成功拳法奇特,柔拳更是一絕。
該拳在技擊上突出“六大發(fā)力”,利用身體上“九圓開合”生“弓”形摟腰功勁,化對手之功力,并組合自己渾身之勁,置敵于死地。如拳柔中帶剛、虛實莫測,守即為攻,連消帶打、一氣呵成。整套拳法訓練,不拘泥于固定的一招一式,也不講究花俏美觀。它有自己奇妙的技術之長,又薈萃其它拳種的格斗精華。在變幻莫測與敵搏斗之際,無論進攻或防守,緊湊嚴密,出奇制勝,施柔之內變功法,付輕微代價,可收到顯著效果。
公元1661年3月,鄭成功率大軍浩浩蕩蕩向荷蘭殖民者盤踞的祖國寶島進發(fā)。
經過幾個月的激戰(zhàn),擊敗了荷蘭侵略軍的“鐵甲艦隊”,登陸臺灣島,最終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收復了祖國神圣領土臺灣。
公元1662年6月23日,一代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悵然而逝,年僅39歲?!糐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