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建
因為搖滾樂并無一張出生證明書,所以也許有人會奇怪我們?yōu)槭裁船F(xiàn)在給它慶祝四十大壽。盡管對搖滾樂的正式起源時間眾說不一(比如有人把“貓王”愛爾維斯于1954年為“太陽唱片公司”錄音算作搖滾樂的生日),我們?nèi)匀徽J為1952年應(yīng)為“搖滾樂元年”——1952年3月21日,愛倫·弗里德在美國克利夫蘭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搖滾樂音樂會,數(shù)以萬計的人擁在露天場地里,臺上的演唱家們聲嘶力竭,臺下萬人浮動,載歌載舞。后來,人們把對那次音樂會形容為“搖滾”。從那以后,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搖滾樂經(jīng)歷了興起、風行、停滯和重振旗鼓一個大循環(huán)。如果把搖滾樂比喻成一個人,那么50年代就是他的“搖籃期”,60年代是發(fā)育期,70年代則猛躥瘋長,80年代則慢慢進入了成熟期。
被美國人視為搖滾鼻祖的是“貓王”愛爾維斯。“貓王”可算是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觀。50年代初,看上去文靜瘦弱、但卻十分英俊瀟灑的愛爾維斯被美國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推到了音樂歷史的前臺。那時,白人開始著迷于黑人音樂強烈的節(jié)奏和傷感的樂調(diào),但由于當時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大氣候”,黑人歌手們大都被擠在小酒吧等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50年代著名的音樂經(jīng)紀人山姆·菲利蒲斯當時說:“如果我能發(fā)現(xiàn)一個具有黑人式的嗓子和樂感的白人,我立刻就能賺100萬美元。”
“貓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一躍而成為搖滾樂魁首的,他是那時白種年輕人和令他們狂熱著迷的黑人音樂之間的中介人。正如一位音樂評論家所說:愛爾維斯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神奇而又自然地把黑人音樂中的杰出特質(zhì)融于自己的歌喉之中。聽他的音樂,你會感到激動不安、自由奔放,有一種只有在黑人音樂中才能找到的令人觸電似的狂熱。最重要的是,他使人們樹立起了這樣一個概念:白種人也屬于這種特給情緒、特給勁的搖滾樂。盡管從50年代到現(xiàn)在,人們對“貓王”一直是毀譽參半,有人把他捧成了神,有人罵他是白癡,但他對美國搖滾樂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在搖滾樂領(lǐng)域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一些作品如《心碎旅館》、《獄室搖滾》、《沒什么》和《神秘列車》等等已成為傳世之作。
50年代末搖滾樂的休止符是令人傷感的:搖滾巨星們有的因病去世,有的犯事人了班房,有的則因種種丑聞被迫引退??墒窃?0年代初,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四個年輕的英國小伙子踩著50年代美國搖滾樂“四大天王”(“貓王”、卡爾·帕金斯、小理查和查克·貝里)的足跡,在美國刮起一陣搖滾樂龍卷風,這就是風云一時的“甲殼蟲”樂隊。當時美國曾有人把“甲殼蟲”以及后來的“滾石”樂隊在美國旋風般的登陸戲稱為英國對美國的“文化侵略”,此話雖屬極而言之其風靡程度,但卻極為形象、逼真。1964—1965年間,美國自己的搖滾樂被搖滾迷們冷淡了,“甲殼蟲”以銳不可當之勢席卷全美。
搖滾王后麥當娜
60年代后期的美國搖滾樂呈現(xiàn)出一片百花爭妍的景況,黑人音樂家們首次堂堂正正地擠進搖滾樂界,他們不但在美國迅速站穩(wěn)了腳,而且“反攻”到“甲殼蟲”和“滾石”的故鄉(xiāng)歐洲并在那里獲得了巨大成功。美國歌壇巨星保羅·西蒙亦于這一時期脫穎而出,以一首《沉默聲》震動歌壇。這種群雄并起的現(xiàn)象恰好給70年代的搖滾界定下了基調(diào)。
50年代是“貓王”愛爾維斯的天下,60年代的魁首是“甲殼蟲”樂隊,而70年代則屬于每一個人?!凹讱はx”于70年代初正式解體,為數(shù)眾多的老牌搖滾樂歌星——包括“貓王”本人——也在那些年頭中辭世,但美國的流行音樂非但沒有因此而凋零,反而越發(fā)紅火了起來。以往單一的、傳統(tǒng)的搖滾樂失去了其統(tǒng)治地位,藝術(shù)搖滾、格蘭姆搖滾(閃光搖滾)、南方搖滾、后期鄉(xiāng)村式搖滾、重金屬、西印度群島擊打樂(Reggae)、早期爵士樂、說話式搖滾和迪斯科等新的形式紛紛粉墨登場,并且擁有各自的市場。而70年代著名的搖滾樂“三杰”中除鮑勃·西哲不改初衷之外,馮·摩里森轉(zhuǎn)向了爵士樂,羅德·斯圖特則以一曲《是不是覺得咱特性感?》而步入迪斯科音樂。這一時期流行音樂界雖說是“群龍無首”,但另一方面亦可謂“群星交輝”。其中就有為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三巨頭”——保羅·西蒙、史迪威·旺德以及比利·喬??梢赃@樣說,70年代的搖滾樂打破了60年代的種種禁忌,無休止地嘗試了種種新的搖滾形式,如果非用一個詞來表示70年代的搖滾界,這個詞只能是“百花齊放”。
剛一跨進80年代,美國搖滾樂界就發(fā)生了兩件大事:音樂電視(MTV)和激光唱盤的出現(xiàn)。高科技和新技術(shù)把搖滾樂帶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MTV的搖滾樂錄像是如此之精美絕倫,以至以往的音樂和當時的現(xiàn)場音樂會均無法望其項背,高超的燈光技術(shù)和極為藝術(shù)性的畫面攝制、剪輯手段賦予搖滾樂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shù)感染力,而激光唱盤的音質(zhì)音色更是淘汰了過去的錄音磁帶的錄音效果。這兩項新技術(shù)從根本上重組了搖滾樂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搖滾樂形式本身。例如,新的搖滾樂隊都加進了舞蹈這一伴唱形式,這些舞本身就具有超人的魅力和戲劇性,而且與音樂的節(jié)奏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80年代美國搖滾樂的兩位泰斗毫無疑問地應(yīng)屬于麥當娜和邁克爾·杰克遜。在美國,后者被尊為“無可爭議的搖滾樂之王”,而前者則被擁為“王后”。
麥當娜的作品大都以無拘無束的人性為主題,但實際上,世上從沒有人比麥當娜更把音樂當作是一門生意。她緊緊抓住聽眾的心理,在美國政治對文藝作品的檢查制度(主要是針對黃色作品)和聽眾對性內(nèi)容的喜、惡程度之間的夾縫中,慢慢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性感歌后。80年代后期,她的作品幾乎都與性有關(guān),其開放的程度,在美國這樣一個性觀念十分寬松的國度也引起了巨大爭議。1990年,她的一曲《與麥當娜同床》和另外一首直接描寫同性戀的錄像歌曲在美國乃至全世界掀起軒然大波,以至MTV不得不單方面取消了與麥當娜簽的在MTV上播出這首歌的合同。
與麥當娜不同,杰克遜更著重在搖滾樂形式本身的藝術(shù)因素上下功夫。他的歌喉原本就怪異而獨特,充滿了刺激性,而他的歌曲之節(jié)奏則更是強烈新奇、震懾心弦。在把樂曲和舞蹈結(jié)合起來以產(chǎn)生一種獨特藝術(shù)效果這點上,杰克遜恐怕要算是“空前絕后”了。他每年出數(shù)以百萬元計的巨資聘請舞蹈大師教他舞蹈的“絕活兒”,并在自己的樂隊中羅致了一大批舞蹈專家為其伴舞,其音樂中的舞蹈已經(jīng)到了出神入化、無以形容的藝術(shù)境界,以至后來發(fā)展到只要他在臺上一開始挪動舞步,臺下便已是如醉如癡,哭的、喊的、跟著跳的有如波濤洶涌,其場面無以復(fù)加。1982年,他的歌曲《悚然客》(Thriller)轟動全球,賣出的唱片高達令人咋舌的4000多萬張,至今仍保持著單張唱片銷售量的世界紀錄。
不管杰克遜的私人生活如何令人猜疑不休,但他
“入侵”美國的英國搖滾樂隊之一——滾石樂團是極富藝術(shù)良心的藝術(shù)家。他寫下了一頁嶄新的搖滾樂歷史,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繼承70年代美國搖滾樂界關(guān)心社會問題的好傳統(tǒng),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時時體現(xiàn)出對人類和平、自由的關(guān)切和對在劫難困苦中掙扎的人們的愛。80年代末期,他集合了美國的一群搖滾樂、流行音樂超級巨星(其中包括保羅·西蒙、旺德、蒂娜·特納、羅杰斯、納爾遜、妹妹詹妮·杰克遜、比利·喬)一起登臺合唱他的一首《我們是這世界》,以表示對世界某地的受苦人的同情和鼓勵。當群星們在臺上深情地反復(fù)吟唱著“我們是這世界,我們是這世界的孩子,我們想一起把這世界變得好一些”時,歌星們自己無比沉浸、投入,眼中含著淚水,臺下跟唱的聲音亦一浪高過一浪。后來,這支歌像一首現(xiàn)代贊美詩一樣在世界上流傳開來,每逢有些國家的人民遭受苦難時,另外一些國家的人們便聚集在一起,每人手里拿著一支點燃的蠟燭,合唱《我們是這世界》,作為一種祝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搖滾樂最先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音樂的叛逆者登上音樂殿堂的,而今天,它反而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音樂之一??v觀搖滾樂四十年的發(fā)展史,它無疑就是一部對傳統(tǒng)以至對其自身的反叛史。拿美國一位音樂界權(quán)威評論家的話來說:“只要世間還有不平,只要人類文明還有缺陷,只要十六七歲的孩子們對前輩已經(jīng)取得的成果不以為然,只要人們的心靈還需要有一個發(fā)泄口,那么,總會有人會試圖把世間各種無羈絆的感情融會進那幾條電吉他的弦中?!?/p>
(任杰、汪慧摘自《世界博覽》199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