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來
照片上的四個年輕人,不僅是同鄉(xiāng)———都來自蘇州洞庭西山,而且是同齡———都誕生于光緒三十二年(農(nóng)歷丙午年),屬馬,據(jù)說末代皇帝溥儀也是這個年齡。他們十四五歲到上海學生意,在同鄉(xiāng)會館中相識,所謂“他鄉(xiāng)遇故知”,又恰巧是同年,覺得分外親切。憑著這種緣份,四人心想與其孤身闖蕩上海灘,不如義結(jié)金蘭,抱成一團,在結(jié)拜換帖之后,便走進照相館合影,“立此存照。”此照攝于1930年,當時他們的年齡應為24足歲。照片中老大(左三)、老二(左二)顯得瘦弱蒼白,老三(左四)透著堅毅的神色,老四(我父親)(左一)端正的臉上露出勃勃英氣。但誓言歸誓言,行動歸行動,愿望與實際其實并不是一回事。他們的經(jīng)歷和歸宿各不相同。老大體弱多病,不久就患肺癆去世;老二在上海站不住腳,稍后即回故鄉(xiāng)務農(nóng),年近不惑便離開人世;老三頗有經(jīng)濟頭腦,做股票生意很快就發(fā)了。我父親在好幾家洋布店當伙計,6年后進一家打包廠做工,因疲勞過度不幸出了工傷事故,永遠地失去了右手,成為殘疾人。為謀生計,父親無奈向發(fā)跡了的老三求助,想借一筆資金開店,日后歸還。據(jù)父親回憶,他來到老三上班的證券交易所寫字間,見桌上的電話就有好幾部,鈴聲此起彼伏,老三忙于多空搏殺,應接不暇。父親好不容易找機會說明來意,不料這位義兄“一闊臉就變”,連安慰同情的話也沒有,一口拒絕。父親碰了一鼻子灰,憤懣而歸,后來靠其他朋友幫助,開了一家煙紙店,在困境中掙扎,直到和當紡織女工的母親結(jié)合,生活才趨安定。父親雖是小商人,但他秉性耿直,追求進步,憧憬光明,這從他給我取的名字中可以略見一斑。
父親與他那位“三哥”,早就恩盡義絕,沒有來往了。后來聽某同鄉(xiāng)熟人說起,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老三擔心自己的財產(chǎn)家業(yè)終將不保,內(nèi)心十分惶恐,便設法盡快消耗。那時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百姓,紛紛節(jié)衣縮食過日子,他卻領著家人到高級飯店去高消費。在國際飯店,他面對滿桌珍饈佳肴,卻食欲不振,難以下咽,不久終于在焦慮和憂郁中死去??梢姟盀楦徊蝗省闭叩男睦碡摀彩呛苤氐?。
父親已于1987年去世,享年80足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