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祥
“十字架”是古代羅馬帝國時代流行的一種極其殘酷的極刑刑具。這種刑具一般施之于政治犯、宗教異端分子、海盜和奴隸等。行刑前,將罪犯衣服脫光,打個半死,然后把犯人的雙手、雙腳釘在十字形木架上,懸掛在半空中,任其心力衰竭、體力不支而慢慢地死去。
據(jù)基督教《圣經·新約全書》記載,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人耶穌也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不過,耶酥的門徒認為,耶酥是為拯救世人的罪孽而死的,因而人們稱他是救世主。因此,基督教徒們把十字架都看作是受難或死亡的象征。后來,十字架竟成為基督教信仰的標志,并戴于胸前。就連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建筑物的頂端也是“十字架”圖形。
公元四世紀時,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廢除了“十字架”這一酷刑。從此以后,“十字架”只是宗教信奉的一種標志了。伴隨基督教的進一步傳播,出現(xiàn)了政教合一,有的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在其國旗上,也表現(xiàn)出帶有宗教色彩的十字形標志。如瑞士的國旗是紅底白十字形,同時,該國的國徽也是十字形的。再如英國的國旗看上去是成“米”字形,其實是由直立的和斜立的兩個“十字架”相疊而組成的圖形。
1859年4月間,法國和撒丁聯(lián)軍與奧地利的軍隊在意大利的索爾弗里諾展開的一場鏖戰(zhàn)中,雙方死傷達數(shù)萬人,殘肢斷臂的傷兵在死尸與血泊中掙扎呼救,而無人過問。這一悲慘情景被瑞士一位人道主義者、旅行家——亨利·杜南看見。三年后,他曾寫《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以人道主義精神,向世界呼吁,提出應當成立一個中立的戰(zhàn)地救護組織..
1963年,日內瓦有個公益會首先響應,并推舉亨利·杜南等5人著手組織,隨后成立了“傷兵救護委員會”。第二年8月,有16個國家的代表在日內瓦開會,有12個國家的代表簽訂了改善戰(zhàn)地武裝部隊傷病者境遇的《日內瓦公約》。條約規(guī)定交戰(zhàn)雙方承認醫(yī)院和醫(yī)務人員的中立,傷病員有不分國別得到救治的權利。傷兵救護委員會的活動具有國際性。
那么,用什么做為傷兵救護委員會的標志呢?雖說這個組織是國際性的,但它的成員均為瑞士人。因此,肯定是不可能用瑞士的國旗作為標志的。后來經過反復討論研究確定,在瑞士國旗圖案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一下顏色,即變紅底“白十字”為白底“紅十字”。這樣,傷兵救護委員會就有了自己的旗幟。從此,“紅十字”便成為了傷兵救護的徽號。
1880年,傷兵救護委員會改稱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原先通過的《日內瓦公約》也改稱為《萬國紅十字公約》。在此之后,許多國家也相應建立了自己的“紅十字會”。這樣,“紅十字”便漸漸地成為了世界各國的急救團體或機構的標志了。
值得指出的是:把“紅十字”當成或理解為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組織機構的標志是錯誤的。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