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藍蔭鼎
一個假日午后,我?guī)е患掖笮∩详柮魃劫p花。天氣分外晴朗,賞花的人比山坡上的花還要多。人影在花叢中竄動,有照相的、有吃東西的、有談天說地的,信步走著,看在眼里真也有趣。
“爺爺!為什么那個花不香?”
小孫兒在前頭蹦著跳著開道,太陽照著滿山的櫻花杜鵑,人生的確美好。
不知何時,小孫兒扯住我的衣袖,不停的搖動,他的另一只小手指著一叢紅艷的杜鵑。
我楞了一下。
“那個花?哦!這是好看的,不用香?!?/p>
“花都應(yīng)該香嘛!”
他不服氣也不滿意地噘起了小嘴。
回家之后,孫兒的聲音繚繞心頭,久久不散:花都應(yīng)該香嘛!究竟這有沒有道理?我不是也常想:“男人都該是彬彬君子,女人都該是賢妻良母”嗎?我又對不對呢?
坐下來,環(huán)視滿庭花草,靜靜的想:花和草長了一院子,可是杜鵑、山茶、桂花、含笑、太陽花、向日葵、蘭花……沒有一樣是跟別的花草相同的,它們都各有特色??匆娒坊ū憧梢孕岬皆绱旱臍庀?;看見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桂花和紅葉便可捎來秋意;蒼松和臘梅象征了冬寒。
如果我們順著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滿意足;可是,若要在夏天賞梅,春天看紅葉,諒必大失所望。
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也和大自然中其他的生物一樣各具特色,這個人適合統(tǒng)領(lǐng)三軍,那個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賦,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長,加以妥善運用,不僅能使斗室光輝,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燦爛輝煌。就像在春梅開時踏雪尋梅,采得好花瓶中養(yǎng),伴我書聲琴韻,共度好時光。
人之用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善用人者,不但能認清別人的特點,更能予以機會發(fā)揚光大。這種知人的智慧,也就是古人稱頌的知己,所以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都是嘆知音的難得。伯樂求千里駒,是相得益彰。
一般人不僅不能知人善任,常站在自我的領(lǐng)域里要求別人。要是孩子的功課不好,我以家長的身分指摘老師不行,我要求到好學(xué)校找好老師,如果太太下廚三餐口味不合,我要求她照我的舌頭加油添醋;若是在某些事情上和朋友之間有了歧見,我總是使盡心機,不惜威脅利誘要求別人跟著我走……
一個明是非的人不過分要求。要求一個工人做音樂演奏或請一個牧童做學(xué)術(shù)講演,就像要杜鵑展示幽蘭的氣質(zhì)和芬芳或含羞草表現(xiàn)松柏的勁拔一樣不可能。
(康巖摘自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