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昆侖
一“汪恰洋煙”的跟蹤考證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談到晴雯夜間受涼一事,次日她便“發(fā)燒、頭痛、鼻塞聲重”?!皩氂癖憬曳猩取欣锸⒅┱嬲羟⊙鬅?。寶玉道:“嗅些,走了氣就不好了。”晴雯聽說,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忽覺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門,接連打了五六個噴嚏,眼淚鼻涕登時齊流?!?/p>
脂硯齋在庚辰本《石頭記》上批注:“汪恰,西洋一等寶煙也?!?/p>
從以上有關(guān)晴雯用藥的生動描寫及脂硯齋的明白批語可以看出,“汪恰洋煙”實指西方生產(chǎn)的鼻煙無疑,但“汪恰”指的是什么呢?
運用交叉研究和跟蹤考證方法,現(xiàn)終于弄清,“汪恰”即“virginia,現(xiàn)譯作“弗吉尼亞”,所謂“汪恰洋煙”或“西洋一等寶煙”,正是產(chǎn)于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聞名世界的鼻煙。
鼻煙屬煙葉制品,它不需用火點燃,而只用鼻子輕輕吸入,或搽在牙或牙齦上即可,有助于鼻息暢通和感冒早愈。鼻煙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明朝萬歷年間,史書明確記載是雍正三年??梢?,《紅樓夢》中的“汪恰”洋煙,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并非杜撰。
為什么“汪恰”的譯音更接近法語“vienge”呢?這是因為,17-18世紀有許多法國人來華,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西醫(yī)顧問都是同一個法國人巴多明,他正是曹寅——曹雪芹時代的人物。因此,《紅樓夢》中的許多外來語都接近法語,與此事不無關(guān)系。
二“依弗哪”的交叉新探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有這樣記載:“寶玉笑道:‘越性盡用西洋藥治一治,只怕就好了。說著,便命麝月:‘和二奶奶要去,就說我說了: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貼頭疼的膏子藥,叫做‘依弗哪,尋找一點兒。”
在近代,竟無人知道它實指什么藥?成為“紅樓”一謎。
其實,此藥就是18世紀西方引以為自豪的治感冒、貼頭疼的麻黃浸膏。
麻黃,主要有草麻黃和木賊麻黃兩種,全是草本,均供藥用。西醫(yī)認為它具有抑制血管擴張增強抵抗力等功能,而感冒頭痛,正是由于血管擴張引起;此外,還具有明顯的局部麻醉神經(jīng)作用。此藥在法語中稱“Ephedra”,與“依弗哪”的發(fā)音極為相似。
其實,把麻黃當作麻醉用的藥物,最先作外科手術(shù)用藥的,還是中國。史載三國時期,華佗就發(fā)明了“麻沸散”,比西方早1200多年。
功能相似的藥物很多,會不會是其它藥物呢?不可能。因為它必須具備十個條件:肯定是西藥,與感冒有關(guān)、治頭痛之藥、外用藥、具有局部麻醉作用、是干浸膏、當時肯定不可能是合成藥、加熱即熔化、是西方18世紀常用之藥、符合外語漢譯規(guī)則。因此,“依弗哪”即麻黃浸膏是確切無疑的。
“汪恰”和“依弗哪”的考證工作說明:僅靠傳統(tǒng)的方法研究“紅學”是遠遠不夠的,紅學界應(yīng)打破專業(yè)知識的阻隔,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進行研究。
(嘉民摘自1990年9月20日《書刊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