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祥
早在古希臘時期,先哲們就悟出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作為人類物質活動——人際交往的藝術,當然也不乏空間語言的奧秘!
在我國,對絕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空間語言還是一門比較陌生的學科。許多人或許還沒聽到過這種說法。其實,空間語言是人類利用空間來表達某種思想信息的一門社會語言,屬于無聲語言范疇。
譬如,如果一個日本人和一個英國人在某一飯店的大廳內(nèi)進行首次交談,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英國人將在談話過程中不斷碎步后退。如果那個日本人不曉得對方后退的原因,他將會碎步進逼,因此,兩個人很可能會轉起圈來。實際上,那個英國人碎步后退是為了使他的個人區(qū)域不受侵犯,而那個日本人碎步進逼也是為了調(diào)整他的空間需求。再如,國外的一些大公司的總經(jīng)理在和他的雇員談話時通常保持一段距離,這種距離也是一種空間語言,意思是暗示出經(jīng)理和雇員之間的等級差別。如果雇員不懂得這一空間規(guī)律而硬要湊近經(jīng)理的身旁談話,勢必會引起經(jīng)理對他的反感或惱怒。這種對空間的守衛(wèi)和需求就是本章所要討論的空間語言。
空間范圍圈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空間范圍圈內(nèi),這個空間范圍圈就是他感到必須與他人保持的間隔距離。我們也稱這種伴隨個人的空間范圍圈為“個人空間”。
那么,每個人的空間范圍圈到底有多大呢?這個范圍圈的大小取決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即使在同一國家,同一部落內(nèi),也取決于不同的場合。比如,澳大利亞人喜歡有一個寬敞的空間,交談時也喜歡人與人之間拉開距離。而對于兩個素不相識的北美成年男子來說,最舒適的談話距離間隔為70厘米左右,而南美人則喜歡靠得更近些。中國人或美國人與他人的空間范圍圈差不多,而日本人習慣生活在擁擠的環(huán)境之中,因此,日本人的空間范圍圈往往小于其他國家的人。非洲人的空間范圍圈也比美國人或中國人小得多。
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空間范圍圈的大小,除了取決于不同民族和文化因素之外,同時也和許多其它因素有關。在賓客眾多的雞尾酒會上,人們必然會靠得近一些,以便交談。在公園、辦公室、酒巴間和其它社交場所,人們也往往靠得較近。大量研究表明,人們和他們所喜歡的人交談要比和他們不喜歡的人交談靠得近;朋友要比點頭之交靠得近,熟人要比陌生人靠得近;性格內(nèi)向者要比性格外向者保持稍大的距離。在交談時,兩個女人要比兩個男人靠得近。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圖書館閱覽室里,當周圍到處都是空座位,而你不去坐,卻偏偏要緊靠一個人坐下,那么,這個人不是急促不安地移動身體和書本,就是干脆離開。
但是,假設在高峰時的公共汽車里,如果一個人坐在一個雙人座位上,即使他的身體幾乎與另一個人的身體相觸,旁邊的那個人也是不會走開的。因此可見,在公園里和汽車里,同一個人的空間范圍圈也會有所變動。正如霍爾教授所說,一個人的空間范圍圈就象一個“氣倉”,它緊緊地跟隨著一個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會擴大或縮小。在擁擠的公共汽車里,一個人的空間范圍圈就會縮小到最小點。
區(qū)域距離與日常生活
人們正常地進入他人的密切區(qū)域有兩個原因:第一,對方是密友,或是向對方求愛;第二,對方懷有敵意態(tài)度,或是準備“進攻”。在日常社交場合,我們有時能容忍陌生人進入我們的個人區(qū)域和社交區(qū)域。但是,一旦陌生人進入我們的密切區(qū)域,就會導致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生理變化:心臟跳動加快,腎上腺素注入血液,血液注入大腦,這樣,身體肌肉就進入了緊張地戒備狀態(tài)。
研究表明,當你友好地將手搭在與你剛剛結識的人的肩上時,即使他沒有任何“反抗”的表示,或是為了不得罪你而故作欣賞,但他對你的印象和感覺會有一種消極成分。如果你想讓他人感到坦然自在,最重要的準則就是同他“保持距離”。應該提出的是,我們是否能在他人的密切區(qū)域內(nèi)活動,主要取決于我們同他人的關系如何。比如,一名新雇員在來到一個新單位的最初階段很可能會感到受到別人的冷遇或慢待。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別人不過是在沒有進一步了解他以前同他保持了適當?shù)纳缃粎^(qū)域距離。過一段時間,當他被其他雇員了解以后,他們與他的區(qū)域距離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縮小,最終甚至可以進入對方的個人區(qū)域,有時還可能會進入密切區(qū)域。
在交談時,人們的軀體相隔的距離大小最能精確地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比如戀人之間接吻時一般將他們的身體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并在相互間的密切區(qū)域內(nèi)活動。然而,從國外某些國家的風俗習慣中我們會看到,新年前夕,甲的朋友和他的配偶來乙家坐客,當乙同甲妻親吻致意時,兩者都會將他們的骨盆部位相互保持至少15厘米的間隔。
當然,對于區(qū)域距離的準則也有破例。比如,到了周末,國外某個大公司的總經(jīng)理很可能會成為他手下一名普通雇員的釣魚伙伴兒。釣魚時,他們會忘記他們之間的等級差別并且可以在相互間的個人區(qū)域或密切區(qū)域活動。然而,一旦回到辦公室里,總經(jīng)理就會重新將他的釣魚伙伴兒置于社交距離之外,以維護他的尊嚴和社會等級規(guī)矩。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一個人對空間需求的欲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的個人空間大于他所需要的空間時,他就會感到凄涼、孤獨和寂寞,當一個人的空間小于他所需要的空間時,或者當他的空間范圍圈受到侵犯時,他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因此,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荒郊野外的相遇和他們在大城市擁擠的公共汽車里相遇的結果會截然不同。兩人在野外相遇,相互致意后幾分鐘內(nèi)就可能談得火熱,甚至會交上朋友。然而,兩人若在市內(nèi)的公共汽車上相遇,即使他們坐在同一個座位上,也可能會互不理睬。對于熱戀中的情侶來說,花園、郊外也通常是增進感情的好地方。
空間語言對我們的啟示
概括起來講,在社交中,你是受人歡迎還是惹人討厭,主要看你是如何地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并取決于你對空間的處理辦法。因此,在行動之前,需要慎重地考慮對方的各種因素,包括他的空間范圍圈的大小。在同他人相遇時,如關系密切,有時拍拍他的肩膀,在談話時觸摸一下他的手也會產(chǎn)生一種好的效果。如關系不很密切,有時你站得離人太近,即使沒有觸碰他,他也會對你產(chǎn)生疑心。所以,正確判斷你應同他人保持何等距離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
許多因素都能直接影響一個人同他人所保持的距離間隔。在判斷一個人為什么要保持距離之前,應首先考慮其中的每一個可能性,然后再作出判斷。從圖1來看,我們可以作出以下幾種猜想:
1.男人正在親密地同女人“套近乎”。
2.男方的密切區(qū)域小于女方的密切區(qū)域,并無意地侵犯了女方的密切區(qū)域;
3.男人來自密切區(qū)域較小的國家,女人來自農(nóng)村。
從圖1看來,我們至少可以說兩人的密切區(qū)域是有差別的。女人身體后傾的事實就是進一步的依據(jù)。
在跨越文化交往中,有時我們難以判斷出對方的密切區(qū)域距離,在這種情況下有什么辦法呢;事實證明,“試探”和“觀察”是兩種最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說,在你試探性地湊近和某人談話時,注意留心觀察,如若對方原地不動,這就證明距離合適(圖2);如若對方身向后傾(圖1)),或是碎步后退,那就證明你侵犯了他的密切區(qū)域,因此,你就應止步或后退一步。
(志剛摘自即將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奧秘的人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