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以稀為貴
報上說上海又出了一個新行當:專事在廁所蹲坑占窩,以索取急便者的“讓位費”,人稱為“廁霸”。此前滬上已有與入廁相關的一項新業(yè),即“導廁”——為初來上海的游客有償導廁?!皫庇辛耍捎袩o空位,則要看你的運氣了。市場經(jīng)濟造就人才,導廁有償,讓位豈能白讓,蹲位成了商品,廁霸自然而然成了職業(yè)。廁霸賺錢也著實不易,迎著臭氣,頂著臊氣,每日下蹲起立,雖乘人之憋勒人一把,但出錢者也換得一瀉為快。由此看來,廁霸倒不能與路霸、市霸、村霸等同起來。只是這時該向我們的城建決策者們進一言了:高樓萬丈平地起,可公廁卻逐漸不見了蹤跡,一個城市發(fā)展到入廁都成為問題的地步,可不是什么光彩事。
遼寧葫蘆島李長吉
呼喚秩序
去年,遼寧阜新的一場大火,234名舞客葬身火海。舞廳的消防安全受到忽視自然是慘劇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的確,84厘米的過道,是過于狹窄了??勺鳛榕杂^者的我們卻不能否認,國人的秩序意識實在是太差了。如果有一點秩序的疏導,也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平日里買東西、購票常是一片的“爭先恐后”,即便排隊也很難抵擋住幾個“加塞”者的誘惑。也許大家都記得這樣的話:“能在午夜空無一人的路口等候紅燈的司機一定是日爾曼人?!辈皇恰把员丶跋ED”,而是確實要加強培養(yǎng)我們民族的秩序意識,災難中大家擠死在求生的路口,這也許是悲劇之外的悲劇吧。
江蘇《東臺報》社周云龍
雷鋒難當
精神文明月,校團委組織青年到車站義務勞動,團員青年身著綬帶拉車直奔火車站。不料進站要收站臺票;停車要繳停車費;口渴了是“三角一杯”;連上趟廁所也是要付費的。幾道小費付過,只待火車到站。不料旅客涌出后,卻死死不讓幫忙,且互遞眼色:“謹防上當!”仿若我們是一群偽裝了的歹徒。倒是有幾個不懷疑我們的身分,可他們的眼神又分明在告訴我們“有毛病”。唉!何苦呢?
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徐衍安
下廚
妻不擅廚藝,每下廚房,我都要婆婆媽媽地在一旁指導,妻對此頗為不滿。煮湯加水,妻壺一揚,我便在旁教練似的大呼小叫:“再加點,好啦………”但常常為時已晚。一次,壺里的水還未流出,我已喊出一連串的“好了”,妻則見“好”就收,放下水壺,燒干鍋以示抗議。無奈,我只好親自示范,動手下廚,其間鍋碗瓢盆亂響,我則邊示范邊講解,神采飛揚。及到吃飯,妻子不動筷,我只當她慪氣,待菜一入口,才發(fā)覺剛才得意忘形,菜里不知加了幾遍鹽。妻見我面露苦狀,撫掌大笑。我只好仍故作鎮(zhèn)定:“你嘗嘗,這樣的菜就是鹽放多了?!?/p>
貴州余慶太平中學劉堯詹
深沉
大一時,班里的女生是無論如何也看不上男生,原因是不夠成熟、深沉。眾兄弟對此頗為不滿。新年將近,女生們要邀上兩屆的男生排練話劇,名為“聯(lián)誼”,實則另有所圖。不料,大哥哥們識破了她們的詭計,未與合作。我們幸災樂禍之余,卻又被女生們更加冷落的表情打得一敗涂地。于是,男生們便天天高唱《童年》。新生入學,一日忽聞小妹妹們已公認我班某兄最為深沉,整日眉頭緊鎖、若有所思。哪知此兄剛剛丟失了全年的生活費,焉能不“深沉”?從此,大家不再提深沉二字。
北京賈良
“人造牛奶法”近日從一農村親屬處學得一“人造牛奶法”,現(xiàn)公之于眾:原料:黑心一顆(只作催化劑)、鮮牛奶、尿素、水(干凈與否不限)。加工方法:將牛奶、尿素、水按10∶1∶10的比例混合,加工地點不限,最好是牛奶公司門前就地取水(可免運水之苦)。
工藝要求:事先用人民幣將檢驗員的嘴封閉,不可有泄露之處。市場預測:此法可使牛奶色澤不變(含菌量及是否有毒暫且不論),且每日牛奶產(chǎn)量增倍,收益增倍,且人飲此奶后,中毒及患各種腸道疾病機率大增,更能促進當?shù)蒯t(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
聲明:對讀此文后不敢飲鮮牛奶者,概不負責。
北京大興縣教育局 張景浩不明不白我的心
內心憤憤不平地等了兩個月后,終于在第三期上看到了《人命不是一粒米》的結局,可害人者受懲卻要喊冤,實在令人心難平。
湖北李義明
本期明星記者
請注意,有人已闖入“我們的精神家園”!
闖人者姓名:段躍
性別:女
其他個人資料保密。
闖人動機:追蹤、搜尋青年與社會文化間不斷變化的交融及割裂點。
此人特點:能以自己的眼光時時監(jiān)視新生代的大腦,尋找適當?shù)那腥朦c與大家一起心靈共振。
嗜好:逗上帝發(fā)笑。1995年1月曾以《我為什么心里沒底》為密匙,解破人心痛癢,在雜志上引發(fā)一場不大不小的討論
小檔案:段躍,《中國青年》社青年生活部編輯。主管過欄目:《中國青年思想錄》《新人·新論·新潮》《青春搖滾》《我們的精神家園》。
本期推出:《困擾中國青年的十個倫理問題》《中國人不能稀哩嘩啦走向新世紀》
對話
游客:初次來到青年廣場,名字叫徐衍安。您作為青年廣場的掌門人,能否放我一馬,進入廣場,旁門也可以。
主持人聲明:我只是為大家服務而不是“掌門”,而且“青年廣場”并沒有圍墻,歡迎朋友們常來走走。
親愛的讀者朋友:《人命不是一粒米》一文見刊以來,大家的來信,來電,匯款不斷,朋友們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表示出極大的關注,對受害者家屬表示同情,并鼓勵我能繼續(xù)為維護青年人的權益呼呈、吶喊。讀者們的義舉也許僅用同情兩字來解釋是不夠的,不知楊家父母是否能得到一絲寬慰,我這里也僅能代他們向你們說一聲謝謝了。作為一名記者能夠得到讀者如此的回應,能以自己手中的筆,去告慰一個年輕而無辜的靈魂,這應是我最大的滿足。感謝你們對我的鼓勵與支持,我將如你們所希望的那樣,“永遠為真理、永遠為青年”。
本刊編輯 彭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