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奎
目前,多子女家庭仍在我國占有較大比例。在不少多子女家庭中,年老體衰的父母不僅沒有享受到幸福,反而卻因子女的爭吵、責難而煩惱不斷。
小兒子要王老漢為他建新房
王老漢今年70多歲了,體弱多病,生活已不能自理。他的小兒子不僅不好好贍養(yǎng)他,還成天找他吵鬧,要他為自己修建一套住宅,否則就徹底放棄贍養(yǎng)義務(wù)。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王老漢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結(jié)婚的時候,王老漢正值身強力壯,有一點積蓄,就幫他們各建了一套住房。誰知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身體每況愈下,60歲那年又生了一場大病,不僅耗盡了積蓄,而且身體愈發(fā)衰弱不堪。這樣,給老三建房子的事,眼看就是秋天的芭蕉——黃了。
這下老三可不干了:爸爸給大哥二哥都建了房子,憑什么不給我建?這不明擺著不公平嗎?望著大吵大鬧的兒子,王老漢多次請村、鄉(xiāng)干部進行調(diào)解,但卻未見成效,只好向老大老二求助。好在老大老二通情達理。答應(yīng)各拿出一筆錢向王老漢“買”房子,王老漢再把這錢拿來給老三建房(當然老三也添一點錢),這件事情才平息下來。但經(jīng)過這番折騰,他們一家人的父子、兄弟之情已大受傷害。
大女兒向李大媽要她的“撫養(yǎng)費”
李大媽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大花,小女兒叫小花,兩人都容貌出眾,聰明伶俐,李大媽對她們歷來非常疼愛。
大花17歲那年高中畢業(yè)了,面臨著考學(xué)與就業(yè)的選擇。本來她的成績非常優(yōu)秀,教師們都說她完全有把握考上重點大學(xué)。但不幸的是這年年初,其父不幸病逝,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一落千丈。望著衰敗的家境和哭泣的母親,大花只好放棄了考學(xué),到父親工作過的工廠當了一名工人。
小花相對就順利多了,18歲那年就上了大學(xué),大學(xué)畢業(yè)后分配到銀行系統(tǒng)工作,工資高,待遇好。
多年后,大花下崗了,與小花的經(jīng)濟收入差距愈發(fā)拉大。二人的關(guān)系開始出現(xiàn)了裂痕。有一次二人因為一件小事大吵了一架,隨后便互不說話進入“冷戰(zhàn)”,這樣李大媽便成了她們共同的“出氣筒”:
大花說:“我少要你撫養(yǎng)五年,又少花你那么多學(xué)費,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把這些錢付給我?!毙』ㄕf:“我平時給你那么多零花錢,卻沒見你吃好點穿好點,肯定全給大花了,你不該對她那么偏心?!?/p>
在兩個口齒伶俐的女兒的夾攻下,李大媽又氣又急,欲辯無言,“手背手心都是肉”,對兩個女兒,善良的李大媽何曾有過厚此薄彼呢?
大兒子認為劉老師偏向小孫子
劉老師是某中學(xué)的老師。年過花甲的他有兩個孫子,大孫子叫亮亮,小孫子叫明明,都長得虎頭虎腦,頗討劉老師喜歡。
劉老師畫得一手好畫,自孫子懂事的時候起,劉老師就開始培養(yǎng)他們學(xué)畫畫。由于天資的差異,小孫子明明的進步明顯比大孫子亮亮快。起初,劉老師還著力幫助亮亮提高,給他開小灶,但不知怎么回事,亮亮對畫畫越來越缺乏興趣,到后來竟一提起畫畫就頭疼不已。相比之下,明明卻逐漸上路,越畫越好。這樣,劉老師便把輔導(dǎo)的重心轉(zhuǎn)移到明明身上。
有一天,劉老師過生日,一家人歡聚一堂為他祝壽,席間,亮亮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劉老師忍不住說了這個淘氣的孫子幾句。誰知亮亮的爸爸不高興了。他認為劉老師早就看亮亮不順眼,而且越說越激動,歷數(shù)劉老師從小就護著老二,惟獨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他有了兒子后,又瞧不起他的兒子,教他畫畫也是敷衍了事……對兒子無中生有的猜疑,劉老師一一進行了駁斥,但老大根本不聽,越鬧越兇,最后竟借酒發(fā)瘋,像個孩子般痛哭起來。
就這樣,一次難得的家宴被老大的吵鬧弄得不歡而散,并由此拉開了一家人相互誤解、冷漠的序幕。
兒女們,請善待你們的父母
一些子女的狹隘、猜忌、多疑與攀比,正是形成這些多子女家庭親人失和、“冷戰(zhàn)”不斷的根源。父母把子女撫養(yǎng)成人,無不嘔心瀝血,歷盡艱辛。他們總是盡可能地對每個子女公正無私,只是由于客觀現(xiàn)實因素的影響,才形成了子女之間的種種差距。稍有理智的兒女,應(yīng)該而且能夠理解這一切。
因此為人子女,應(yīng)當以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哺育之恩,而不應(yīng)該以怨報德,以所謂的“一碗水未端平”為由,責備、苛求父母,這樣做不但強父母所難,而且很傷老人的心。
(圖/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