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照明
民族英雄史可法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他得知北京城被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崇禎自殺,便在南京擁立福王,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這時的南明小王朝已岌岌可危,而朝政又被奸相馬世英把持,排擠史可法令其外出督師揚州。史可法一到揚州即重新部署四鎮(zhèn)兵力,加強戰(zhàn)備,堅決拒絕清王多爾袞的誘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當時的清豫親王多鐸率重兵將揚州團團圍困,而史可法卻只有親兵約四千人堅守孤城。他向朝廷告急,但朝政在馬世英把持之下,反說他是要邀功請賞,因此不予理睬;請求調撥軍餉,馬士英也拒不調撥;要各鎮(zhèn)兵馬增援,各鎮(zhèn)兵馬也不響應。史可法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之中,深刻而痛心地意識到南明小王朝的不可救藥。但是,他又不愿意步洪承疇的后塵,投降滿清,雖然當時的清軍統(tǒng)帥多鐸曾五次致書,勸他投降,并許以高官厚祿,他都不為所動,書也不拆封,以表明他態(tài)度的堅決。其實,這時他早已下定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了。為此,他給家人寫了一封絕命書,以表示死節(jié)的決心。
史可法的絕命書,后為清侍郎彭元瑞所得,連同史可法的遺像一起,被呈報給乾隆皇帝。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為了褒揚明末死節(jié)忠臣,追謚史可法為“忠正”,世稱“忠烈公”。乾隆皇帝還親題“褒慰忠魂”四字,以贊其忠烈。此外,還撰挽詩一首,并命大臣,詠和題跋,制成手卷,置于揚州梅花嶺史公祠中,并摹鐫于祠壁。
史可法為了實現(xiàn)他“以身殉職”的決心,早就作了周密的安排。為了不致于落入敵人之手,他先把副將軍史德威找來,對他說:“我沒有兒子,考慮到你也姓史,你就做我的兒子吧,我寫信給太夫人,把你的名字列入家譜?!鼻遘姽ハ輷P州城時,史可法即拔刀自裁,諸將擁上前抱住他,他命史德威再加一刀。史德威痛哭流涕,手不能執(zhí)刃。遂為諸將擁護而行,及至城的小東門,清兵大量涌入,諸將皆被殺死。史可法被執(zhí),他大義凜然,無所畏懼。清軍統(tǒng)帥多鐸稱他為先生,并再次勸他投降。史可法仍絲毫不為所動,并大罵不止,終于慨然死在清兵刀下。史可法英勇赴死之后,其義子史德威遍尋遺體未得,于是把他的衣冠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上。
“游人爭說梅花嶺,明祚雖亡戰(zhàn)跡存。終古衣冠留葬處,萬流瞻仰慰忠魂。”這是陳叔通寫的《謁史公祠》詩,表達了后人對史可法的緬懷和憑吊。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