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加
有道是:如果不吃榴蓮,就不算到過馬來西亞。
那天,我們驅(qū)車來到馬來西亞南部重鎮(zhèn)馬六甲市,才下車,便見一伙游客蜂擁撲向水果攤。攤主笑瞇瞇地捧起一個渾身青綠、遍體木刺的長圓形果子,擱在案板上,一刀劈下去,果子截然分成兩半,即刻露出淡黃色的果肉。游客們一陣歡呼,搶向前去,人手一塊,狼吞虎咽地大嚼起來。眼見他們個個吃得津津有味,臉上露出幸福的表情,我們便有些垂涎,也想趕過去嘗嘗鮮。這時,忽聞陣陣惡臭襲來,像臭雞蛋,又像發(fā)了酵的餿飯,實在讓人受不了,只好掩鼻而過。后來才知道,那伙人吃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榴蓮。
這使我想起報紙上登過的一個真實笑話:多年以前,某國特用專機送給前蘇聯(lián)領(lǐng)導(dǎo)人赫魯曉夫一箱水果。赫氏興沖沖地將其打開,未及食用,便吼叫起來:“這是什么臭破爛玩藝!”一怒之下,叫人把水果全部丟棄了。他或許不知道,此乃品優(yōu)味美的榴蓮,人家優(yōu)禮有加,才以佳果相贈,不料竟被他的無知糟蹋了。
走在馬來西亞遍地青綠的國土上,幾乎隨處可見高大的榴蓮樹、挺拔的椰子樹以及婆娑多姿的檳榔樹。據(jù)介紹,這兒是榴蓮的原產(chǎn)地,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品種好,價錢也特別便宜,大約10元人民幣可買1000克,而在香港,10元錢僅能買1磅。當?shù)厝酥詯鄢粤裆?,除了味美之外,還因為它可入藥,聽說坐月子的婦女就常常用它來進補。
馬來西亞的賓館一般都有明文規(guī)定,不許客人在大堂內(nèi)食用榴蓮,主要怕它的臭味影響正常營業(yè),致使顧客聞而卻步。導(dǎo)游說得更加可怕:“沒吃過的可以嘗嘗,但要預(yù)先找好可供嘔吐的地方。”見大家有些緊張,他又笑道:“其實,如果習(xí)慣了,味道還是挺不錯的。像我,幾天不吃就有點饞得慌?!痹掚m這么說,我仍舊不敢貿(mào)然一試。同伴中有兩個膽大的,以“拼死吃河豚”的精神買了一個回來,閉著眼睛咀嚼了一番。我捂鼻相探:“味道如何?”答曰:“還不錯,甜絲絲的。”又有人問:“臭不臭?”敢于品嘗榴蓮的兩位英雄笑了,反問道:“吃過臭干沒有?你們哪,是自己嚇唬自己?!闭f著,一古腦兒將剩下的榴蓮吃了個干干凈凈,害得我們后悔了好半天。
馬來人的飲食習(xí)慣也與我們迥異。他們愛吃抓飯,但又不能用左手抓取(因為左手用來洗下身,他們認為不潔),所以只能使用右手。我曾細致地觀察過他們的進食過程,那簡直是一場靈巧無比的手工勞作。比如吃雞腿,其進食方法是:先用右手食指摁住,爾后再用大拇指和無名指將雞肉撕扯下來,接著用食指、拇指和無名指捏起,送往張開的嘴邊(手指不能伸進口中),然后用拇指輕輕一彈,將雞肉彈入嘴里。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直至剩下一根光骨,才算大功告成。又如吃抓飯,他們先用右手將盤中的飯粒捏緊,使之成為一個密致的飯團,然后如法炮制,用三個指頭捏起它,再用拇指輕輕推入口中。他們的手指十分靈便,像是在團弄一件工藝品似的,待到盤中空空,飯肴皆盡,我才驀地發(fā)現(xiàn)——不留神他們已經(jīng)飽餐一頓了。
馬來西亞有一種肉骨茶很是出名,其做法是挑選上好的肉骨,配以多種中藥藥材熬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補氣的作用。馬來半島地處熱帶,常年氣溫很高,不管到哪里,一般都有冷氣設(shè)備。但你如果走進賣肉骨茶的店鋪,就得忍受一下,因為那兒不能安裝空調(diào),為的是不讓進補之氣跑掉,所以人人吃得滿頭大汗,卻又個個樂不可支。這大概也是一種人文景觀吧。
一方水土一方食,同時也以各自的方式養(yǎng)育了一方人。
(編輯楊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