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英
被廢黜的清末宣統(tǒng)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少年時對寫作很感興趣。但由于老師對他的寫作漠不關(guān)心,也不敢在“真龍?zhí)熳印钡奈恼律稀案?,所以他的詩文始終沒有多大長進(jìn)。
到十三、四歲以后,溥儀看了大量的“閑書”,如明、清以來的筆記、野史,清末民初出版的歷史演義、公案小說以及《紅樓夢》、《西廂記》、《金瓶梅》等古典文學(xué)作品,增長了不少見識。因此,他就仿照這些作品,按照自己的幻想,編造了不少傳奇故事,并自繪插圖,自編自看。
十五歲那年,溥儀從他的祖宗康熙、乾隆的詩文集中體會到,作為一個皇帝,雖不靠文章治天下,但如能舞文弄墨,增加幾分風(fēng)雅,亦可提高自己的威望。從此,溥儀不滿足于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了,而對向報刊投稿發(fā)生了興趣。在兩年中,他用化名多次向報刊投稿,可是編輯先生并不買這位“真龍?zhí)熳印钡馁~,稿件寄出去后,如泥牛入海,影蹤全無。多次投稿碰壁,溥儀不禁“龍顏大怒”,下決心要報復(fù)、捉弄編輯一下,最終想出了一條“妙計”,把一篇題為《鸚鵡》的“新作”,用“鄧炯麟。的筆名,寄給一家小報——《游戲日報》。果然馬到成功,皇帝的“詩作”終于“破天荒”地見報了,溥儀驚喜若狂。接著又寄出《浮月》、《荷月》兩首“七言詩”,亦被該報采用了。據(jù)說,《游戲日報》編輯曾多次設(shè)法打聽這位詩人是何許人也,但始終一無所獲。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還把他的三首詩譯成英文,收入自己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并在書中說:“這位化名鄧炯麟的詩人作者,不是別人,而是清朝的皇帝,現(xiàn)在我將真相披露出來,可能中外人士都會為之驚訝的。”他還吹捧溥儀的所謂“非凡的詩人氣質(zhì)”。為此,溥儀特地為英文版《紫禁城的黃昏》作序。由此可見,莊士敦與溥儀對該書都是十分鐘愛的。
最后,秘密終于被揭開了。溥儀在他寫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透露,他當(dāng)年給《游戲日報》投稿用的那幾首詩,原來是抄襲明代一位詩人的作品。可見莊士敦和《游戲日報》編輯一樣,都被溥儀的惡作劇蒙在鼓里。
(責(zé)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