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
在一次與青年座談的會上,一個名叫毛毛的18歲男孩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他是一個DISCO舞廳的領舞。他自認不是個能讀書的人,初三時輟學謀事,做過許多工作,最后當上了又玩樂又掙錢的領舞。無獨有偶,不久前遇到另一個朋友,在琉璃廠開了個古玩店,聊起來才知道,他原是北大的學生,大二時與一韓國姑娘相愛結(jié)婚,退學行商。這兩位青年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是啊,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jīng)相當多樣化,青年有各種機會和途徑去生存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并越來越能夠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但是,成人社會單一的價值評判并沒有相應地分化。“唯有讀書高”“望子成龍”仍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觀念,社會輿論和長輩過高的期望、強行替子女作出的安排和選擇,名人和明星的眩目光環(huán),造成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過度壓力,使很多人蒙上自卑的心理陰影,不堪重負,或者無所適從。
多年來,我們關于青年“成才”和“成功”的觀念,功利主義色彩過于強烈,往往以社會貢獻的大小衡量價值、以世俗的功名成敗論英雄。然而,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沒有驚天動地的偉績、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勤勞、善良、敬業(yè)盡職的普通人總是占絕大多數(shù)。在這套評價系統(tǒng)中,不僅平凡的普通人和失敗的英雄找不到自己價值的支點;在實際生活中那些具有崇高人格、獨特個性和精彩而充盈的人生,那種極富情趣和個人魅力的人,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能不能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
人生一世,在謀取功名、成“才”成“名”之外,還有十分廣闊的道路和多種選擇。首先做一個身心健康、熱愛生活、有個性因而有魅力的人;同時追求一種符合自己個性、因而也是更符合人性的生活,這才是人生的要義。
因為人是各不相同的,生活本來豐富多采、千姿百態(tài),正如自然界萬物竟生、百花齊放。生物的多樣性構(gòu)成了大自然平衡的生態(tài),人的多樣性平衡了社會生活——另一種生態(tài)平衡。我們過去只從自然的角度重視生態(tài)平衡,而不從社會、人生的角度關注社會生態(tài)的平衡,以至于很多人削足適履擠“獨木橋”,東施效顰趕“潮流”“名流”。生活,不管你追求什么,首先是要做一個身心健康、富于情趣、熱愛生活、有個性因而有魅力的人。這恐怕也是我們追求一切的最終目的。
責任編輯:彭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