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 幻
前日夢與諸友在郊外踏青。兩天后果真有幸去了石門洞,我樂壞了:既為筆會本身,也為夢之應(yīng)驗。誰能料到如此愚鈍之人竟也有“先知”之時呢?
筆會者七人,皆舊友,自然多出了幾分親切和隨意。不很平坦的砂石路巔巔簸簸地戲弄著車子,溢灑了滿車的笑語歡聲。沿途一樹又一樹的桃花競相開放,致著無言的歡迎詞;鳥兒卻以燦爛的歌喉抒發(fā)著最熱烈的情感。
一個半鐘頭后,彎若羊腸的盤山公路終于探延至景區(qū)的大門前,牌坊上“靈洞仙湫”四個大字霍然現(xiàn)于眼前。凝望洞前峰巒拱揖環(huán)峙,群山秀麗如畫,群洞上下環(huán)繞,真有人間仙境之感。石門洞又名龍王洞,為宜昌古八景之一。
走在山間,密林深處忽聞脆鈴陣陣,疑是仙樂,負責接待的袁書記告之:此乃牛鈴也。原來當?shù)剞r(nóng)戶都是在野外放牛,而不是圈養(yǎng),一天到晚,放任自由。因此都以鈴鐺拴于牛脖間,便于聞聲而尋。據(jù)說在一個山洞里,曾聚集了一二十頭牛,看見來人,便一齊啤啤大叫,防止人來侵犯它們的地盤。三峽區(qū)域的巴東,也有戶外養(yǎng)羊的習慣,買了小羊就讓它在山地撒野,等長大了就拉回家里。這里農(nóng)人的生產(chǎn)方式是否還保留了一點古代三峽巴人楚人的游牧生活的痕跡呢?
行至半山,見一月老塑像巍然端立,其后有一樹正艷的桃花,似乎有意向游人透露著什么玄機。行者中有兩男士三步并作兩步地跨到月老跟前,倒頭便拜。他們是企盼常有桃花運呢?抑或祈禱著姻緣長久?那當然是天知地知他們自知的事了。
上得鼓亭,袁書記侃侃講述了花和尚的故事,說的是解放前一花和尚與一尼姑在鼓亭對面山洞中的茍合之事。據(jù)說當年和尚后代現(xiàn)居在西壩,靠賣豆芽為生。說者神采飛揚,聽者興趣盎然。我想,傳統(tǒng)的貞德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與環(huán)境中往往是不堪一擊的,它僅僅是一種制約中的產(chǎn)物。
峰回路轉(zhuǎn),我們來到碑廊前,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四個大字的巨幅石刻分外醒目。聽袁書記介紹石門洞昔日鼎盛與輝煌時,在我的心底隱隱生出幾許悲涼,遙想古時香火不絕,甚而英、日等國也有人不遠萬里,跋山涉水,慕名前來謁拜我國的古代文化,外夷尚能如此珍視古老的東方文化,可是一場“文化大革命”卻將前人遺留的文物毀得面目全非,這怎能不叫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汗顏呢?袁書記看著對面山上一個巖洞說,那地方是干溪村與柳坪村交界處,曾經(jīng)是宜昌十多個知青的宿舍。至今巖壁上還有他們當年辦的學習專欄和大批判專欄。聽到這里,我不勝感慨。滾滾紅塵,真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觀音殿里,我很虔誠地跪拜了觀音,為了家人的平安。不是真的崇拜,只能算作“文飾”罷。人有時就是這樣,明明知道求不求雨都一樣,該下時不求也有,不該下時求也枉然,但又甘愿去做一番燒香拜佛的事情。
最有趣的要數(shù)陰陽奇石。觀者一邊昂頭驚嘆造物主的神奇,一邊開些七暈八素的玩笑,俗不可耐的話題,一經(jīng)文墨者之口,立即變得雅了,好比普通的蘿卜白菜一經(jīng)名廚之手即可成為名貴菜肴一般。東方人對性的神秘與好奇心態(tài)在那一刻暴露無遺。其實宗教并不一概排斥性愛。歷史上的高陽公主的故事,佛教中的歡喜佛,都具有一種很高的境界。
我們來自水貴時節(jié),無法親見“終日雨聲聽不住,渾忘飛瀑濺巖端”的壯觀,更無法體驗“一簾瀑布飛窗外,夢醒聽來訝雨聲”的境界。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呢!
晚上,一輪圓月懸在天空,月光如水,清亮柔媚。我們站在院子里,一邊閑聊一邊歌唱。帶著傷感聊時光的無情,帶著調(diào)侃聊文革的荒唐。聊著聊著,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來了。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唱葵花朵朵向太陽,唱抬頭望見北斗星,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開朗隨和的秦阿姨則隨著歌聲翩翩起舞,大家齊聲喝彩,歡樂的潮水撞擊著每顆心靈。月亮在我們的歌聲中徘徊不肯離去,影子隨著我們的舞蹈而轉(zhuǎn)動零亂。我想,是點軍區(qū)聯(lián)棚鄉(xiāng)干溪村石門洞的名勝古跡,是遠離城市的三峽南岸的美麗月夜,才喚起我們的激情和對人生的不倦追求吧?
那歌聲是城里人渴望得到山水滋潤的歌聲,那是一種被歲月壓抑已久的歌聲。如果此時有人在石門的山上散步,那么當他在寂靜的夜里聽到這歌聲時,或許他更感到天上的一輪明月的溫柔,更感到石門洞如夢一般的靜美。
于是,石門洞就在這夜里漸漸地溶人我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