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同
幾年以前,我在參加美國中學校長聯(lián)合會年會時,聽到一位校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姑娘,做什么事都沒有長性,自然各門功課也是一塌糊涂。父母方法想盡,卻收效甚微。后來她忽然迷上了打高爾夫球。那時候還沒有職業(yè)女子高爾夫球員,所以這項運動也根本不可能成為她今后賴以謀生的手段。可是她的父母卻沒有因此阻撓她,而是全力以赴地支持她。于是小姑娘天天刻苦練習,從不用任何人督促,十五六歲時,她已經是技藝超群。但有一天她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球技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長進了,所以十分苦惱。一位好心的老者告訴她,要想讓球技再提高一步,得運用一些幾何學和物理學的知識。她恍然大悟,于是又回過頭來重新?lián)炱饋G掉的功課。過了一段時間,她父母發(fā)現(xiàn)她對幾何和物理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打高爾夫。結果高中畢業(yè)時,她不僅是遠近聞名的球場高手,還在班里超過了那些一直孜孜不倦的學生而成了幾何、物理兩門課學習的佼佼者??梢?,興趣所產生的行為動力是不可估量的。
孩子們小時候往往看不到學習知識的必要性,感覺不到自己有這方面的需求,當然就沒有什么積極性。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伯克曼(Birkman)的分析:興趣和需求是人們行為的兩大動力。沒有動力,人是不會主動地做一件事的。比如你看到一個人打高爾夫球,那么就有兩種可能:一是他有興趣(喜歡高爾夫運動);再就是他有需求(既要鍛煉身體又要溫文爾雅,所以選擇高爾夫作為鍛煉方式)。如果兩種情況都不是,那他一定是被迫的。
有時人們從興趣開始做一件事,久而久之變成了需求;也有時人們由于需求而不得不做某件事,而后,又慢慢地對此產生了興趣。那個打高爾夫的姑娘就是這種情況。她由于興趣而開始打高爾夫,由高爾夫而產生學習知識的需求。需求又促使她去攻讀以前絲毫沒有興趣的幾何和物理,在學習過程中又對所學的內容迸發(fā)出極大的興趣。
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態(tài)度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我們的兩只手,左手代表孩子的興趣,右手代表家長的態(tài)度。當孩子的興趣和家長的態(tài)度不一致時,就像兩只手和對在一起,當左手不動時,若用右手去推它,或者當左手要動時,右手去擋它,你都會感到中間有一股壓力。就是說,左手的行動都是在右手的壓力下進行的。
如果父母否定孩子的興趣而強迫他按照父母的準則去做——在孩子本身沒有動力的時候非要推他,或
有動力的時候卻去擋他,他一般會有兩種反應:
1奔岢職湊兆約旱囊庵救プ觶不改變。那么他往往會遭到父母更進一步的否定,從而使自己面對更大的阻力;
2彼撤父母的意志,被迫做自己所不喜歡的事。那么他就是處在壓力推動之下,其行為就是被動消極的。
許多人會說:“壓力有什么不好呢?尤其是孩子,沒有點兒壓力就不會有學習的進步?!逼鋵嵨覀兪潜灰环N假象所迷惑了。表面看來,似乎壓力有時也取得一些效果——孩子可以坐下來做功課了,而且成績有所提高。但長期在這種壓力下的被動學習,極易使孩子養(yǎng)成思維的惰性,從長遠的眼光看,實際上是得不償失的事——得到的是眼前不錯的成績,失去的卻是孩子更寶貴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我們在人才招聘工作中看到那么多的大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卻毫無靈感和悟性,這可能與我們傳統(tǒng)的“鞭策”式教育不無關系。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這種受挫的心理體驗,對他們今后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態(tài)度都是十分有害的。
我們家長的任務,應該是盡可能保護孩子的積極態(tài)度,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有各種各樣的經歷。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興趣和內心的需求。而且,只要孩子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他們的有意注意就可以較長時間地集中在這一點上。而這一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恰恰是他們今后所有技能學習的必要素質,也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求之不得的。當然,孩子的興趣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改變,這是正常的,因為改變正說明他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學他們最喜歡學的東西,做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自然,學習和做事也必然是他們最愉快最有熱情的時候。那么學習就將不再是一種拖累,而是一種需要。這樣,孩子們不僅學習效率高,心情也會非常輕松。學習成了幸福美好的事,怎么可能厭學呢?更重要的是,這樣愉快的心境還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想,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所做的最有意義的工作,不是按照社會上的某種既定模式塑造我們的孩子,使他做成功的人;而是幫助我們的孩子真正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天賦,做他最喜歡的事,使他成為幸福的人。這是做父母的應為孩子所盡的天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他與眾不同的方面。他最感興趣的方面,常常就是他最有潛能的方面,也就是他的天賦所在。
我們這個世界不但需要楊振寧、李政道,也需要侯寶林、齊白石,也需要李寧、聶衛(wèi)平,也需要其他各個方面杰出的人才。正因為如此,世界看上去才那么多姿多彩。據(jù)我所知,有很多人在成名之前都未曾完成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所鐘愛的事業(yè)。
常言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真沒有必要逼著孩子去走完全相同的成才之路。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其他就不重要了嗎?只有學校課堂里的知識是功課,其他就一概都不是了嗎?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各種不同的生活經歷:游戲、運動、興趣愛好,統(tǒng)統(tǒng)都是要學習的功課。我們如果只憑學校的成績來決定是否接納我們的孩子,那么對于那些雖然成績不好,卻在其他領域有天賦的孩子來說,這種偏執(zhí)的做法可能會扼殺他們的潛能、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給他們造成難以治愈的自卑感,從而束縛他們今后的發(fā)展。
以前,我曾強迫我的孩子從4歲開始學習鋼琴,給他找最好的老師,每天我陪著他練習最少1個小時。6歲時,他就可以上臺演奏,可是他沒有很大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自己迷上了籃球。他可以一個人在那里練習各種運球姿勢、投籃動作1個多小時而不知疲倦。最初我認為他不能一輩子靠打籃球為生,所以多次軟硬兼施地阻止他。后來,雖然我達到了目的,但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因此而好起來。我常常被老師請到學校去挨批,回到家里,可想而知,臨到他的就是一場暴風雨。我甚至曾認為他智商有問題,并感到非常沮喪。
后來我改變了我的觀念,不僅支持他打球,而且在他13歲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個籃球作為生日禮物。從他接過籃球時眼睛里閃爍的光彩中,我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從那以后,兒子身上發(fā)生了奇跡般的變化:以前他做作業(yè)總說累,而且有個風吹草動就被吸引過去;可是現(xiàn)在,即使別人在旁邊看電視或談話他都可以不受干擾。學??荚囁鼗囟济星懊N覇査渲械膴W秘,他說:“以前,我不能打球,卻總是想著它,所以做什么事都走神。我很痛苦,卻無能為力?,F(xiàn)在,我上課和做作業(yè),也想打球,可是昨天剛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場,過一會兒做完功課我還可以去打,我就不去想它了。而且我發(fā)現(xiàn)功課做得越好,球打得就越痛快、越安心。所以,上課和寫作業(yè)時注意力自然就特別集中?!蔽覍λf:“我不在乎你的成績如何,我只在乎你是否能切實努力做好一件事。不論它是你的興趣愛好,還是你的課程?!币驗槲抑?,只要他真的學會一種技能,他就會在對事物的認識能力方面產生一種“質”的飛躍。一通百通,他在此事上的悟性同樣也可以幫助他做好其他的事。更重要的是,孩子做喜歡做的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釋放心理壓力,不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的良好性格。否則,孩子太壓抑,即使成績超群,也會性格扭曲,那損失就太大了。家長們,讓我們聽一聽孩子的心里話,尊重他們的興趣,還給他們一個充滿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