楨 國
提起廈門,很多人立即會想起鼓浪嶼。不知你是否知道,廈門還有一條相思古道?
相思古道起于梧村山(古稱向天獅山)西坡董內(nèi)巖,止于梧村山后,約七、八里。古道兩旁是漫山遍野的相思樹,婆娑互倚地順著山勢向外傾斜。那是一種傾心的姿勢,也是一種企盼的姿勢。第一次是石刻版畫家孫煌先生帶我來這里的,他告訴我這是金榜公園新開辟的一個景區(qū),趁現(xiàn)在這里知名度不高,游人罕至的時候,來感受荒徑的清幽和生命的綠意將別有一番詩情。
進古道之前,先見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寶山巖寺,據(jù)說寺左山麓有一“圣泉”,叫“寶山圣泉”,曾是廈門二十四景之一。可惜今已涸竭。倒是泉旁一株三、四百年樹齡的古榕郁郁蔥蔥,撫須而立,它或許就是圣泉的化身。不見泉眼,不能證明泉的流失,這樣生機盎然的古榕和滿山青蔥的相思樹如果沒有暗流的滋潤怎能與歲月同壽?
古道旁的山巖上有一碑文:“此路崎嶇險窄,行人每過維艱,是歲甲戌出資修造自董內(nèi)巖邊至向天獅山后止,雖未盡平坦,然亦頗無窒礙,是為志。”落款是“嘉慶二十年乙亥九月張永標勒石”,我粗略一算此道已有一百八十年。孫煌先生說:“這條古道大約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之后就成為荒徑了,因為有更便捷的新路代替了它。
據(jù)金雞亭一帶的老菜農(nóng)介紹,當時他的父輩們要進廈門(特指今文化宮一帶的古城)賣菜,凌晨四點鐘就要起床,翻山越嶺經(jīng)古道到將軍柯再進入古城。大約要花費四、五個小時。當然,當年走在這條古道上的絕不僅僅是菜農(nóng),還有郵差、香客、商人。眼前一級一級的石階雖不工整有序,但都是循山勢而造,都是在人的雙腳難以攀越之時出現(xiàn)臺階,這與你遇到困難時有人伸出援手沒什么兩樣!出資建造古道的只是一些熱心的鄉(xiāng)民,他們修路的初衷不過是為了自身的方便。當遠近有人穿越他們的山道時,他們,沒有像觀代某些山區(qū)人戴上一個紅袖章,揮舞著一面小旗坐收過路費,當然更不會像古代的草莽流寇大喊一聲:“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這里過,留下買路錢!”寶山巖寺熾旺韻香火可以作證,向善之心、慈悲情懷一直與鷺島人朝夕相隨。
六月的廈門已熱浪炙人,可是走在古道上,那遮天蔽日的相思樹枝葉為我們撐開一片溫情脈脈的綠蔭,總覺得有一種無形的慈愛環(huán)繞在我們周圍。褶思樹不是觀賞類樹木,單看一株相思樹,你會發(fā)現(xiàn)它形體的瘦弱和枝葉的纖柔。然而,在古道上看相思樹,你絕不會有絲毫這樣的感覺,你眼里的相思樹是披風(fēng)而立的生命群體。樹干堅韌地向同一方向傾斜,樹冠依然互相致意地婆娑。古道的石階被枯干的、半桔的、帶綠飄零的落葉和絨毛星狀的小黃花厚厚地覆蓋著,踩上去有一種溫柔的回響。當我們走到山的高處回望時,根本看不到路徑,卻久久地驚奇于相思樹林怎么都站成同一種姿勢,那是傾心的姿勢,企盼的姿勢。
從古道回來,我查了《中國花經(jīng)》,上面寫著:相思樹,本名臺灣相思,原產(chǎn)臺灣。古道上相思樹傾斜的方向不就是臺灣島么?
(責(zé)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