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炎
人們常常喜歡用“通過一個人來寫出一個時代”這樣的話,稱贊一部傳記。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1948—)的《沈從文傳》,確實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二十世紀的中國:它的社會矛盾,它的政治動蕩,它的外患內(nèi)憂,它的深重災難。作者原本就有這樣的意圖:“不應該把沈從文的生活只寫成作家傳記,而應該作為進入中國社會歷史這個廣闊天地的旅程”。(見《引言》)已成的傳記表明,作者這一意圖相當圓滿地得到了實現(xiàn)。
這部傳記圍繞沈從文的成長發(fā)展,還對近代中國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作了考察,寫出這一文化內(nèi)在的錯綜對立的諸般因素:舊與新,中與外,鄉(xiāng)村與都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漢文化與苗文化,以及這些因素對傳主的綜合作用和影響,從而揭示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某些深層結(jié)構(gòu),有助于人們從這一大背景上比較科學地把握和評價沈從文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應該說,作者從文化角度對傳主思想的若干方面已經(jīng)作了相當深入的研究,提出的見解也是新穎獨到的。如第258頁認為:“從政治上說,沈向往的也不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而是‘原始的無為而治?!蔽覀円苍S不一定贊同作者的這一看法,但不能不承認,它是很有見地和深思熟慮的。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沈從文與現(xiàn)代派文學、與弗洛伊德主義的關(guān)系上,這部傳記不但提供了不少新鮮的資料,而且已經(jīng)做了堪稱深入中肯的研究。從第四章起,就提到:沈從文在二十年代“接受了周作人(也就是藹理斯)的性心理學的觀點。一九三○年又讀了張東蓀講性心理分析的厚厚一本入門書《精神分析學ABC》?!钡诹轮赋觯骸跋穹▏≌f家《追憶逝水年華》作者普羅斯特用潛意識來觀察人生一樣,(沈的小說)對時間作了細致分析?!薄靶≌f中角色的每一個質(zhì)問式動作——他們對現(xiàn)實本身感到半信半疑——代表一種現(xiàn)代的反常狀態(tài)?!边@“使沈的作品有了現(xiàn)代派氣味,如果還算不上先鋒派的話?!?198頁)不僅是沈的小說《薄寒》、《第四》、《春》、《若墨醫(yī)生》和《八駿圖》,就連代表作《邊城》,“也有弗洛伊德的氣味”。(203—205頁)作者甚至戲稱“京派”與“海派”的論爭,“可算北京現(xiàn)代派的沈批判上海的現(xiàn)代派”。(189頁)到第七章中,又繼續(xù)指出:沈于四十年代初寫的《看虹錄》、《摘星錄》等“思想上、藝術(shù)上、主題意義上都使讀者‘不知所云”的作品,乃“是沈從文在受弗洛伊德、喬伊斯影響下在寫作上進一步的實驗。他想學現(xiàn)代派手法使他的文學技巧達到一個新境界。”(239頁)金介甫的這些介紹與探索,無疑對沈從文研究很有啟發(fā)性,提高了有關(guān)課題的學術(shù)水平。
《沈從文傳》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基本保持了史學著作應有的客觀嚴謹?shù)膽B(tài)度。作者秉筆直書,忠于歷史事實本身,而不是忠于自己的主觀好惡。盡管金介甫非常推崇沈從文,認為沈的文學成就高過都德、法朗士,甚至高過莫泊桑、紀德(見《引言》),但他不把沈從文神化,不避諱傳主曾經(jīng)走過的曲折道路,不隱諱沈的弱點以及在一些事情上應負的責任。如第三章中,作者記述沈從文和闊親戚熊希齡在香山相聚卻并不能消除相互間的“鴻溝”之后,接著指出:“實際上,沈和香山的紳士之間的鴻溝,是沈自己創(chuàng)作引起的,特別是像《棉鞋》、《用A字記下來的故事》”,其中就有人身攻擊和挑逗失禮的內(nèi)容。(65—66頁)又如第四章介紹二十年代末沈初到上海,確曾寫過《舊夢》之類有色情成分的作品,這是由于“經(jīng)濟上的壓力才使他不得不下手”。(131頁)再如第六章記述沈從文三十年代初在大學教書時,講課效果不好:“他講課有如閑談,大都漫不經(jīng)心,講來平淡無奇,聲音低得有如耳語。……他在吳淞中國公學第一次教課時,每每咕嚕咕嚕地講了幾句就退下來,一堂課就此了結(jié)。教書顯然使他更加感到知識的欠缺?!?174頁)并在注釋中引了沈的親友和家屬的話來證明這一點。所有這些,都顯示了金介甫作為一個學者的良好品格,從而使他理所當然地贏得讀者的信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傳記作者有很強的責任感,他確知史學家筆墨的份量,因此,在尊重事實的同時,對一些復雜的學術(shù)問題或史實問題,一般都很謹慎,注意講究分寸,力避過猶不及的毛病。例如第三章中,作者依據(jù)公開的資料和調(diào)查所得的事實,肯定了沈從文與《圣經(jīng)》的關(guān)系,卻又講得極其適度,字斟句酌,不簡單化:既提到“他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手持一本《圣經(jīng)》”,“他有三部作品(可能只有三部)具有真正基督教的象征意義”,“沈懂得基督教就意味著博愛”;又指出沈從文“從來沒有對基督教的教規(guī)教條有過任何興趣”。(73頁)同章中涉及沈從文與丁玲、胡也頻早年的關(guān)系時,作者一方面根據(jù)沈的《呈小莎》等詩,認為“很可能沈從文早先對丁玲產(chǎn)生過柏拉圖式的戀情吧”,另一方面又如實指出:“在二十年代后期,沈從文的母親和九妹沈岳萌都同沈住在一起,這樣,就使謠傳的沈丁關(guān)系暖昧之說難以置信?!?69頁)我們有些學者討論問題時常常容易犯感情用事、夸張失控的毛病?!渡驈奈膫鳌纷髡呦鹿P時的這種謹慎和有分寸感,既表現(xiàn)了他的嚴肅,也反映了他的成熟,正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不同于原先的中譯本,湖南文藝出版社這次出的《沈從文傳》是全譯本。這種版本之所以更有價值,就在于增譯了英文原著的六百四十六條注文。符家欽先生在《譯后記》中這樣說:“金介甫是歷史學家,他為搜集傳記史料花了大量氣力。他的資料卡片多達六千張。傳記正文二百八十一頁,而用小字排印的注文竟有八十一頁,幾乎為正文的一半。學術(shù)書注釋占這樣高的比重,在西方學者中也是罕見的。”的確,我認為這正是金氏《沈從文傳》的特色所在,也是全書精華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注釋不但認真交代了資料的來源(作為一本嚴肅的學術(shù)著作,這點非常重要),而且詳盡介紹了有關(guān)的事實乃至細節(jié),還闡述了作者本人的若干考證和推測,或者糾正了他人的某些錯誤,可以說包含了作者的大量心血和不少鮮為人知的史料,無怪乎金氏要為時事版譯本不收這些注釋而“耿耿于懷”。例如,對于沈的家世和祖母是苗族的問題,注釋中就提供了不少具體材料。對于基督教進入湘西以及田興恕時代就開始的反基督教滲透,注釋中亦有詳細記載。又如,關(guān)于小說《八駿圖》,沈從文自己承認,由于寫得過于夸張,得罪了一些朋友。傳記作者在第六章注77中作了考證,挑明“八駿”的原型除沈自己外,還包括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等教授。另如第七章注76中,傳記作者依據(jù)直接間接的材料,指出:“沈的散文《水云——我怎么創(chuàng)造故事,故事怎么創(chuàng)造我》是沈?qū)懰幕橥鈶偾榈淖髌贰?,并列出了若干具體事實。所有這類注釋,應該說各有程度不等的價值。讀者閱讀時千萬不可缺少耐心,懶得翻看,以免損失許多不該損失的知識養(yǎng)分。
由于歷史的和其他方面的種種原因,金氏《沈從文傳》也存在某些局限。我想在這里提出兩點。一是對中國大陸的現(xiàn)代文學研究狀況顯得有些隔膜。作者多次提到內(nèi)部出版的《文教資料簡報》,卻不知道已有較長歷史也較重要的學術(shù)刊物《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凌宇的《沈從文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就發(fā)表在這一叢刊上)。書中還把王瑤、劉綬松、丁易等五十年代出版的文學史著作與李何林三十年代出版的《近二十年文藝思潮論》相提并論,一概稱作“左翼方面”,把這些專家排除出“建國以后的批評家”行列,(322頁)使熟悉情況者不免覺得奇怪。二是在沈從文與丁玲兩位作家的關(guān)系上,傳記作者對復雜的情況估計不足,受了某些簡單化說法的影響,以致夸大了他們之間后來的矛盾。如193頁推測丁玲“遷怒”于沈從文,是因為沈的《記丁玲》把馮達寫得太壞;并在341頁注63中,對“丁玲為何不說《記丁玲》”作了三點推斷。其實,丁鈴何曾“遷怒”于沈!她與沈的思想分歧,早在沈?qū)憽队浂×帷非皟赡昃鸵扬@露出來,只要讀讀丁玲以沈從文為原型寫的小說《一九三○年春上?!分痪蜁宄?。丁玲被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秘密逮捕、幽囚南京期間,根本不可能自由閱讀書刊,怎可斷定她一定在當時讀過沈的《記丁玲》(何況《記丁玲》中并無對馮達的尖銳批評)!沈本人一九四九年九月八日致丁玲的信,已經(jīng)對他當時企圖自殺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證之以陳漱渝先生在《人物》雜志上所刊丁沈關(guān)系的文章,更可見他們在五十年代初仍有友誼的一面。至于有人所說“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六年丁玲去世,丁玲都身居高位,使得許多機關(guān)都不敢重印沈的作品”,如果我們了解這段時間沈在國內(nèi)各大出版社出過八種著作共計二十五本,而丁身為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卻保不住一本《中國》文學雙月刊,即可知道距事實有多遠了。雖然如此,這些問題對《沈從文傳》來說,畢竟只是個別的,而且我愿意指出,即使在丁沈關(guān)系上,作者依然說了不少比較客觀的話?!渡驈奈膫鳌返恼麄€寫作,無疑是學風嚴謹,史料豐富,推進了學界對這位杰出作家的研究的。加上符家欽先生譯筆忠實流暢,兼有信達雅之長,就使這部譯本成為難得的好書。因此,我衷心樂于向廣大讀者推薦。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寫畢
(《沈從文傳》,〔美〕金介甫著,符家欽譯,湖南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版,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