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非
從前民間有一首打油詩,各地流傳的版本在個別詞句上稍有不同,我所記得的是這樣的:
天下文章數(shù)浙江,浙江文章數(shù)錢唐,錢唐文章數(shù)家兄,家兄向我學文章。
此詩本身著實臭不可言,不過卻是故意寫成這樣的,意在刻劃一個特定人物,亦即詩中那個“我”。此君的文才至多是尚懂點押韻,但他卻相當?shù)淖载?,大言不慚,自封為天下文章宗師。那么,這首打油詩能夠維妙維肖、恰如其分地將這種嘴臉摹仿出來,其實很不簡單,在我看來,應當推許為中國傳統(tǒng)諷刺詩中的上品。
詩中那位仁兄,就像人們平時常說的那樣,臉皮太厚!詩作得那么糟糕,卻幻想自已是文壇泰斗,明擺著沒有自知之明。如果退一步說,姑且不論他真實水平如何,即便算是有兩下子罷,這樣的自我吹噓也是令人瞠目的;吾國人文道德,歷來注重謙遜的品格,對這種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人,總是很反感的,所以譏之為厚臉皮。
古代士林,非常在意于謙謙的君子風度??追蜃影堰@種風度扼述,為溫、良、恭、儉、讓。末一個“讓”字,指的便是不要自己跳出來去爭取什么名和利。當然,這套體系在今日中國早已崩壞了,沒有什么人還相信它,更不必說身體力行。大家都覺得,那是一種保守的、壓抑“個性”的道德體系。這樣看,并非一丁點兒道理也沒有。不過,如今的文化人,卻未免太張狂了些,實在已經超越了追求“個性”的范圍。我記得,改革開放之初,報端便不時出現(xiàn)一種議論。論者往往是把西方人和中國人作過一番比較后,發(fā)問道:為什么人家西方人敢于在大庭廣眾之下推銷自己、表揚自己,而我們中國人卻老是藏頭露尾、羞羞答答呢?這問題提得好,確實觸及了某種本質,我很贊成中國人該好好地改一改那種虛偽的脾性。從那以后,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還當真有了巨大的改觀;但有些方面改好了,有些方面卻越改越壞。
這不好的方面,我以為,就包括如今生活中類似于打油詩里那位仁兄式的人物越來越多,不怯于對自已大唱贊歌,且唱得相當邪乎。以“露骨”形容之是遠遠不夠了,的確可以說達到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三四年前,有個“青春派”詩人率先開了個頭,他僅僅因為自己的詩集在書攤上銷路很好,就脫口而出,宣稱他將為中國人掙回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隨后的例子,則發(fā)生在某暢銷小說家身上,他當時剛完成了一部新作,尚未面世,自己先已飄飄然,說出了“一不留神就寫出個《紅樓夢》”的驚人之語,這話被記者引述后在文壇傳為奇談。有人認為,該作家擅長自我調侃,所以他此話的本意也許并非自吹自擂;但我看這次他恐怕是真的繃不住了,因為報紙上廣泛報道,私下里他對這部作品的得意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
“一不留神兒寫出個《紅樓夢》”這令人耳紅的話余音猶在,我們又面對了另一個口氣粗得要死的電視導演。他執(zhí)導了一部大型“皇帝”題材連續(xù)劇,很“轟動”;恰巧有一部香港出品的也是“皇帝”題材的連續(xù)劇,先播出了,也很“轟動”。于是,有些好事者撰寫幫閑之文,將兩劇放在一起比較。豈知,該導演不樂意了,將這種比較視為一種污辱。這肝火動得可不輕,大罵那些寫稿者“沒文化”!我想,雖然我本人不可能為那兩部電視劇花費時間寫什么比較文章,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寫,我倒也看不出有何不可,該導演卻有什么理由“就火了”,說人家“沒文化”?難道他不知道一旦作品誕生了,任何人都有權從各個角度對它發(fā)表觀感和評論嗎?
中國人開始變得自信,這很好。然而,自信不能轉而成了沒有自知之明。這幾年,觀念大變,大家做人、做生意和做文章都懂得自我推銷,所以有些老話就不靈了,譬如說“好酒不怕巷子深”便一再被譏為小農意識,都覺得應改做“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對此當然很贊同,不過大家似乎都忘記了提及事情的另一面——“酒不好尤怕巷子深”!孬貨劣品出得太多,厚臉皮勢必常見,這倒是自古皆然的老現(xiàn)象,于今也還依舊。不妨說,這跟現(xiàn)代市場經濟并沒有什么太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