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毛
一
每次回臺,下飛機時心中往往已經(jīng)如臨大敵,知道要面臨的是一場體力與心力極大的考驗與忍耐。
其實,外在的壓力事實上并不太會干擾到內(nèi)心真正的那分自在和空白,是可以兩分的。
我最怕的人,是母親,
在我愛的人面前,“應付”這個字,便使不出來了。愛使一切變得好比“最初的人”,是不可能在這個字的定義下去講理論和手段的。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回臺,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我母親追了出來,一再的叮嚀著:“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當時,我真被她煩死了,跑著逃掉,口里還在悄悄的頂嘴,怪她不肯信任我。可是當我真的停在一盞紅燈的街道對面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媽媽,我不是不會。我愛你,你看,我不是停步了?!?/p>
又有一次回臺,因為我初初折翼,坐在全家人滿滿一桌的晚餐桌前,默默無語,拿起筷子,眼淚雙流,已經(jīng)是忍耐的極限了,因為不愿破壞天倫之樂。母親強迫我喝雞湯,已有許多日子了,我喝不下一滴水,淡淡的說不想吃。她又說了一遍,我仍說吃不下。當她第三次強迫我喝湯時,我喝了。忍到終于可以回到小房間,淚已流不出來,而胃卻因為倒吞下去的眼淚,胃痛狂發(fā)。可是怕她見我哭,我便忍住,直到深夜,抱住一張照片,歇斯底里的喊了又喊:“荷西回來,荷西回來!”
我回臺是住在父母家中的。我吃魚,她怕我被刺卡??;我穿衣,她在一旁指點。萬一心情好,多吃了一些,她強迫我在接電話的那擠忙不堪的時間內(nèi),要我答話,要同時扳開口腔,將嗆死人的胃藥粉、人參粉和維他命,加上一杯開水,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灌溉下去。結果我嗆得半死,她心安理得地走開。電話的對方,以為我得了氣喘。
回想起來,每一度的決心再離開父母,是因為我對父母愛的忍耐,已到了極限。而我不反抗,在這份愛的泛濫之下,母親化解了我已獨自擔當?shù)膶ι嫼铜h(huán)境全然的責任和堅強。她不相信我對人生的體驗,在某些方面,其實做孩子的已是比她的心境更老而又更蒼涼。無論如何說,她固執(zhí)的母愛,已使我放棄了挑戰(zhàn)生活的信心和考驗,在她愛的偉大前提之下,她勝了。也因我對她愛的無可割舍,我喪失了一個自由心靈的信心和堅持。
我想了又想,這件家庭的悲喜劇,只有開誠布公的與父母公開談論,請他們信任我,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太過于以他們的方式來保護我。這一點,父母一口答應了;而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了一個在別的家庭中,可能引起極大的傷心,甚而加上不孝罪名的叛逆者。幸而我的父母開明,彼此總算了解。
講通了,我樂意回臺定居。可是,母親突然又說:“那么你搬出去我隔幾天一定要送菜去給你吃,不吃我不安心?!?/p>
又說:“莫名其妙的男朋友,不許透露地址,他們糾纏你,我們?nèi)绾蝸砭?,你會應付?”
二
十五年離家,自愛自重,也懂得保護自己,分別善惡和虛偽??墒牵诟改傅募抑?,我永遠是一個天真的小孩子,他們絕對不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應付人世的復雜。雖然品格和教養(yǎng)已是慢慢在建立,可是他們只怕我上當。
父親其實才是小孩子。他的金錢,借出去了,大半有去無還,還不敢開口向人討回。這使他的律師公費,常常是年節(jié)時當事人送來一些水果,便解決了他日夜伏案的辛勞。
有一次,一場費力的訴訟結束,對方送了一個大西瓜來,公費便不提了。當事人走時,父親居然道謝又道謝,然后開西瓜叫我們吃。我當時便罵他太沒有勇氣去討公費。他居然一笑置之,說這是意外的收入,如果當事人一毛不拔,過河拆橋,反臉不認,又將他如何。
這種行徑,我不去向他反復嚕蘇,因為我沒有權利,因為我信任他,不會讓我們凍餓??墒牵斘疑岵坏觅I下一件千元以上的衣服時,他又反過來拼命講道理給我聽,說我太節(jié)省,衣著太陳舊,有失運用金錢的能力,太刻苦,所謂刻薄自己也。
其實,名、利、衣、食和行,在我都不看重。只有在住的環(huán)境上,我稍稍奢侈,渴望一片藍天,一個可以種花草的陽臺,沒有電話的設備,新鮮的空氣,便是安寧的余生??墒牵@樣的條件,在臺灣,又豈容易?
父母期望的是——“喂豬”。當我看見父母家的窗外一片片灰色的公寓時,我的心,常常因為視線的無法遼闊和舒暢,而覺自由心靈的喪失和無奈……畢竟,我不是大癮。吃不吃,都不能解決問題,可是母親不理這些,絕對不理。
母親看我吃,她便快樂無比。我便笑稱,吃到成了千多斤的大肥豬而死時,她必定在我咽氣之前,還要灌一碗?yún)氯ィ檬顾膼?,因為那碗湯,使我在黃泉路上走得更有體力。
愛和信任,愛與尊重,愛得過多時,便是負擔和干擾。這種話,對父母說了千萬次,因為他們的固執(zhí),失敗的總是我——因為不忍。畢竟,這一切,都是出于彼此刻骨的愛。
每當我一回臺,家中必叫我是“革命分子”,平靜的生活,因我的不肯將眼睛也吃到堵住,必然有一番傷到母親心靈深處的悲哀。可是,我不能將自己離家十五年的生活習慣,在孝道的前提之下,喪失了自我,改變成一個只是順命吃飯的人,而完全放棄了自我建立的生活形態(tài)。
在父母的面前,再年長的兒女,都是小孩子??墒侵袊暮⒆?,在倫理的包袱下,往往擔得太認真和順服,沒有改革家庭的勇氣和明智。這樣,在孝道上,其實也是“愚孝”,因為我們忘了,父母在我們小時候教導我們,等我們長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責任。當然,在方式和語氣上,一定本著愛的回報和堅持,雙方做一個適度的調(diào)整。不然,這個社會,如何有進步和新的氣象呢。
一個國家社會的基本,還是來源于家庭的基本結構和建立。如果年輕的一代只是“順”而不“孝”,默默的忍受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一旦我們做了父母的時候,又用同樣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自自然然的叫自己的孩子再走上祖父母的那種生活方式,這在理性上來說,便是“不孝”了。
父母的經(jīng)歷和愛心,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好的一方面,我們接受,學習,回報;在不合時代的另一方面,一定不可強求,鬧出家庭悲劇,慢慢感化,溝通。如果這一些都試盡了,而沒有成果,那么只有忍耐愛的負擔和枷鎖,享受天倫之樂中一些累人的無奈和欣慰。但是,不能忘了,我們也是“個體”,內(nèi)心稍稍追求你那一份神秘的自在吧!
因為我的父母開明,才有這份勇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不再來替我——一個中年的女兒蓋被的偶爾自由中,寫出了一個子女對父母的心聲。
(舒之淦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