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舜
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親自養(yǎng)育應是本分。但有些年輕父母將孩子交給了老人撫養(yǎng),直到孩子上中學才接回身邊,目的是監(jiān)督讀書,按自己的心愿把他們再塑成人。于是問題接踵而至,因為孩子畢竟是靈與肉的統(tǒng)一體,不是隨意再塑所能奏效的。為了揭示隔代撫養(yǎng)對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的影響,這里,我不妨從眾多的心理咨詢個案中抽出幾個例子,這也許對年輕父母有些借鑒。
自戀型
高文,男,高一學生,父母都是教員。母親生他時難產,產后又得了一場大病,父親便把他送到外省的奶奶家去撫養(yǎng)。奶奶家有兩個四十多歲沒結婚的姑姑,高文所享受的愛便可想而知。直到高文上了高中,方被送回家中。為了孩子的發(fā)展,父母作了一番苦心安排:爸爸每天抓功課,媽媽負責抓生活,殊不知這突然降臨的父母之愛,對高文產生了強大的壓力,他嚇壞了。漸漸地,他不思飲食,飯后常常嘔吐。父親為他補習功課,他喊頭痛難忍,母親讓他干活,他說全身無力。父母帶他到處求醫(yī),結果均無病癥發(fā)現(xiàn),這下激怒了父母,動輒對他責罵不休。濃厚的女性化心理,使得高文唯一的反抗就是閉口不言。拒絕上學,無論誰勸都無濟于事。一日,高文竟在家中廁所里用小刀割脈……家長被震動了。經心理診斷,高文為自戀型人格障礙,住院進行人格再塑與心理調整。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短期取得效果是不易的。
內暴型
又是一對知識分子與獨生子組成的家庭。爸爸是中學校長,媽媽是技術人員,孩子王力在市重點高三讀書,是公認的大學苗子。要說“教子有方”,這純屬外公的功勞。王力從小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姥姥家,外公對待孩子采取了嚴厲的獎懲兼施原則,沒少打罵他。王力怕外公,但無力反抗。為此他既懷念父母,又特別恨父母,不理解自己為什么要整天和“死老頭子”打交道。王力在13歲上初中時高高興興地跨進父母的家,可是他沒料到父親比外公還嚴厲,出于逆反,他開始有意無意地頂撞父親。父親最重視王力的成績,可他的成績無可挑剔。依仗這點。王力有恃無恐,專找父親的茬兒,爺倆時常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最令人不解的是王力提出。誰的理占上風誰就和媽媽睡覺。開始父親不以為然,可年復一年,直至王力念了高三,并無鳴金收兵的跡象,這就引起夫妻間的矛盾。于是家里出現(xiàn)了父親管兒子,兒子管母親,母親管父親的局面。3個人在一起時,憑著這種張力,倒也換來幾許家庭內環(huán)境的平衡??刹恍业氖陆K于發(fā)生了。由于外婆病重,母親南下探親,此期間,父子倆都在學校吃飯,晚上又各在自己的房間忙自己的事,很少碰面聊天。一日,王力接到媽媽即返的電報,他曠了2節(jié)課跑回家來等。此時,父親也正好在家,便叱責王力不該有誤上課。王力十分反感,反問父親為什么提前回家。于是父子倆爆發(fā)了舌戰(zhàn),父親眼看不是兒子的對手,便以“不孝”、“逆子”的帽子壓了下來,王力反擊說:“這是跟你學的,爺爺病危時,你忙于晉升,不是直到爺爺病故才回去奔喪么!”這位一向視尊嚴如命的校長終于惱羞成怒,脫口說出:“你如再氣我,我就不活了!”兒子譏笑地看著父親:“你死吧,我看著?!闭f著,眼睛一閉,半仰在沙發(fā)上,對父親作不屑一顧狀。等到他一覺睜開眼,父親已經服毒昏倒在床上。父親終因搶救無效死亡,母親痛不欲生,可兒子連滴眼淚都沒掉,反而說媽媽沒出息。其后,便是反對母親再嫁……
偏執(zhí)型
劉莉簡直固執(zhí)得令人難以接受,而且對人對事總是帶有相當大的偏見,這使她在大學與同學無法相處,4年間換了7次宿舍;無奈,學校只好把她安置在一人一間的小屋里。她從不承認自己有什么不對,即便明知自己錯了,也推卸責任怪罪環(huán)境不好。如果有人得罪了她,她必立即摔盆砸碗報復。她堅定一個信念:我不容忽視,更不容侵犯!
當劉莉的母親聽完了輔導員介紹劉莉在校的情況后,驚得目瞪口呆,難道這就是自己的女兒嗎?劉莉的母親是個不幸的女人,懷著劉莉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兩年后離了婚,只身在外。劉莉是姥姥帶大的,姥姥早年喪偶未再嫁,性格孤僻,加上女兒的婚戀挫折,使她不輕信任何人。她從小就訓練劉莉如何去提防他人,宗旨是不能讓外孫女再吃虧上當,重演上兩代人的悲劇?!吧咸觳回摽嘈娜恕?,劉莉的病態(tài)人格因此形成。
強迫型
白玫的潔癖自好在學院里是出了名的,她端莊文靜,著一身素衣,寡欲得不近人情。她的床鋪從不許別人坐,作息時間安排如鐘表般準確,連聊天都要預先安排,而且認真得幾乎沒有一點靈活性。對涉及數(shù)字的問題必反復核對,一絲不茍,不容有差錯。為此,同學們暗地送她一個綽號:“活計算機”。一次,由她管理的班級運動衣被男生沒打招呼拿走了兩件,“活計算機”頓時亂了“程序”,固定的生活模式解了體,而且情緒頓變,焦急煩躁,她不怪別人,就是與自己過不去……
白玫也是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大的。爺爺是個老學究,專門對她講述為人要謹小慎微,奶奶原來是個護士,不停地給她灌輸清潔衛(wèi)生知識。白玫深怕做錯事惹老人生氣,無論干什么都要反復檢查。直到上大學,白玫才回到父母身邊,可她已經無法適應和父母一起生活,待親生父母如同客人,母親為此感到不解:“這孩子怎么沒有骨肉之情呢!”其實,隔代撫養(yǎng)留于白玫心理上的又豈止是情感冷漠。
茲以上述四型而論,其成因無不與童年教養(yǎng)環(huán)境、教養(yǎng)方式有關,而缺乏父母的愛尤為關鍵。
兩代人施予孩子的愛是有區(qū)別的。據(jù)某大學對學生性格的抽樣調查表明,凡隔代撫養(yǎng)者,其性格與父母直接撫養(yǎng)者有顯著差異,前者的多相人格調查顯示歇斯底里傾向、疑病傾向、偏執(zhí)傾向和分裂傾向者居多,這就給他們的心身發(fā)育、人際交往以及將來的自我實現(xiàn)帶來實質上的影響和阻力。
一般說來,愛必須遵循人格發(fā)展的原則,而人格發(fā)展有它自然的和社會的規(guī)律。其中,心理發(fā)展是主線,又與智力發(fā)展、行為發(fā)展相并行。在此三線發(fā)展中,早期教育是基礎。兒童在未成熟之前,父母之愛如禾苗之遇雨露,不足與過度均不利其成長。從心理發(fā)展過程來看,最關鍵的時期是3~5歲,即兒童最需要父母愛的時期,其后對愛的需求便進入社會化了,因為孩子超過這一年齡段,父母給予的愛必須與社會要求相適應,從而才能加強孩子的社會意識。人們常說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因為她是單向的,不需要反向條件,而任何社會化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它要求被愛的一方有相應的報答。兒童在全面發(fā)展中,既需要無條件的愛,也需要有條件的愛,兩者不能偏廢,否則均影響人格的形成。當然,發(fā)展初期以無條件的愛為主,而后期則以有條件的愛為主。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愛表面上帶有無條件的成分,但他們所需要的天倫之樂則絕對是有條件的,從愛的性質來看,隔代撫養(yǎng)具有明顯的間接性質。
隔代撫養(yǎng)造成的人格障礙如何矯正,是個復雜而艱難的問題,在此提醒那些準備把孩子接回身邊的父母,萬不能以傳統(tǒng)的倫理壓孩子。應當運用些心理學方法來使孩子盡早適應新生活。按心理調整原則,父母當分三個階段進行:一是消除逆反心理,二是建立移情,三是理想化教育。這三個步驟的具體實施方法是:接受容納孩子,支持和理解孩子的感情,進而去除孩子的疑慮,保證在新環(huán)境下的心理安全;逐步培養(yǎng)親子關系,建立起正常的感情;最后進入引導和再教育階段。所謂再教育就是向社會要求的理想化發(fā)展,這一過程一般需半年到一年時間,父母當有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