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報告顯然不是一種在新聞學的意義得到完全認同的報刊體裁。但是,它往往富于驚人的信息含量,以及具有專業(yè)力度的分析眼光,因此,《財經(jīng)》既與它小心地保持著距離,有時又禁不住要狠狠地利用一下。當然,一切決定要服從于所觸及的事件本身,或者說到了不能不拍案而起的時候。
----剛好是在兩年前的這個季節(jié),本刊以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組關(guān)于中國股市長期投資收益率排名的分析文章,并理直氣壯地冠之以“十大牛股 十大熊股”。當時的主要意圖,在于試圖通過對一段時間股票走勢變化的定量研究,歸納出這個還很年輕、投機色彩還很濃厚的股市發(fā)展的一些基本法則——“牛股靠什么戰(zhàn)勝了市場?熊市為什么被市場冷落?”
----今天的《財經(jīng)》再次與“分析報告”遭遇。與前次相同的是,文章仍然緊扣著中國證券市場云譎波詭的動蕩,仍然以披露大量獨家的材料引人入勝;不同的則是具有更強的新聞性,其論述更加切入這個市場如何健康發(fā)展的重大主題。初次嘗試所謂“報告解析”的形式,也是考慮到要將我們敘述的材料和由此生發(fā)的分析、見解有所區(qū)別,以利于讀者對記憶猶新的各種事情作出評判。
----兩年來的證券市場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新意疊出,一方面魚龍混雜。正是在這個期間,被期許和贊頌簇擁著的證券投資基金一直被廣大投資者寄予厚望。保守一點講,我們揭開的還只是“基金黑幕”的一角,但確信它對投資者的警示意義可能要比牛與熊的直接對話更有長久的生命力。
----幾天前,向本刊赴上海采訪基金問題的記者問起此行有什么感受,對方在回答前竟是很長時間的沉默。“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在證券基金這個利益群體的內(nèi)部和外部,還是有相當數(shù)量的正義之士。也許因為身不由己,他們暫時不會開口,但最終是要說話的?!?
----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將隱秘傳播到社會,或者挺身而出對弊端公開提出批評。如此,既往形成的“行規(guī)”還會存留多少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