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座落在今湖南省岳陽市,就是舊縣城的西門城樓。樓高三層,下臨洞庭湖,景色異常壯觀。登上岳陽樓,可以俯瞰遠(yuǎn)山近水,飽覽陰晴變幻。古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來此登臨,吟詩作賦,為之增光添色。然而在這浩瀚的詩文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尤為古今傳誦。
《岳陽樓記》寫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即范仲淹罷相的第二年。范仲淹雖然仕途坎坷,“慶歷新政”徹底失敗,但是他不因此而悲觀消極。他在地方上做官期間,仍然壯心不已,表示了“孜孜于善,戰(zhàn)戰(zhàn)厥心,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范仲淹這種忠貞為國,憂民疾苦的思想,是他一生躬行不逾的準(zhǔn)則?!对狸枠怯洝肪褪且黄磉_(dá)作者政治理想和抱負(fù)的文章。作者假托“古仁人之心”,抒發(fā)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情趣,表達(dá)自己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第一段敘述重修岳陽樓的經(jīng)過,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作者首先指出,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以后,兩年之內(nèi)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這一方面是對一位有罪于朝廷的“遷客”的歌頌,一方面是指明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條件。關(guān)于重修,作者只用“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二句來說明。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好友,是一個頗有政治抱負(fù)的人。他對于自己和朋友的被貶謫,對于新政的不能推行,“憤郁頗有辭色”。重修岳陽樓時,“僚屬問落成何如?子京云:‘痛飲一場,憑欄大慟數(shù)十聲而已。”從滕子京當(dāng)時滿腹牢騷的情形看來,可以窺見他“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旨在“借前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同時也是用古今賢人來映襯后文中塑造的“古仁人”的形象,并借以烘托自己的理想和懷抱。
全篇除了用這兩句十分概括地敘述岳陽樓重修的情況以外,再沒有一字記敘岳陽樓自身的形貌構(gòu)造。后文從大處落墨,極言“岳陽樓之大觀”,著力描寫洞庭湖的不同景色和游客的不同心情,進(jìn)而引出“古仁人”的形象,把文章的意境推向至高點,使文章的主題得到高度的發(fā)揮。
第二段描寫岳陽樓上所見到的壯觀景象。
登泰山,要觀日出;站在岳陽樓上,人們的視線勢必被眼前洞庭湖的那種雄偉壯闊、千變?nèi)f化的景象所吸引。作者抓住這一點進(jìn)行描寫,引著讀者“更上一層樓”,共同領(lǐng)略岳陽樓上見到的一湖景色?!般曔h(yuǎn)山,吞長江”,是寫湖中的君山在煙波浩渺中若隱若現(xiàn),與湖口相連接的滔滔長江水流入湖中。這二句既寫出了洞庭湖的地理環(huán)境,又寫出了洞庭湖有吞吐高山長河之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是寫浩蕩的波濤,廣闊的湖面和變化不定的湖上風(fēng)光。上面短短六句二十二字,將八百里洞庭灑落筆端,描畫出了洞庭湖的主要特征,真可謂一字千金了。洞庭湖的氣勢壯闊,作者的筆力尤含風(fēng)骨。描寫主要特征之后,作者用“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一筆收住,用“然則”一轉(zhuǎn),由景物過渡到憑欄興嘆的游人身上。文章收得及時,轉(zhuǎn)得自然。岳陽樓以名勝而遠(yuǎn)聞,又處于“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交通要道,那些來此游覽的“遷客騷人”見到湖上各種奇特的景象,自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于是作者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發(fā)問,以引起下文。
這些景物描寫,筆力雄渾,意境開闊,給后文鋪開了寬廣的畫面。
第三、四段分別寫游人因不同景物而觸發(fā)的悲喜感情。
“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洞庭湖有寫不盡的景致。作者沒有漫無邊際地去描繪,而是攝取最典型的兩類截然不同的景物進(jìn)行集中的、突出的摹描點染,繪成兩幅色彩截然不同的畫圖。一幅是凄風(fēng)苦雨,陰慘慘,昏沉沉,色彩暗淡的畫圖;一幅是春光明媚,生機(jī)勃勃,色彩絢麗的畫圖。作者抓住兩類不同色彩的景物著力渲染,是為了說明游人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情,證實人們的感情是受外界影響的。因此,一面寫景,一面點明游人在彼時彼地的情感。第三段寫色彩暗淡的景物和游人悲痛的心情。“霪雨”,“陰風(fēng)”,“濁浪”,黯然無光的日月星辰,形跡模糊的山川,被風(fēng)浪摧折的風(fēng)帆船槳,還有那暮色降臨時惡虎長嘯,猿聲悲啼,這一切籠罩著一層凄涼、陰森、恐怖的氣氛。這時候,游人就會產(chǎn)生淪落天涯、失意悵惘、悲苦沉痛的心情。第四段是寫色彩絢麗的景物和游人喜悅的心情,與第三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白天,春日晴和,風(fēng)平浪靜,藍(lán)天映在洞庭湖上,顯得水天一色。天上有飛鳥,水中有游魚,岸邊洲頭的蘭花芷草清香嫩綠。夜里,煙霧消散了,皎潔的月光照得山山水水一片銀白,湖面金光閃閃,清澈可鑒的水底倒映著白玉似的圓月,還有那漁夫一唱一和的歌聲。這一切呈現(xiàn)出一種恬靜、幽美、愉悅的氣氛。這時候,游人置身于這詩意濃郁的畫圖之中,就會感到心情開朗,精神爽快,忘懷得失,興味無窮。
這兩段文字都是先寫洞庭景物,后寫游人心情,景物色彩和感情色彩配搭得當(dāng),調(diào)勻一致,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效果。通過兩類景物的描寫和兩種心情的刻畫,回答了前文提出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又為后文的議論,作了鋪墊。
第五段,作者通過虛構(gòu)的“古仁人”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負(fù)。
觸景生情,理之固然,然而“古仁人之心”不同于此。他的情感不受外界環(huán)境和自己際遇的牽連,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作者用這兩句比較抽象的議論否定了前文所寫的“感極而悲”和“其喜洋洋”兩種不同的感情,而又開辟出新的思想境界。具體說來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才是作者要進(jìn)入的理想之宮,才是全文要揭示的主題。這個主題體現(xiàn)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在封建社會里起到一定的積極和進(jìn)步的作用。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二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言;也正因為這二句才使全篇《岳陽樓記》大放光彩,具有較高的思想性。當(dāng)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我們所說的“為人民服務(wù)”是有區(qū)別的。
本文在寫作技巧上也很出色,在文體上駢散并用,以散文的筆法敘述事情的原委,發(fā)抒議論和感慨,以駢文描寫自然景色。敘事簡潔概括,描繪生動形象,議論精辟新穎。文章以敘事開頭,簡單交代寫《岳陽樓記》的緣由以后立即轉(zhuǎn)入寫景。在寫景過程中,一面描寫湖光山色,風(fēng)云變化,一面抒寫游客的心情。在抒情之后緊接著又轉(zhuǎn)入議論。各個部分之間轉(zhuǎn)換得非常自然,不露痕跡。