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春暉 楊 捷
近年來,隨著Internet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因特網的影響力已日漸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有關誰是Internet之父的諸般說法,不時見諸于各種媒體,一時間好不熱鬧。
近日,美國部分學者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召開了Internet誕生30周年慶祝會,會上萊昂德·克萊思偌克教授發(fā)言說,早在1969年,他就將一臺計算機與一臺交換機或稱路由器連接起來,后來又與另一臺計算機相連接,他自稱這就是Internet的最初雛形。
但在美國國內的學術界、行業(yè)界中,認可克萊恩偌克教授觀點的人可謂寥寥無幾。微軟公司聲稱,Internet思路的提出,主要應歸功于該公司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該公司新技術業(yè)務部總經理丹·洛茲說:“根據最近的回憶,是微軟在Windows95中提出了Internet技術?!?/p>
另一些人則認為,現(xiàn)今涌現(xiàn)出來的新興公司才真正造就了今天的Internet。例如,今年被Yahoo收購的Geocities公司就曾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使個人可以在網上發(fā)布信息,并吸引用戶訪問他們的站點。而據《紐約時報》的撰文所說,網上書店亞馬遜的創(chuàng)始人貝佐斯首創(chuàng)了被人們廣泛使用的網上購物模式,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之父。
導致Internet轉向商用的人士之一是蒂姆·伯恩斯理,1993年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創(chuàng)建了World wide web。其成果在使網上數據交換實現(xiàn)自動化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使得用戶能在網上搜索資料,并可將資料存儲到各自的計算機硬盤上。與此同時,當時還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馬克·安德森(著名的網景公司創(chuàng)始人)及其研究小組正在緊張地開發(fā)著最早的Internet瀏覽器。他們用簡單的圖標取代了神秘的計算機指令,可以一個小手指形的圖標指示計算機打開文檔。
如果追溯到更早的時期,我們知道,早在7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系的工程師湯姆里森就已在著手開發(fā)電子郵件技術。他雖然使人們最早看到Internet的發(fā)展前景,而且他的發(fā)明在今天的有線業(yè)務中仍在使用,但湯姆里森自己卻始終是個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
不過,要是談到無名英雄的話,大多數科研人員都會認為美國政府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如果沒有美國政府長期向Internet研究提供資金的話,商用Internet領域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火紅場面的。
正如今年年初,美國副總統(tǒng)戈爾曾在一次公眾聚會中,聲稱是自己“發(fā)明”了Internet,為此,他受到了人們尖刻的嘲笑??墒潞蟀ㄉw茨、麥卡夫等不少業(yè)界人士都表示戈爾的講話有一定道理,就連自詡為“Internet之父”的克萊恩偌克教授也說:“戈爾確實為Internet作出了貢獻。他在擔任參議員時,非常支持網絡技術的開發(fā),他積極地為信息高速公路的發(fā)展募集資金,戈爾可說是最早支持和宣傳網絡信息的政界顯要?!?/p>
到底誰是真正的Internet之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來一時還難有定論,不過隨著Internet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它真正的歷史也將日漸清晰,揭開答案之日已屈指可待。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