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榮
CT是X線和電子計算機結合的高科技產物。許多病人體內的疑難問題,過去需要動刀切開才能探出究竟,現(xiàn)在只要請它“看”一下,常常就可真相大白,難怪醫(yī)生對它推崇、病人對它迷信,以致有的醫(yī)生和病家動不動就請CT“出來”斷案,似乎CT成了“最高法官”,凡CT做的結論,往往被看作是“終審判決”。
雖然CT準確、高明,但是這位“法官”畢竟沒有人腦的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有時它也只是憑著“直覺”、“表象”斷案,不深入“調查研究”,所以難免出現(xiàn)“冤假錯案”。筆者近期就接連遇到兩例。
第一例是位女性病人,43歲,因右下腹部疼痛并有腫塊就診,做B超診斷為“卵巢腫瘤”。病人全家震驚,急問兇吉,于是醫(yī)生勸病人再做一次比B超更先進的CT加以證實。CT檢查結果仍是腫瘤,并提示高度惡性,且已非早期。家人聽后悲痛不已,病人更如判了死刑,失去了求生的信心,打算回家等死。恰好病人的一位同事懂點醫(yī)學,知道診斷癌癥最有力的證據(jù)是細胞學檢查,建議她再請教一下專科醫(yī)生。于是病家到了省城某大醫(yī)院。門診大夫看了她的B超和CT資料后皺著眉頭說:“診斷很明確了,用不著懷疑了。”于是決定開刀將腫瘤拿掉,誰知打開病人肚子一看并不是癌,而是癥狀不典形的異位妊娠。
其實,若是在過去,這位女性患者只要遇上一位有經驗的大夫,經過仔細問診,體檢及其他輔助檢查,完全可以得出正確判斷,可由于現(xiàn)在有了CT,大夫反倒忽略了其他必要的檢查,結果誤入歧途使病人虛驚了一場。
另一例是位男病人,70歲,咳嗽、胸痛、咯血10個月,有時還伴發(fā)熱。用抗生素能暫時治愈,但不能控制復發(fā)。最后病人還出現(xiàn)了胸膜炎和胸腔積液。數(shù)次攝胸部X線片,結論均為“肺癌”。病家不相信,又到上一級醫(yī)院作了CT。第一次CT報告認為:“肺癌?肺結核并感染?”病人經抗炎抗癆治療一個月后又做CT,確診為“肺癌”。于是病人接受了醫(yī)生建議開始進行化療??梢粋€療程尚未完畢,病人已因無法承受藥物反應而不得不終止。家屬無法,開始準備病人的后事。病人的病情則越來越嚴重,尤其咳嗽時更為痛苦。其子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與幾名肺癌病人似有不同,于是再去醫(yī)院求治。有位大夫建議他做支氣管鏡檢查一下,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病人氣管內有一根魚刺嵌頓。其子恍然回憶起大約一年前病人吃魚時曾發(fā)生過劇烈嗆咳,當時嗆得眼淚都出來了。沒料到禍根竟源于此。
這位病人雖然形似“肺癌”,但癥狀并不完全符合肺癌表現(xiàn),但醫(yī)生和家屬都忽略了病史,又沒有做進一步的追查,才犯了方向性的錯誤。如果病家照胸片后不是“越級上訴”找CT,而是先找“不起眼”的纖維支氣管鏡,就不至于多受疾病折磨和化療之苦了。
CT“丟面子”的事不止于此。有專家曾談到一例教訓:某醫(yī)院有位病人癥狀符合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表現(xiàn),CT也做了同樣診斷,因此臨床醫(yī)生深信不疑。直至病人死后作尸體解剖,才發(fā)現(xiàn)其病因為十二指腸炎并發(fā)出血,根本不是絕癥。就因為“一貫正確”的CT先下了結論,從而左右和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導致了診斷錯誤,使病人不治。真是CT“反誤了卿卿性命”。
應該說CT反映的是人體臟器局部的影像特征,它同最簡單的聽診器只反映人體臟器聲音的改變一樣,只是一種診斷工具。所有的診斷工具和儀器無論它們怎么神通廣大,可信度怎么高,所得出的結論都有片面性,必須緊密結合病人的病史、癥狀、其他檢查及病情發(fā)展變化、病人對治療的反應等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相互印證,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否則,哪怕是CT這樣先進的儀器,絕對相信它,也有上當受騙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