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燈火闌珊

1993-07-15 05:29:58
讀書 1993年3期
關(guān)鍵詞:高陽小說歷史

舒 禾

閑話高陽和他的書

海內(nèi)喜讀高陽書者,不知凡幾。這些年,大陸與港臺文學漸通款曲。先是金庸的“新武俠”不脛而走,至今風頭不弱,令諸多老少爺們兒走火入迷(一些書生朋友也成了鐵桿“金迷”)。約七、八年前,高陽的歷史小說亦悄然偕南風而至。雖然此間所見版本僅為高氏著述總目的一小部分,風神所在,反響大約也不能算小。偶聞一句話,道是:“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zhèn)處有高陽”,語近夸張,亦非無稽之談。

半年前,消息來得突兀,高陽先生以痼疾不治,駕鶴西行了,據(jù)說是剛過了七十壽日不久。其人興酣搖筆似乎總是不能自休,雖算不上名山大業(yè),風景尚在佳處,想不到天不假年,煮字不能療疾,“酒子書妻”(高陽自謂)一時俱杳。許多人都說了惋惜的話,那時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讀一本高著《金色曇花》(寫民初政海及袁世凱“洪憲”前后舊事),不能釋手之外,平添哲人其萎之念,無個去處。

遺著八十九部,其中于書林獨步一方的歷史小說占六十余部,高陽手筆,就我有限之見,無論小說一途(代表作如《慈禧全傳》、《胡雪巖》、《紅樓夢斷》)或“二三雁行”般的文史雜著(如《高陽說詩》、《紅樓一家言》、《梅丘生死摩耶夢》、《古今食事》、《明末四公子》、《清末四公子》)都可說好讀、耐讀。讀了,一層,不妨廣見聞,可藥孤陋淺薄,二層是有品味,如黃壚買醉,不覺醺然。接著,或可由高陽此一掌故紛陳的“聊齋世界”,想到馮遠村所謂“看書宜耐”:“貪游名山者,須耐仄路,貪食熊者,須耐慢火;貪看月華者,須耐深夜,貪見美人者,須耐梳頭。聊齋之妙,同于化工賦物,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如福地洞天,別開世界;如太液未央,萬戶千門,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黃毛白葦,令人一覽而盡?!边@方面,“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不易說,但說高陽筆墨一流,是“國手”,源于心服此老,包括其功力,氣象。

高陽原名許晏駢,杭州人。杭州橫河橋許氏為大家望族。乾、嘉至道光年間,一家七個兄弟先后鄉(xiāng)試中舉,其中三個兩榜出身,御賜“七子登科”匾額。高祖許乃釗官至江蘇巡撫,行七,行六的六老太爺許乃普是嘉慶庚辰榜眼,官吏部尚書。光緒初年的軍機大臣許庚身,再早些入值南書房的許壽彭,皆為高陽的曾叔祖。不過,這翰林之家不可能世襲,也由于時代變動大,到許晏駢這一輩,錢塘韻事早已風流云散。他本人由于抗戰(zhàn)關(guān)系失學,書生從軍,輾轉(zhuǎn)去臺灣,一九六○年后服務(wù)于報界,主筆政,漸漸由讀書而談書論書而著書且大著特著了。寄身心于文史,尤其于清代史事掌故深研幾索,別出蹊徑,多半還有世家遺風的影響,所謂“其來有自”,又所謂“文章憎命達”。著書者別署“高陽”,有一說是取“酒徒”意思,另一說稱高陽好酒,然佐酒者常是掌故、牢騷之類,故典出《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也有說是以許氏郡望為名,底細究竟如何,就不知道了。

“華發(fā)酒痕每每新,可能蠲筆作閑人?鄉(xiāng)關(guān)夢里疑曾到,世事杯中信不真……”這幾句詩后面的影子,好像是一個與世飄零悵懷天涯歸夢,托命于詩酒文章的高陽。所以臺灣張大春先生悼高陽文,亦有這種對其人文心風度的感想,并引杜少陵詩作結(jié):“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敝艘姷?,以杜陵野老荒臺詠古之詩,為高陽的情懷、風格寫照,理想不理想不論,概說其人“自封野翰林”的筆墨因緣,云山丘壑相通,也可稱異數(shù)之遇了。

酒、書、夢、筆,故國平居,燈火闌珊,也許是傳統(tǒng)中國文人寂寞中的生活所依,精神趣味所戀。從大處去作歷史衡量,如修、齊、治、平等等,這便不夠“及義”,也不必一定要說香草美人以喻忠貞之類,但不少傳統(tǒng)的詩文書畫或者戲劇、小說倒是在其中孕育了自己的品格、形態(tài)以及不同時代的知音者。嘗想,許多文人墨客為什么寫作?難道不正是要寄托他們那一份古今皆可“通感”,皆可“體味”的文化情懷嗎?是否就是歷史文化之靈性之神韻?至少不妨把“情懷”當作可感知意會的理解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一個視角,關(guān)鍵不在于理論判斷如何、分析方法如何,是否給出結(jié)論指導(dǎo),與其墮于工具主義的操縱,被功利、目的所牽引,還不如把定見擱下,先來同歷史作一番“相遇”,或者說“非強迫的響應(yīng)”,也是“通感”的,具有開放性的“相遇”,不也好么?在這一點上,把“斗爭”換了“對話”,“批判”換了“理解”,頗有意味。

許多年來,我們習慣于劍拔弩張、愛憎分明地去“占領(lǐng)歷史”,以史為鑒或古為今用,也幾乎是開卷不忘的。讀書,或熱坐蒸籠或冷臥冰凌,難得平心。但頭童齒豁,漸漸覺得事情原也不那么簡單,更不必“實用”當頭(一來不易“實用”,二來不免有負作用)。這時讀高陽的歷史小說,便覺天外有天,別有興味,再好些,眉頭心上,或許消遣中有啟發(fā),無意得之,更具一種滋味。這滋味如何大抵是說不清的復(fù)雜,總非“強說滋味”一類。好之者,即有同嗜焉的二三友人,談?wù)摳哧?,每以評論為難事,大約講史如此,讀史如此,不“強說”,卻好在有味罷。卷簾日長人靜,或者雪夜閉門偎爐,讀高陽閑書快何如之!掩卷之余,興有未盡,不免念到“別來江海事,語罷暮天鐘?!?/p>

一部甘四史,剪不斷,理還亂,難怪欲說而無從說起;尤其晚清因變交織的史局,更令今人惑于涇渭之亂,充分理解和鑒往知來之樂每不易得。因此就了解歷史而言,有隔膜,有武斷扭曲,有籠統(tǒng)觀之,有簡化的認知等等。所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實在是一句無多少把握的話。稍有不同的是,高陽作歷史小說(并非以史學自任),雖然重視鉤沉抉隱索幽發(fā)微的學問功夫,卻不大受歷史理論的局限。換句話說,那不是“歷史”,而又因其成為“不是歷史的歷史”,別具意味——說來也只是使描寫的事情、人物有來歷有血肉,更像那么回事而已——首先體現(xiàn)在有一種不大隔膜、造作的歷史氛圍感,它從容、充分地出現(xiàn)在高陽的故事里。不端架子,靠材料的揣摩講故事。故事講得有魅力,倒不一定靠虛構(gòu)渲染,高陽的路子在于從故紙中挖掘本事材料,挖掘掌故逸聞以及歷史人物活動的種種關(guān)聯(lián),用現(xiàn)在的說法,是一種信息處理。講史者的情懷、氣質(zhì)、功力好像便是處理其信息庫的軟件。真工實料,其人野獲冥搜、“采銅于山”不讓裨官。世上史學家不少、小說家不少,這樣的學者型而加才人型的“故事簍子”卻不多。

不多即不庸,人才難得。除了腦筋不糊涂,思致敏達,做這一行,認認真真投入,以至于人磨墨、墨磨人,于書山裨海沉潛含玩,丹鉛不輟,倒是得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對于古典知識“用力甚勤”,大概是高陽創(chuàng)作自立門戶兼有厚重、不浮不虛的根基之一。如是,方能苦中有甘,拙中見妙??吹贸觯哧栐趦A心注意于文史苑囿時,涉獵甚廣,尤其是有清一代的史傳、筆記、詩文集寓目既多,勾稽亦久,由廟堂之高九重之深到江湖之遠市井之繁,種種朝章典故軼聞奇事諳熟于心。一旦酒酣心熱,略定題旨,鋪紙伸筆,似乎材料已羅于胸,信手拈來,不妨娓娓而敘,侃侃而談。用“博聞強記”、“善體物情”八個字來評價高陽創(chuàng)作的苦與樂,是相宜的。此老腹笥之寬,幾乎令人妒煞。書卷氣,作為高陽小說的獨家風味,恐怕為諸多同類作品最難替代?;蛘劧Y、吏、兵、刑,或談科場文卷,或談票號典當,或談梨園粉墨,或者就談吃、喝、嫖、賭,世間制度、風物、人情種種,一樣通已不多見,行行當行本色或只是略諳門道就更少。高陽的小說,可能又見長于這種“知識”風貌。一種讓人“讀掌故”的小說,可能不大合于一般“小說分類”或“小說理論規(guī)范”,換句話說,它既不大“傳奇”,又不大塑造什么或有結(jié)構(gòu)上的講究。但他也寫人、敘事,有裨官、說部的舊意思,說是“不是小說的小說”,可以承認,而且正別備一格。這在高陽,固然是“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在讀者,也不妨性習相資,因其所好。

想到劉勰說過,“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于心力矣”(《文心雕龍》)。在這兒,講治學,講構(gòu)思為文,講為研究或為創(chuàng)作而治史,博見與精識與貫一應(yīng)該不僅不矛盾,而且總是基本的東西,如造屋的地基。而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就這一點而言,似乎比較更注重“貫一”?!安┮姟焙檬呛?,但非一日之功,恐怕是努力來不及或浮躁囂然風氣所不屑一及。于是種種宏言讜論,標榜為真理、規(guī)律之闡釋的大話浮文,不旋踵來去。貧不能饋補,仍要作,勢必流于空疏、勉強。此所以不耐讀之作敷衍一時,熱鬧一時?!翱觳臀幕敝詴r髦,原是自然的罷。與此相類似,今人忌諱“知識老化”,可曾忌諱“知識斷擋”?忌諱“吊書袋”,可曾忌諱“沒書袋”?諸如此類,讀高陽的書,可能會有些這樣的想法。不過,有讀書癖、考據(jù)癡因而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高氏本人,卻未必會想那些,他一直記得幼年故宅老屋中清代大書家梁同書寫的一副抱對:“世間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從幼稚起讀書,有苦有樂??嘤谧x“致用”的書,樂于讀“消閑”的書。而消閑的好去處,莫過于浸淫“封神”、“七俠”、“三國”之類,因其熱鬧,往往奇局莫測,有戲可看。這類文字,讀而再三,其中或文或武、或神或俗,觀成嘆敗,披奇攬秀,漸漸覺得,世事紛紜,往往不脫一個“爭”字。某姓得了天下,就要保天下,防止別姓爭了去,而別人仍復(fù)來爭,所以有人說一部歷史就是一部“相斫書”。當然,一個“爭”字總包涵了極復(fù)雜多樣的歷史內(nèi)容,故讀史又不免有治絲愈棼之感。然而大致說,爭這爭那,多少都同“秩序”有關(guān),故事一層,歷史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一層,似乎都有個建立秩序、破壞秩序以及又如何重建秩序的主題。如此,圣君、賢相、名臣、良將、高士不出,如蒼生何!這是老譜,也就是許多敘事史、小說敘述模式負載的文化旨趣。但是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晚清史頁,歷史情況恐怕更呈現(xiàn)出深刻的困境與悲劇性。因而爭端機牙錯出,秩序的維持和修補面臨內(nèi)憂外患的空前挑戰(zhàn)。如果說這是比較空洞的認識,那么讀讀高陽著《慈禧全傳》六卷八本,環(huán)環(huán)相套的朝野故事,一場場戲,兼戲中戲、戲外戲,或許能得到具體的感受。又由于他主要是從“朝廷—秩序維持”的角度去落墨,似乎個中滋味對歷史情況的體會感,更見復(fù)雜,頗耐琢磨。

譬如關(guān)于“爭”,晚清政治生活在內(nèi)外壓力下如何“爭”,政海波瀾往往牽及“和與戰(zhàn)”、“圖變與守成”這一類攸關(guān)事體大局的矛盾沖突。這里實際上內(nèi)含意愿與能力、自由與歷史結(jié)構(gòu)制約等一類難解開扣的矛盾。簡化的寫法是一種,快刀亂麻,褒貶鮮明。而高陽則寫得不明確,且令人感覺這種狀況是無可奈何的、自然而然的,你無法取消它、干涉它,因為它乃是困境的反映?!洞褥珎鳌分械娜宋?,如西太后、恭親王、文祥、曾國藩、李鴻章等,固然并不可敬可愛,但其人為政處事亦各有各的道理,他們是色彩并不相同的“演員”,但又可說其本色、體驗無不具有角色意識,正好處在歷史所規(guī)定的或正?;?qū)擂位蚧恼Q的“戲劇情境”里。簡單地捧和罵,都不是那么回事。高陽幾次借人物之口說一句江南諺語:“看人挑擔不覺沉”,話本身也挺有份量。作敘事史的人并不挑擔子,可“看人挑擔亦覺沉”,是否別見史眼史識,也值得人們往深里去琢磨呢?

細看,對晚清史的闡釋,高陽不大“從眾”,與我們長年耳濡目染信之不移的看法未盡合拍。譬如關(guān)于“義和團”、關(guān)于晚清的“教案”,就事情本末細想想,就覺得至少不似“愛國、賣國”的公式一套那么簡單。又譬如戊戌年的維新和政變,《胭脂井》開頭便從“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寫起,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目細寫,而全過程比較疏略,特別對康有為、梁啟超著墨甚少,似乎對新政持含蓄的保留態(tài)度。同時對晚清此一大政潮的復(fù)雜性有所暗示,暗示個中陰謀自有玄機,真相難以大白天下。高陽的聰明之處往往在于并不寫盡,只是從西太后、榮祿、袁世凱、剛毅、光緒帝、譚嗣同等每個人的角度,勾勒其動機和行為,這里面有明暗曲直、陰差陽錯,讓人想到歷史那只“看不見的手”,無情的權(quán)力斗爭如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我后來在高陽的一篇短文(《慈禧太后與伊藤博文》)中,看到他對“戊戌陰謀”的考證研究,發(fā)人所未發(fā),直揭此事波瀾系剛毅等“后黨”為奪權(quán)所引發(fā)、設(shè)計,而康有為,則被指為起栽贓誘餌作用的“奸細”。其立說大膽,而用心不粗,一時弄不清是高陽的筆深不可測還是歷史事像慘霧重重了。

且把假說、測想擱到一旁,只說“平情度勢”與“設(shè)身處地”,從《慈禧外傳》寫到《臺落日》,風風雨雨大清朝,“一大臺戲演下來”,沒有這兩條,角色壓不住臺,調(diào)度自然也壓不住臺。這是可以度人的金針罷。因此,善代人言使高陽筆下的人物因為色彩不單調(diào)而有血肉,寫官場黑幕,權(quán)力角逐,社會百態(tài),在“過”與“不及”之間,在直露浮泛與隔靴搔癢之間,也是火候。

有意味的敘事史,也許并不需要更多思想的裝點,“作意開花是謝時”。而意味卻更含蓄在歷史生活自在狀態(tài)的呈示中。那時的人生活在那時的世界中,悲歡離合,爭斗與彷徨,恥辱與夢想,然后歷史又翻到一頁,仍然是光明與黑暗交織著,他們不知道所為何來,所為何往,正如我們也無法測度未來。這種歷史畫面其實又是沉重的?!昂oL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誰又能說清悲劇的意味?

如果說“中國在十九世紀的經(jīng)歷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劇,成了一次確是巨大的、史無前例的崩潰和衰落過程。這場悲劇是如此緩慢、無情而又徹底,因而它就愈加痛苦。舊秩序為自衛(wèi)而戰(zhàn),它緩慢地退卻,但始終處于劣勢;災(zāi)難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厲害,直到中國對外國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權(quán)、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正統(tǒng)觀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組成的統(tǒng)治上層等事物,一個接一個被破壞或被摧毀為止”。(《劍橋中國晚清史·導(dǎo)言》)如果多少想形像地知道這場悲劇怎么演來的,《慈禧全傳》還值得看看??纯催@類“不是歷史的歷史”,不為無益。

人在塵世中,雖不無“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畢竟難得徹悟。高陽先生學問文章,是可入文苑傳的,文筆史識皆稱練達。但是治史者“觀山”,人亦難免在“山”中,此所以其人也不能自解矛盾心情。有人說,高陽抽絲剝繭尋繹窮究去洞察歷史推移過程,是為了追蹤自己那“一肚皮不合時宜”的牢騷有何來歷以及如何確當;同時他又不甘拘牽于正統(tǒng)史官“立足本朝”的詮釋牢籠,于是便借小說而大事“重塑歷史”。但這兩方面會出現(xiàn)矛盾——既然世事皆有其來歷(掌故),而這來歷又提供了世事發(fā)展、存在之正當性,則牢騷又何必有之?對此,高陽兩杯酒落肚,也只能說:“那就不能談了嘛!”

好像是小世界與大世界、此世界與彼世界的矛盾,所以終究還是免不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記得是某西哲說過,粗讀哲學的人是無神論者,深讀哲學的人,則是有神論者了。那么,歷史的叩詢者、對話者,滄海茫茫,一灣暫駐,又何能免知與不知的矛盾!

斯人已去,白云悠悠。臺灣周棄子先生曾有四首詩評高陽,言其風格大旨,語頗扼要,就抄在下面作結(jié)。

載記文章托稗官,爬梳史乘扶叢殘;

一千八百余萬字,小道居然極巨觀。

拄腹撐腸萬卷書,要從博涉懲空疏;

天人性命冬烘語,持較雕蟲儻不如。

世論悠悠薄九流,誰知野獲費冥搜;

江湖雜學談何易?慘綠消磨到白頭。

傾囊都識酒人狂,煮字猶堪抵稻梁,

還似屯田柳三變,家家井水說高陽。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北京小街

猜你喜歡
高陽小說歷史
暈電梯的貓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高陽一夢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6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汉中市| 策勒县| 灵璧县| 渭南市| 宁阳县| 韶山市| 崇明县| 新平| 容城县| 贡山| 阿拉尔市| 南京市| 云林县| 肃南| 蕲春县| 安溪县| 石河子市| 昌图县| 谢通门县| 宁海县| 雅江县| 安溪县| 铜陵市| 巫山县| 米脂县| 抚松县| 湖北省| 荥经县| 盐池县| 广平县| 怀来县| 涞源县| 台东县| 耒阳市| 辽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化县| 社会| 贺州市| 巨鹿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