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新
一位朋友對我說:“看了你幾篇教子經(jīng),差不多都是一個調(diào)調(diào),順其自然啦、尊重孩子啦……你還有沒有點別的?難道我們做父母的除了供吃供穿,就沒什么可干的了?就光是讓他們?nèi)ァ匀涣?”天地良心,我可不是這個意思,不過是有感獨生子女父母的舔犢之情和隨處可見的過度呵護,所以提個醒罷了。人是教育的產(chǎn)物,豈能完全順其自然!事事由著小家伙,他們還不反了天!許多場合,許多事情,是一定要父母大人親自出馬,揚帆掌舵的,有時則必須要堅守陣地,寸土不讓。就此想起一個朋友的經(jīng)驗,曾經(jīng)向若干父母介紹過,索性在此公之于眾。
友家有女初長成,溫柔隨和,知書達禮,屬于在學校在家里都讓人放心的好孩子。可大家知道,一旦發(fā)作起來,溫柔者的脾氣,隨和者的執(zhí)拗,通常是轟轟烈烈蔚為壯觀的。一天,寶貝女兒為一件事與媽媽發(fā)生了爭執(zhí),其實事情無不可商量,但雙方僵持起來,劍拔弩張,兩人火氣都挺大。女兒往小書包里裝了兩件襯衫一把牙刷,聲稱要離家出走,做母親的心里驚慌卻強作鎮(zhèn)定,說道:“憑你還想離家出走,看你今晚住哪里去!”誰料女兒胸有成竹:“我先住在小姑家,然后讓小姑幫我想辦法。”“哈哈,小姑家乘公共汽車要換兩次車,你準備坐出租吧?錢呢?”“我當然坐公共汽車,到××站換×路,再到××站換×××路。我的錢夠啦。”
這位母親后來給我講起這個故事,說當時她腿都軟了,“虧她想得出還裝上牙刷!”須知那小姑娘當年剛剛小學三年級呢!“萬一……”一閃念間,母親真想對女兒舉手投降算了,畢竟又不是海灣戰(zhàn)爭,你死我活的。好在她還是及時穩(wěn)住了自己,心知這次若是讓了步,以后再要堅持什么原則可就難了。于是吸口氣鎮(zhèn)定一下自己,從容不迫地對女兒說了一番話:“真要離家出走,可不是小事。你不要那么著急,把事情想想清楚。我是你媽媽,你是未成年人,法律上我必須管著你,你如果真要離家出走,咱們先得去公安局辦個手續(xù),解除母女關(guān)系。從今以后我不再是你的媽媽,你也不再是我的女兒,然后你再出走,就和我沒有關(guān)系了。不過你得明白,走出這個門,你可就永遠不能回來了。雖然以后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人再干涉你,但無論你今后有什么事,也都和這個家沒絲毫關(guān)系了。生病啦、沒錢啦、交學費啦,只能自己想辦法。要回來就回來,要出走就出走,那可不行。我建議你考慮仔細再作決定。至于我呢,雖然常批評你,但我畢竟是你的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當然不希望你這樣做。不過你如果一定堅持,也只好如此。”如此這般曉以利害。女兒沉默了一會兒,摘下肩上的小書包:“我不走了?!弊詈竺苁窃鯓咏鉀Q的我已忘了,只是記得,小姑娘此后再未用這個辦法“要挾”母親。
我們不妨假設(shè)一下,如果做母親的當時讓了步,結(jié)果會怎樣呢?我想那必定是后患無窮,每逢“關(guān)鍵時刻”,女兒多半會記起這件法寶。而家長總不能真讓她出走吧?那么只剩下兩種選擇:要么無休止地一次次讓步,要么是硝煙彌漫的一次次家庭戰(zhàn)爭。這位母親真該得個大獎?wù)?,她讓女兒自己從根上打消這個念頭,當然,這是需要一點機智和藝術(shù)的:她不是簡單地說出走行與不行,而是幫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利與弊。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硬碰硬的正面沖突,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有一段冷靜下來,仔細把問題想清楚的時間,最終讓她自己做出抉擇。不過,這一切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家長的態(tài)度: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決不妥協(xié)。■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另一位母親故事:當她的兒子第一次出走去奶奶家,奶奶打電話來“說情”時,也心一軟:路那么遠,反正已經(jīng)去了,就讓他呆一天吧??蓻]料到,從此,兒子只要和爸爸媽媽有點小矛盾,就會去奶奶家去姥姥家,有時甚至十天半個月不見蹤影。至今,這位母親還在為她那只有著3個“窩”的小狡兔著急呢!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